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新生态

2021-01-13 00:46谢炜张倩郢王瑾
出版广角 2021年2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研究学者

谢炜 张倩郢 王瑾

【摘 要】数字学术出版是适应数字学术变化和数字出版自身融合发展的一种学术出版新生态,横向的学科领域、纵向的学术产出不同阶段对数字学术出版的服务内涵有不同要求,全方位、多点位地探寻数字学术出版的知识服务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目前,学术出版机构在数字学术出版、知识新生产等方面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出版机构需要聚焦以下问题:一是顺应学术发展新标向,搭建智慧出版平台;二是进行学术出版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三是拓展数字学术出版在知识传播领域的新方式;四是构建多元的人才团队,助力学术创新。

【关  键  词】数字学术出版;学术出版;出版新生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单位】谢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倩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学术出版的定位、现状和趋势研究”课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2.001

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学术领域的融合产生了新的学术研究范式,新的技术形式深入应用于文献检索、集成,数据分析、计算,学术成果写作、发表和分享交流的各个阶段,使得相关的学术研究朝主动、精准、全面、互动、多元整合的方向推进。在此背景下,学术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学术产品数量呈几何式增长,学术研究得到极大进步。作为数字化趋势和背景下,适应数字学术变化和数字出版自身融合发展的一种学术出版新生态,数字学术出版应运而生。

数字学术出版基于数字化背景,充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学术研究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资源、数据、规范、编辑、出版、评价、传播、共享等多元服务,是为学术研究过程和行为提供数字化场景的学术出版新生态。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阅读发现、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实验、数据分析和写作,以及后续的出版发表、交流、评价等,都需要数字学术出版的深度参与。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数字学术出版全面参与知识生产全过程,能提升学术知识生产效率,保障数字时代学术研究与学术伦理规范,促进学术研究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明晰学术成果知识产权,提升学术成果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机制和知识共享新机制,从而完善我国学术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学科研究的相互融合。

一、数字学术出版文献综述

伴随着学术研究范式的不断变化,数字学术出版也在不断发展。数字出版的技术手段、管理模式不断成熟,近年来已受到诸多学者和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的关注。为了了解相关研究情况,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样本库,以“数字学术出版”为篇名检索,共得到5条检索结果。肖超2019年发表的《英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学术出版轉型探析》,韩小亚、徐变云2016年发表的《国外数字学术出版初探》分别论述了英国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内容资源、数字学术出版平台、开放获取出版3个方面的数字学术出版转型趋势,及虚拟图书馆模式、数字仓库模式、学术文集模式、学术社区模式4种国外数字学术出版模式;崔阳兵2020年发表的《文化创意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出版服务研究》阐述了文化创意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学术出版服务的优势,并从学术资源建设、加强馆社合作、调研用户出版需求3个方面阐述创新路径;徐丽芳、刘锦宏2006年发表的《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聚焦数字学术期刊出版中的经济问题,梳理了2000年之后英文文献中数字学术出版物的成本收益、价格、商业模式等相关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王漱蔚、张莉2013年发表的《数字学术出版与著作权技术保护》提出著作权的侵犯案件数量伴随数字学术出版作品的增加而增加,但传统的出版模式和未修订的著作权法难以适应新的出版手段和产品形态,难以为其提供有效保护,亟待政府部门建立全面的数字学术出版著作权技术保护机制,实现技术保护与法律保护的协调发展。

从检索结果来看,数字学术出版尚未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概念。为了尽可能地丰富相关检索结果,全面了解研究现状,笔者以“数字学术出版”为主题检索,得到1302条检索结果,其中,期刊论文1031篇,硕士学位论文57篇,博士学位论文6篇。6篇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关注出版业在高校开放存取资源共享、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与政府作用、数字时代出版机构与图书馆知识服务融合、学术信息开放存取的法律问题等。综合分析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的周期,相关的研究重点包括:数字学术出版的整体探索,主要探讨学术出版的转型路径;知识组织者,尤其是学术出版社和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探索;学术服务者,重点是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参与与学术服务;数字学术出版产品,重点是以数据库为代表的学术产品和学术传播方式与话语权的构建。主要的研究机构包括武汉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等。谢炜的《学术出版在数字学术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智慧出版: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转型之路》,周琼的《专业学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路径思考——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例》等都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学术背景下学术出版的转型和发展做了一定的综合性研究。

二、从文献看我国数字学术出版的不足

面对日益开放的数字学术环境,学界对数字学术周期中部分阶段已经展开了一定研究,为我国学术出版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数字化水平、开拓新型管理与营销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案。但当前,我国数字学术出版也存在一些不足。

1.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丰富性仍然不足

在数字技术普及、学术研究大繁荣的背景下,数学学术出版已进入学者和出版者的研究视野。但当前,基于数字背景对数字学术出版的关键问题或其本身展开全面、综合性研究的学者仍然不多,相关论文尚不够丰富。从学科分类上看,关于数字学术出版的研究尚集中在图情领域,数字学术出版暂时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问题或独立的学科门类。但数字学术出版的重要性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提升,相关学术研究并未对其发展起到助力作用,因此,开展进一步的综合性研究,对数字学术出版的定位、范畴、现状与趋势做进一步探讨尤为重要。

2.缺乏明晰的定义,窄化相关问题

现有的相关研究多是将问题定义为“数字学术出版”,并在此范畴下进行产品、模式或路径探析,即将数字学术出版作为数字出版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窄化了数字学术出版的范畴,仅仅将其局限于学术研究生命周期的最后环节(学术传播),难以全方位地探索这一新的学术出版生态。学术出版从业者需要重新审视数字背景下海量资源、文献对学者的冲击和影响,探讨学术研究过程中数字学术产品和数字工具的使用,分析学术成果的数字化水平,探索数字传播的积极作用,真正意义上为学术出版研究提供服务和支撑。

3.生命周期关注不完整,未能充分调研学者的数字学术出版需求

从学术研究的生命周期来看,无论是在阅读发现、确定选题、课题申请的学术研究初始阶段,还是在收集资料、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和写作的主体阶段,学者始终都是其中的核心力量。数字学术出版是数字化背景下学术出版的新生态,出版社或其他参与主体作为服务的提供者,理应高度关注学者及其需求,提高学者的参与度。但从当前的数字学术出版实践和研究成果来看,数字学术出版主体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往往从资源出发,而非从学者需求出发,这表明研究者尚未关注学者在数字学术出版领域的核心作用,对学者的需求和其面临的困难仍不了解。未来的研究必须要填补这一空白,将知识服务理念由产品中心向用户中心转变,将学者作为调研的重点对象和研究的重要群体,充分了解学者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前端到终端的学术服务。

三、数字学术出版面临的新问题

在数字化背景下,数字学术出版进一步丰富了学术出版的内涵和外延,打破了传统学术出版的固有边界。数字学术出版是学术出版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学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推动力,是学术出版融合发展及转型的趋势和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学术出版,既是学术繁荣和媒介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学者、学术研究机构、出版机构、技术公司、第三方平台积极活跃在数字学术出版的各个环节,涌现了电子书、数据库、学术科研平台等数量丰富、形态多样的学术产品,丰富了学术产品的样态,增加了学术交流场景和学术传播方式。伴随着这些新的变化,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一是在数字学术出版运营过程中,传统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融合不足,“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数字产品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巨大的投入和营收困难之间的矛盾成为学术出版机构开展探索的首要障碍。生产、传播、服务的各个环节对接不畅,出版机构之间的共享和交易成本高,这对数据库、学术科研平台的产品生产和使用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二是数字学术出版产品与传统学术图书相比,仍缺乏权威、可靠的评价机制,数字学术成果认定受阻。同样,与学术图书、学术期刊严格的外审、质检制度相比,一些数字学术出版机构尚未建立严谨的学术出版规范,这对数字学术产品的學术性、权威性造成了影响。三是在协同机制上,数字学术出版的内容、形态、支撑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重复建设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人力、财力的大量浪费。四是在产品机制上,数字学术出版产品碎片化现象明显,难以形成学科体系。部分数字学术出版机构重数量、轻质量,造成数字学术出版的虚假繁荣。五是在传播机制上,数字学术出版产品重开发、轻使用,市场化程度低、国际市场影响力尚未形成,未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掌握话语权。六是在人才机制上,懂技术、出版、学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失,高校数字学术人才培养与出版社数字学术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均存在短板。

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数字学术出版生态的建构,阻碍了新时代数字学术出版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学界亟须对数字学术出版相关内容进行探索。

四、专业学术出版机构须积极构建数字学术出版生态

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学术出版生态的构建应具备三大特性。首先,数字学术出版具有开放性,不以学术论文、专著或书、期刊的单一形态出现,而呈现连接和赋能新出版生态中各关系节点的特点。其次,数字学术出版具有自适应性,能发挥技术优势,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不断迭代,使自身具备出版生态内自我适应的能力。最后,数字学术出版具有持续发展的自衍生性,其可以有机生长,各节点的深度参与和融合形成业务闭环,构成数字学术出版价值网。

在众多的生产主体当中,专业学术出版社构建数字学术出版生态优势突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经过多年建设,在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出版发行等业务流程上已经相当成熟,可为研究主体提供生产、传播、服务等技术支撑。近年来,一大批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积极完成知识服务转型,创新知识组织方式、产品呈现形式和内容传播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二是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在多年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作者资源,其中许多是专业领域内的顶尖学者;培养了学术规范性强,可以准确对学术数据进行分类、标识的学术编辑,可为学术大数据提供分类、标识与评估的方法支撑,促进相关数字平台生态建设。三是专业学术出版社经过多年深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版权合作经验,深刻了解国际出版市场与学术传播市场,培养了一大批稳定的译者和国际编辑队伍,在推进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能积极发挥支撑研究成果“走出去”的中坚作用,提升国际学术传播话语权。四是专业学术出版机构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申报经验和运营经验,可在相关项目申报和研究中为学者提供帮助。

综上,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凭借自身优势,综合数字学术出版的开放性、自适应性、自衍生性这三大特性及多参与主体、多产品形态的发展面貌,探索由传统学术出版向数字学术出版转型的路径。将丰厚的资源契合数字学术出版的特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学者需求为出发点,专业学术出版机构在数字学术出版领域必能占有一席之地。

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数字学术出版实践

近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不断研究数字学术出版的新特点,并在全出版周期中发挥其在学术知识组织、学术产品生产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将学术出版转型全面介入科研,利用新技术为学术科研提供高附加值解决方案的数字学术出版服务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多语种学术服务、数据出版、学者服务与学术共同体服务、学术知识组织与知识图谱构建、学术评价服务、数字学术项目服务等领域的实践探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

1.多语种学术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和学术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满足学者多语种阅读、交流、写作的需求,建立了人文社科多语种学术服务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为学者提供26种语言的机器翻译服务,还通过多种语料库为学者和学术机构精准提供更全面、更全球化的学术语料。该平台既能使学者便捷地获得全世界的学术资讯和成果,了解世界学术动向,又能促进我国优秀学术成果的国际传播和世界影响力形成。

2.数据出版

数据是研究者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成果的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之一。为使数据的保存、呈现和共享更便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在进行三方面的尝试。一是搭建数据集或数据论文平台,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学术研究数据的学术认定、确权和评价服务,满足学术研究者的迫切需要。二是通过中国市场化指数数据库的建设和推广,用指数数据、调查数据等体现学术研究的商业价值。三是根据学术研究者的需求,为其提供全球相关领域的数据采集及分析服务。

3.学术知识组织与知识图谱

学术出版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常涉及数字资源、数字知识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通过知识采集系统,为学者提供丰富的数字文献资源,并利用平台整合资源,建立学术知识组织与知识图谱,以形式、学科、主题、分类及各项知识对象(人、事、地、时、物等)为主线构建数据库产品,既提高了资源的可发现性,也形成了包括学术专著电子书、期刊/集刊论文、智库报告、有声书、数字多媒体产品、课程、专栏等全媒体多元化的内容出版形态。

4.学术评价服务

学术评价是学术出版的关键环节,对推进学术研究、促进学术进步有关键作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建立了中国学术出版评价数据库,根据指标分析结果,从每年全行业出版的图书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术图书,并将认定后的学术图书信息纳入平台数据库,在日后及时更新,方便各领域的学者了解、查询当年学术图书出版的情况。同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搭建了包括15个围绕不同学科子库的人文社科学科评价数据库,提供公开数据查询、评价结果查询或排行查询等数据服务。

5.数字学术项目服务

在学者、出版机构、第三方平台的数字学术出版实践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搭建了人文社科数字学术项目库,将学术项目的建设单位、建设时间、关键词等相关信息进行汇总,既方便学者查询,也为数字学术科研平台建设、数字学术项目的学术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6.学者服务与学术共同体服务

学者是学术生产的主体,也是数字学术出版的核心力量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挥资源和服务优势,搭建了学者服务平台,为学者提供三方面的服务。一是为作者提供协同云服务,与作者、机构实现在线连接,实现双方的共同赋能。这不仅能满足学者研究、写作和出版过程的需要,也有利于整合资源。二是为学者提供智能辅助工具、服务连接模式,如机器翻译接口服务、语音服务、智能写作、图书识别、计算服务、智能审校、查重服务等。三是为学者提供多元化的数字学术阅读场景,推动学术交流的数字化变革,加强作者、编辑、用户的互动。

六、结语

目前,学术出版机构在数字学术出版、知识新生产方面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数字学术出版相关研究领域、知识服务精细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可以拓宽学术研究、学术生产的思路。如何顺应学术发展新标向,搭建智慧出版平台;如何进行学术出版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如何拓展数字学术出版在知识传播领域的范式;如何构建多元的人才团队,助力学术创新,是学术出版机构亟须探讨的核心问题。横向的学科领域、纵向的学术产出的不同阶段对数字学术出版的服务内涵有不同要求,全方位、多点位地探寻数字学术出版的知识服务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崔阳兵. 文化创意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出版服务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20(15):13-15.

[2]韓小亚,徐变云. 国外数字学术出版初探[J]. 出版科学,2016(5):97-102.

[3]刘锦宏,闫翔. 自然出版集团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J]. 出版科学,2008(2):71-75.

[4]王慧,徐丽芳. 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用户价值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7(6):98-104+124.

[5]王漱蔚,张莉. 数字学术出版与著作权技术保护[J].编辑之友,2013(5):97-99.

[6]肖超. 英国大学出版社数字学术出版转型探析[J].出版科学,2019(1):99-105.

[7]徐丽芳,刘锦宏. 数字学术出版经济问题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2006(6):62-66.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研究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Moral Corruption of the Three Rakes in Pardoner’s Tales in Canterbury Tales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A Study on Humor in Sitcom Friends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