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对传统华夏民族与鄂伦春族创世神话的影响

2021-01-13 18:49王云介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鄂伦春族女娲神话

王云介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环境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伴随历史的车轮,环境融入到一个民族特定的心理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中,民间文学艺术能够鲜明地呈现这一点。神话作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源头,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且神话鲜明地呈现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学者叶舒宪说:“创世神话具有人类思想范型的重要功能,其通过讲述宇宙起源和人类由来的故事,给族群奠定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2]传统华夏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的鄂伦春族,其创世神话既展现出不同的生态环境,呈现独特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又有深厚的共同性。传统华夏民族指的是以汉族为主体,其他民族不断融入、处于动态同化状态中的民族。传统华夏民族是一个历史概念,先秦时期华夏族已经形成,此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指称范围不断发生变化,直至现代历史阶段消亡。著名学者林惠祥先生认为:“民族史上之分期实可以备民族之每一次接触混合而至同化为一期。中国之民族既以华夏系为主干,其同化皆系消融于华夏系,故每一期之终亦即华夏系之扩大。”(《中国民族史》)以动态融合的传统华夏民族与未融合的鄂伦春族进行对比,可以突出各自的文化观念和共同体意识,有益于剖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一、创世神话中人类童年期不同环境里先人们类似的认识与幻想

传统华夏民族神话里表现“创世”情节内容的比较多,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鲲鹏之变》《逍遥游》《为浑沌凿七窍》《应帝王》《藐姑射之山神人》《逍遥游》《太阳和月亮是两口子》《太阳和月亮的来历》《贪狼赶日》等,鄂伦春族也有表现此类情节内容的神话,如《太阳为什么耀眼》《青水莲与粥子扩》等,这些神话都是讲述天神创造世界和管理人间的故事。其中太阳的起源、性质与状况神话,异同性比较鲜明,呈现出人类童年期不同地域环境里先人们类似的认识与幻想。

传统华夏民族和鄂伦春族太阳起源性状神话,前者如《后羿射日》,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3]故事情节大致是: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阳光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鄂伦春族也有类似的一则神话《达公射太阳》,神话中达公的弓箭是特制的,弓由大兴安岭特有的依奇松制成,箭由12棵白桦树制成。他用弓箭射下了11个太阳,射最后一箭时没穿透太阳,箭杆被太阳烧成灰落下来,变成了白雾。两则神话神的行为和行为目的一样,只是局部细节不同,《达公射太阳》更强调了弓箭特制的材料,也就有了更鲜明的地域性。

另一则神话《太阳和月亮的来历》采集于吉林省柳河县。它讲的是天地刚开辟时,不分白天黑夜。哥哥和妹妹想将它分开,好让人们白天干活,晚上休息。经过商量,哥哥胆子大、敢走夜路,就当了月亮。妹妹胆小就当了太阳。妹妹怕白天人们看她,哥哥就给她一包金针,说谁要是看她就扎他的眼睛。这则神话与鄂伦春族的神话《太阳为什么耀眼》很是相似。《太阳为什么耀眼》讲,玉皇大帝指派一个姑娘和一个小伙来照亮黑暗混沌的大地。姑娘太阳神害羞,于是小伙子月亮神给她一把金针,她从此绽放出万丈光芒,人们再也不敢看她了。两则故事都讲述了人间太阳和月亮的来历,尤其是讲述了太阳光芒万丈的原因以及太阳和月亮的亲密关系。正是天空高挂的日月引发了不同地域环境的人类以同样的思考和情感。

有关太阳的神话还有《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4]这是最早典籍记载。故事讲述,炎帝后裔夸父不自量力,想把太阳摘下,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桃林),身躯化作了夸父山。吉林农安县一则神话《贪狼赶日》讲述,有一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贪狼,会飞、会游、能跑,所有野兽都怕它。太阳晒得它难受,它就追赶太阳,追到日落,它觉得胜利了。第二天又追,可是又饿又累,掉下来摔死了。鄂伦春族还有一则神话《寻找太阳的传说》,讲的是鄂伦春族猎人们虽然能骑善射,可生活在被欺压的苦难中。一个鱼仙子告诉他们找到太阳,就能改变处境。猎人们上路了,他们翻山越岭,历尽艰险,越过了魔鬼,最终迎来了旭日东升。这则传说出现的较晚,从“民国”“白天红日”这样标志性词语可见,应该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传说具有明显的价值选择倾向和对真正幸福生活的判断。以上这几则神话都突出了太阳的一大特点,就是“热”,神、人、狼等生命都焦渴难耐,并都试图摘下或吃掉太阳,这正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最初感受。

除了汉族和鄂伦春族,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日月神话”,可见日月给不同民族心理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不同生态环境中先民们对与天空相伴的日月具有相似的认识与幻想,差异性较突出,而共同性也十分明显。无论从远古先民生存状态还是认识幻想看,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都不言而喻。

二、人间万物起源神话中远古先民共有幼稚而充满想象的认识

有关人间万物起源神话,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如《盘古》[5],《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千八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另一记载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髯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这是神话中讲述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因为他是化成世界万物的“母体”。鄂伦春族也有类似神话,《额尔德穆》讲,天神指派巨神额尔德穆莫日根(猎人)下凡改造荒凉的人间,额尔德穆从天上移来山峦、树木、动物,又种植了青草,治理了江河;从此以后,人间有了草木葱郁,山河壮美,鸟语花香,一派生机。他和山神的女儿结为夫妻,繁育了人类。这则神话讲述了人间万物的来源与人类的起源,是远古先民对世界幼稚而充满想象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6]传统华夏民族和鄂伦春族的起源神话都展现出充分的想象力,其背后体现出的环境影响有:第一,从神话的内涵和审美看,传统华夏民族神话更具有农耕文化和追求中庸平和的特点, 因为上古华夏先民聚居的中原地区,有华山、黄河等的阻隔,相对封闭,文化相对凝固,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中国的农业经济模式。农业经济的稳定,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如《后羿射日》,十个太阳一齐出来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天上不需要过多的太阳,留下一个刚刚好,一个足以普照大地,惠及人间万物,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再则,《后羿射日》《夸父逐日》《贪狼赶日》都重点表达太阳的超乎寻常地“炙热”以及给人带来的灾难;而鄂伦春的《太阳为什么耀眼》和华夏民族的《太阳和月亮的来历》却以田园牧歌式的格调,侧重表达了太阳万丈光芒的原因和魅力。鄂伦春人喜欢并赞美太阳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带,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嫩江西岸,东经121°55′~126°10′,北纬48°50′~51°25′之间,冬季漫长,冰雪覆盖;并且他们在相对封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以野兽为伴,生活艰难而危机四伏。因此,富有幻想天赋的鄂伦春人便以太阳神、火神为崇拜对象,他们极为需要太阳的温暖和帮助,太阳、火、光等与温暖和光明有关的事物对鄂伦春人就极为不凡,甚至具有比生命还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天神的创造物看,华夏民族神话的创造物是人间万物,是先人目之所及却没有解释的一切事物;而鄂伦春神话的创造物都是森林里特有的,如“山”“河”“树”“草”以及生活在林子里的各种飞禽走兽。可见“森林”是鄂伦春人的家园,山河草木是他们生活的亲密伴侣,野猪、狍子、鹿、熊、山鸡、野兔、灰鼠等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和伙伴。所以,鄂伦春人居住地被美誉为“绿色净土”“北国碧玉”;鄂伦春文化的核心观念就成为敬畏自然和与环境和谐的生态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和价值体系;第三,从意蕴哲理方面看,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富有哲理性,意蕴悠长,耐人寻味。如《后羿射日》说明好的事物“过犹不及”,只有消灭了“过量”才能达到重新平衡的道理;《盘古》的盘古“化”作万物,说明万物是从这元气变化之中诞育出来,即“天地合气”“化万物自生”,强调了诞育乃是一个“自生”的过程。而鄂伦春神话更能体现神与人、神与大自然、人与大自然相对“真实”的关系,这种古老的文化里孕育了与自然结为血缘的手足关系,也是朴素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学的萌芽,更能体现人类文化对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这一命题。鄂伦春学者白兰说:“其实很简单,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完全与大自然结合在一起,万物给予了他们生存和繁衍的可能,因此‘万物有灵’观产生了,也萌芽了最早的生态意识。鄂伦春族的萨满教尽管显得幼稚、粗糙、笨拙,充满幻想和稚气,但是对人们的言行有着指导性和约束力,寓含着那个时代的人文价值。”[7]

三、远古人类和谐共生哲学思考在人类起源神话中初露端倪

“人类起源”神话十分丰富,几乎各个民族都有这种神话,是神话的基本类型。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和鄂伦春族神话也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讲述,如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女娲》《人的来历》《双性人》《人的膝盖》等;鄂伦春族神话《恩都力(天神)造人》《扎老桦树皮成人》《鄂伦春人是怎么来的》《野兽没毛成人》《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等。归纳以上神话中“人”的生成方式,主要有“诸神造人”“动物变人”“人(神)与动物结合生人”几种。

“诸神造人”神话,如《女娲》[8],讲述了女娲抟土作人的故事。《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说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一说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助之,有助其生阴阳者,有助其生耳目者,有助其生臂手者;一说女娲抟黄土作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此说见诸记载较晚,但是起源较早,可见原始社会母权制的影响。从吉林靖宇县采集的《人的来历》也是天神造人神话。它讲小仙童偷喝仙酒,被霹雳大仙发现。小仙童求助于女娲,女娲为小仙童求情。霹雳大仙气的一扬手把天捅了个大窟窿。女娲怕玉帝知道偷偷烧泥补天。把剩下的泥捏成一男一女,吹口气吹到人间,耕田织布,生儿育女。女娲又用绳子沾泥往地上甩,捏的泥人做了官,泥点子成了老百姓。“抟土做人”在东西方多个民族神话中都有讲述,已经模式化。和抟土做人不同,《双性人》讲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挖下自己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头发变成了森林,拳头变成了山岭,一腔热血喷洒成江河湖海,宝贵的心飞起来变成了主宰天地的神,而身体变成了男女同体的双性人。天神怕双性国的人太聪明能干将来侵犯天庭,就把他们劈成两半,变成了单性人。从此,人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雌雄同体概念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较早,他在《会饮篇》里有详细描述。与前两则神话相比,这则神话记载人来源于天神的身体。

鄂伦春族人类起源神话同样归结到神,但造人的材料多种多样,且大都取自森林,也使用部分泥土。如《恩都力(天神)造人》讲,恩都力用兽骨作骨架、用水和泥做人的肉,做了10个男人和10个女人。这些新人浑身长满了毛,又不懂穿衣服,不会劳动,靠恩都力给他们采野果、打野兽吃。他们坐享其成,让恩都力很生气,就拔掉了他们身上的毛,可是忘拔腋下和男人嘴上的毛了。恩都力又教他们打猎物,教他们扒野兽的毛皮,告诉他们用野兽的肉来充饥,用野兽的毛皮来缝衣。后来,恩都力又教会他们用火,立下以篝火为家的规矩。从此,他们冬天里靠篝火过冬,再也不用冬眠。再后来,这些人就变得特别勤劳、勇敢和团结,在苍莽的大森林里过着自由自在地生活。《女娲》讲抟黄土做人,而《恩都力造人》讲用水和上泥做人的肉,二者局部有差异。恩都力(天神)造人具有地域性,恩都力造的人外形和人一样,总体模糊,但“腋下和男人嘴上有毛”这个细节可以一斑窥豹,见出鄂伦春族先民的性别思考;恩都力教给人的生活本领,诸如穿衣、打猎物和用篝火等,都具有森林狩猎生活特征。

“动物变人”神话,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如《人的膝盖》,讲人原来是一种跑得特别快的动物,不管是跑的、跳的动物,人都能轻松追上吃掉。两个小兔子很害怕,上天找玉皇大帝告状。玉皇大帝把每个人腿上压上一个小石磨,人就跑不快、撵不上其它动物了,从此人就有了膝盖。鄂伦春族也有类似的神话《野兽没毛成人》,基本情节是,在很久以前,大地上有一种长着两条腿、没有膝盖骨、似人又浑身长毛的怪物,由于它奔跑速度极快,能抓到许多野兽,扔掉很多吃剩的兽肉。因此,白那查(山神)看到这种情形非常生气,就施展法术给这些怪物都安上了膝盖骨。这样一来,它们就比以前跑得慢多了,捕捉不到更多的野兽。后来,白那查又让他们吃到食盐和烧熟了的野兽肉,他们身上的长毛逐渐脱掉,最后变成了人。这两则神话不同之处:一是处罚“人”的天神,前者为玉皇大帝,后者为白那查,能够看出民族信仰特点;二是处罚原因,前者因为兔子等动物受到威胁、告状导致,后者不只是因为威胁到动物们,还因为“扔掉很多吃剩的兽肉”,可见鄂伦春族等狩猎民族珍惜食物的观念和生活习俗。

“人(神)与动物结合生人”神话,如神话《殷民始祖》讲,有娀氏有两个女儿,一个叫简狄,一个叫建疵。一天在瑶台上玩耍时,简狄吞下了一颗黑色燕子的鸟蛋,此后简狄怀孕,生下来一个男孩,就是殷民始祖“契”。一说简狄和女伴在河里洗澡,玄燕从天空堕下蛋,简狄抢到后怀孕。这则神话里的人“契”是人(神)与鸟孕育的后代。鄂伦春族《鄂伦春人是怎么来的》讲:在很久以前,人都像动物一样,都是雄性,只有一位年龄大一些的雌性,他们都住在山洞里。一天,突然来了一只由神仙变成的公猴,向女人求爱,女人也中意他,于是二者同居。老太婆生一男一女,这对男女繁殖了许多后代,这些后代便是鄂伦春人。这则神话讲述了鄂伦春人的来源,属于族源神话,即为猴(神)与人孕育的后代。另外鄂伦春族神话《太阳为什么耀眼》既讲述了太阳光芒万丈的来历,也体现了远古人的哲学思考,阴阳和谐、太阳月亮互生、男女互补的思考初露端倪。

环境差异对两个民族人类起源神话有明显影响:第一,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和鄂伦春族神话都是天神造人,但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天神造人使用的材料是“泥土”“黄土”,具有传统华夏民族中原一带地理环境特点。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里定居、劳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鄂伦春族神话造人使用的材料是取自大森林的,如“桦树皮”“鸟毛、鸟肉”“山石”“野兽”“猴子”等,所有这些材料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造人使用的材料也都是大兴安岭里唾手可得的东西。大兴安岭森林自古以来就是鄂伦春人的理想家园,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采集、捕鱼、狩猎,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狩猎文化。可见神话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第二,虽然都是神仙造人,可是所描述的神的形象不同,造人的“法术”也不同。都富有异想天开式的想象,可是思维方式、幻想方式及其结果不尽相同,这也是各自生存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有的历史学者把地理环境称为“是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第三,从神话里能识别出鄂伦春族文化里较强的生命意识和平等意识,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受到尊重,人可以独享自己拥有的东西,可是他们不歧视排斥其他生物,并常常流露出喜爱和赞美的态度和感情。正如华夏民族更接受泥土造人说,而鄂伦春族更接受鸟毛、兽骨造人说。

结语

在人类文化的初期,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在自然文化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凡是能给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的自然万物,都在我们祖先的头脑中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成为当时人类崇拜的偶像。而这种自然文化又都表现出与不同的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说明在原始渔猎和采集经济时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和氏族集体严格区别出来。因此,人们喜欢用形象化的幻想方法,描述说明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来源。传统华夏民族神话和鄂伦春族创世神话因为生态环境、民族心理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共性特征也十分明显,即都与该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其文化差异,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彼此渗透非常明显。

猜你喜欢
鄂伦春族女娲神话
爱情神话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女娲
女娲造人与补天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女娲造人
神话谢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