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及对S-100β蛋白、t-PA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1-12 04:12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二聚体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孙 海 蛟

(长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40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虽然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较多,但目前仍缺乏最理想的治疗方案[2]。有临床研究发现[3],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但对于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4]。本次研究探讨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S-100β蛋白、t-PA和神经功能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对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共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1.45±7.42)岁;病程12~46h,平均病程(31.56±5.58)h;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冠心病8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93±7.11)岁;病程12~48h,平均病程(32.02±5.29)h;其中合并高血压17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冠心病9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10》中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发病至入院时间均在8h以上;(3)患者本人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TIA、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2)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3)药物过敏;(4)不同意参与研究。

1.3 方法

两组均接受改善脑血管循环、保护脑细胞、控制血压、血糖,必要时给予吸氧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河南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914)进行治疗,100mg/次,1次/d,持续治疗14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15020017)进行治疗,将450mg融入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14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考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的标准,具体如下:NIHSS评分下降90%以上为基本治愈;NIHSS评分下降45%~90%为显著进步;NIHSS评分下降18%~45%为进步;NIHSS评分下降未到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2)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以及WMS(韦氏记忆量表)评分:MoCA量表中共有8个认知领域,11个检查项目,量表总分为30分,26分及以上为正常。WMS量表包括常识、定向力、精神控制能力、逻辑记忆、数字广度、视觉记忆、成对词联想学习7个分测验,得分越低,表示患者记忆功能越差。(3)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物 (PAI-1)以及血栓调节蛋白(TM)。(4)S-100β蛋白以及t-PA水平。(5)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以及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NIHSS评分与认知功能呈反比,ADL与生活能力呈正比。(6)治疗过程中统计并记录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对比两组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1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4.42%。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19)。

2.2 MoCA以及WM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MoCA评分以及WM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以及WMS评分均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组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oCA以及WMS评分对比(分,

2.3 D-二聚体、PAI-1以及TM对比

治疗前,两组D-二聚体、PAI-1以及TM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PAI-1以及TM均和治疗前有明显差异,且组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D-二聚体、PAI-1以及TM对比

2.4 S-100β蛋白以及t-PA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S-100β蛋白以及t-PA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100β蛋白以及t-PA水平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差异,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100β蛋白以及t-PA水平对比

2.5 NIHSS以及ADL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NIHSS以及ADL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和治疗前对比均有明显差异,且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NIHSS以及ADL评分对比(分,

2.6 不良反应

观察组仅发生心律失常1例,发生率2.33%;对照组出现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2例,附壁血栓1例,血栓1例,发生率18.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1,P=0.01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当患者在发病早期时,可采用血管再通的治疗方式,疗效明显[6]。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仅能通过抗血小板、改善机体微循环、脑保护等综合治疗为主。阿司匹林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抗血栓药物,但该药物的作用机制较为单一[6~7]。血栓通中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进入机体后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同时能起到扩张血管、改善机体微循环、保护脑组织等多种作用。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oCA评分、WMS评分、D-二聚体、PAI-1、TM、S-100β蛋白、t-PA、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WMS评分、D-二聚体、PAI-1、TM、S-100β蛋白、t-PA、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均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且组间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是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与凝血酶结合后,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的凝血活性;t-PA与PAI-1均是纤溶系统蛋白酶,对血栓纤溶酶原能起到良好的活化效果,进一步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D-二聚体在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纤溶系统活动性指标的表达,维持排泄管路与血管的通畅;S-100属于酸性钙结合蛋白,由S-100α和S-100β组成,其中S-100β仅存在于神经组织。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上升,神经元胞体膜完整性被破坏,以上两种蛋白会进入血液,且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本次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进入机体后,在胃中会形成较强的抗酸作用。该药物在机体中的溶解度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作用时间长,能长时间起到控制血栓的效果,避免血栓的生成。血栓通则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血小板活性,促进血管收缩,同时对纤维蛋白溶解酶的途径进行了改善,不仅能对受损伤的血管进行修复,还能够改善神经系统状态,促进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恢复。根据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推断血栓通的作用机制如下:血栓通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动,调节血管张力,有利于减少血液黏度,缓解血管内皮损伤,提高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次,血栓通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能够清除脑内的自由基,缓解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综上所述,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认知水平,同时还能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二聚体阿司匹林神经功能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