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1-01-12 17:28赵丹丹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村民农村建设

赵丹丹

一、前言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方面的提升,更是乡村文化等精神层面的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并且能有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化和现代化,对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正向的推导作用。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我们深刻剖析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价值和战略价值,探讨其可行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路径,在当下仍具有重大意义。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发展起来的,诞生在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乡村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久远,形态丰富,但在近现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乡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使得农村的建设一度滞后,这令乡村的文化发展一度落后于城市,与城市文化相对比,乡村文化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乡民世世代代传承并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包括乡民的行为方式、社会心理、认识模式和乡村人文等方面,它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根据形态的划分,乡村文化可以划分为显性的乡村物质文化和隐形的乡村非物质文化。显性的乡村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常见的有特色的乡村建筑、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有人为痕迹的自然景观及各种手工艺品等。隐形的乡村非物质文化是人民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比如节日民俗、村规民约、价值观念等。无论是乡村物质文化还是乡村非物质文化,乡村文化都是农耕文明的体现,是现在各地区抒发人文情怀,展现地域特色的有力载体。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意。建设乡村文化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全面蓬勃发展。建设乡村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协调、良性”发展。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现实层面:有利于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一,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加经济收入。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乡村文化会对农村经济产生影响,先进的乡村文化有助于农村经济的腾飞,反之亦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接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在乡村民的经济收入。首先,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地方发展文化旅游,在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不忘将现代文明与之结合,从而成功发展了独具一格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外来旅客消费以及外商投资,在促进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当地财政增加了不少收入。其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在各地政府部门主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不少村民在乡村的工厂将各种现有的丰厚的乡村文化资源或者农产品经过一系列开发、整合、深加工,最终将原生态的资源打造成各种有附加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应用发达的网络技术、雇佣相关营销策划技术人才等方法成功打开销路,使这些文化产品和农产品畅销国内外,有效缓解当地居民的就业压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有利于改善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乡村文化建设美化了村民生活环境,提高了村民整体素质,改善了村民原有精神面貌。首先,为了推动乡村文化发展而进行的乡村文化体系化,改变了村容村貌,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政府通过对道路的修复以及墙面的粉刷、涂鸦、垃圾的集中化处理,使得村落变得整齐、整洁,这一举措使得原来破旧的小乡村变为如今的美丽村落,推动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美化的人居环境有利于使村民自觉地进行卫生环境的保护、精神面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将村落的历史底蕴、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特色产业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展示,有助于增强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文化自豪感。其次,政府将大量的资金、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标准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帮助农民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改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技术,使其主动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断吸取精华部分,不断优化乡村文化,培养村民对乡村文化自觉自信传承精神。乡村富裕了,农民钱包鼓了,生活水平高了,心理踏实了,精神面貌改善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全面提升了乡村的文化氛围,增强了乡村建设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二)战略层面:有助于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村民幸福感。随着乡村振兴,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村民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充实。新时代下,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方面的引领。目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与文化也在侵蚀着传统伦理,乡村出现金钱至上、极端利己的不良倾向会使村民的幸福感不断缺失,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时代新风气,有效地打击了农村一些因循守旧、封建迷信的文化陋习,使村里的风气逐渐变好。另外,地方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活动,不断倡导文明理念,引导村民发挥尊敬老人、爱护幼小、乐善好施等传统美德,使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部与群众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乡村和谐安详的氛围不断增强,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文化强民”四个角度,积极开展活动,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比如一些乡村结合自己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引导村民创作当地独有的文化产品,既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让村民自己享受自己动手建设的文化成果,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二,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梁漱溟曾经指出:“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合理地开发与建设乡村与乡村文化有助于重塑乡村文化自信。首先博大精深的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农民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牌楼、戏楼、祠堂和古刹等历史文化古迹,这些古迹有效地保护了传统村落的乡土气息,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特色,因此注重这方面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村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红色革命文化是近现代中国人民在谋求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形成的又一特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加大农村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弘扬乡村红色文化,不忘历史,即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注重这方面的文化建设,发扬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奋勇向前,挽救民族的舍身忘我、坚定信仰的精神,有助于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更有利于增强对我们对中华民族及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文化建设主体激活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人才,也需要充足的内生动力。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不少农村中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长时间的外出生活中,乡土情结逐渐淡漠。而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妇女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手机,互联网等设备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对乡村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建设主体缺乏。因此要发展乡村文化:

首先是加强乡村文化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地方类文化课程,让孩子们系统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优秀风俗、特色文物、历史渊源等,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与乐趣,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尽早确立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需要加大对中老年人的教育,可以举行开办老年大学、开设扫盲班等活动,让老年人重返校园充实自我,不断提升自身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

其次是发挥乡贤等能人的独特作用。乡贤是受人尊重,号召力较强且具传统人文精神的优秀乡村代表,他们身上具有的道德力量能反哺乡村、帮助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挖掘并积聚一批即含有现代人文精神又具有传统人文基因的新时代乡贤人物,积极号召他们回乡,让他们为乡村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最后是吸引在外务工和上学的中青年返乡,通过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等手段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并及时树立典型和榜样人物,以及多多宣传返乡创业致富的典型案例,努力使村民自信自强,以农民、农村、农业为荣。这样一来,乡村文化自信得以建立,农民内生动力得到激发,生活与工作更加积极主动有干劲,从而形成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合力。

(二)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创建文化氛围

首先,党组织在选配及考核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一把手”时要把抓好群众思想文化政治建设当作一项重要标准,并认真衡量他们自身的政治文化素养。在选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成员时可以利用“三支一扶”、“选调生”等政策吸引人才回流,同时利用适当增加农村基层文化专职干部的补贴等措施留住人才。基层党组织干部自身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多出谋划策,多尽心尽力。

其次,做好价值观引领工作,加强农民道德建设,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在农村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党组织就应当注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集体教育,认真做好新时期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积极推动农村社会公德建设,认真开展农村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培养农村家庭价值观,提高农村群众个人道德建设水平。

最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农村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否与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精准对接的问题。目前在不少村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文化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时候,相关部门要深入群众进行调研,不要盲目地提供村民用不上的设施,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还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的多样性,比如充分了解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及老年人群体的文化需要以达到精准提供。另一方面要强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公共文化器材和设备建设到位并更新及时、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到位且不被挪为它用等。同时积极推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送戏进万村等工程,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体系的完善。

(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做好传承,加大对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方面,对于承载着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古民居、古祠堂等,相关工作人员要事前做好摸排调研工作,及时上报做好修护及还原工作,如有必要,要将这些出自农耕文明时代的遗迹和文物古迹列入保护名单,使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得以完好保存。另一方面,要系统地梳理承载着乡村文化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培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挖掘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经济价值,在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要传承优秀乡村文化,还要结合新时代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培育出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一方面,乡村文化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并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创新发展本乡村文化产品,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内村与村地交流,国内乡村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等方面都可相互借鉴,为尚未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助力。

最后,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的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应当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亲自去农村地区走走看看,做些实地调查,积极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主流媒体要多创造、多宣传,不断创作出更多通俗易懂且具有正向引领作用的乡村文化作品,用短视频或者纪录片的方式将文化传递到老百姓心里。同时,如今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科技高效便捷的优势,将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与“互联网+”完美结合,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网络文化服务平台,打破地理要素的限制与隔阂。

五、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准确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和战略价值,立足乡村文化实际,致力于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处理好乡村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强化落实,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引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2]胡剑南.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05):120-128.

[3]夏小华,雷志佳.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实践超越[J].中州学刊,2021(02):73-79.

[4]王德军,征玉韦.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甘肃农业,2021(03):12-16.

[5]余其安.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困境及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06):103-109.

[6]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01):141-149.

[7]王太明,王丹.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J].求实,2021(02):51-69.

猜你喜欢
村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