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学习故事的本土化尝试与思考

2021-01-13 00:40马秀芳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雨时刻教研

马秀芳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涌现种类繁多的幼儿园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借鉴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为此,有人片面地认为,中国的幼教课程是一些外国课程的杂交产物,而也有一些幼教学者对这些“舶来品”有不一样的看法。每一种较成熟的课程都有他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我们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汲取一些课程的合理成分,探索出符合本土特色的课程。深入研究学习故事,我们发现它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但理念上更落地,更具有实践性。

一、初次见面——疑惑重重,满怀期待

第一次听到学习故事是在一次市级教研会上,一个新鲜的词“学习故事”引发了一场园本教研。同时,教师对学习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困惑也不少。

(一)不可回避的国内外师幼差比和课程组织方式的差异性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师幼差比较之一些发达国家比例大。新西兰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幼儿游戏自主权较大,教师倾听儿童的声音,真实记录下幼儿的学习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幼儿。而我国幼儿园严峻的师幼比和学科化痕迹,课程更关注的是集体主义,以教师预设为主,一日活动各环节清晰明确,幼儿的游戏时间得不到保障,学习兴趣容易被打断。

(二)游戏中教师的“无为”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放羊”

一直以来,我们对幼儿的游戏致力于追求精美的游戏环境,教师精心布置各种游戏场景,自制大量游戏材料。而学习故事产生于幼儿自发的行为,需要更开放的环境,教师还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很多教师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幼儿“放羊式”的局面。游戏中,规则如何强化、秩序如何维护、安全如何保障是很多教师担忧的问题。

(三)故事发展中教师的专业性支撑问题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中,“激励与评价”是其基本能力之一。学习故事包括“注意—识别—回应”三个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已有经验和专业理论对幼儿行为进行解读,并提供支持,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哇”时刻在哪里?解读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该不该介入,如何介入?如何调整现有游戏计划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丰厚的专业底蕴来解决。

第一次了解学习故事,是充满困惑而又有新鲜感的,学习故事本身的魅力使教师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唤醒了教师的专业情感。但从教师的困惑中我们得知,学习故事的运用需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教师的头脑中还是不敢放手,且对自身专业也不够自信。

二、再次握手——勇于尝试,意外惊喜

有了第一次教研的碰撞,大家达成共识,让我们为捕捉孩子的“哇”时刻创造些条件吧。我们认真研究了大量的学习故事案例,同时,我们也大胆对现有幼儿游戏时间和环境做出一些调整,让孩子有更多的游戏选择权,老师也尝试在幼儿真游戏中去捕捉孩子的“哇”时刻。

学习故事案例:搭建城墙

“注意部分”——发生了什么?

区角游戏开始后,晴天和溪溪自由选择了建构区。溪溪说:“我们今天搭个长城吧!”其他幼儿纷纷说“好呀”“好”,大家拿起粉红块开始搭建起来。小雨也拿了一些,站在旁边看着大家搭,没有说话。晴天和溪溪已经搭起了一座城墙,小雨慢慢走过来,把手上的粉红块搭建上去,塔全部倒了。溪溪叫起来“你干吗啊!”小雨又把倒下的又一块块拿起来,叠高。

识别部分——学习了什么?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处于自主对羞怯矛盾时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又怕受到拒绝,所以有时候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有些畏缩。小雨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显得比较平和,他的性格偏内向,溪溪比较外向,情绪热烈;溪溪在游戏中承担着领导者的角色,小雨则处于顺从者、配合者的角色;溪溪已经进入合作游戏阶段,并逐渐成熟,小雨则还处于比较被动接受的阶段。

回应部分——下一步该怎么做?

对于小雨,我们应该多鼓励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与合作游戏,获得一些成功感,及时给予幼儿表扬与肯定。并且鼓励他多与不同的同伴相处;对于溪溪,鼓励他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肯定他外向热情的性格。

这个故事发生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时间,虽然“注意—识别—回应”的过程还显得稚嫩,但我们已看到学习故事的基本框架,让我们对其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

(一)学习故事主角的人数问题

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教师可以同时观察、识别多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也可分别给予幼儿不同的识别和回应。因此,国内外的师生比差并不是我们研究学习故事的障碍。而且,幼儿园的课程组织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做出调整。

(二)学习故事让幼儿更自主、更出色

故事中,教师始终没有干预,给予幼儿更充分、更自由的时间,即使其中出现不和谐的时刻,教师也没有介入,幼儿或讨论、或争辩、或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出现混乱的“放羊”局面,放手后的幼儿反而更能专心投入,更能展现出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能力。

(三)学习故事需要顺势而发的回应

学习故事的结构“注意—识别—回应”,但这三部曲是动态出现、循环发展的。故事中,教师识别到小雨由一开始的畏缩到后来的顺从、配合;溪溪的外向,游戏中始终处于领导者的角色等,分别提出了下一步的教育计划,即进行了明确的回应,在后续教育中也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举措,促进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三、携手前行——收获满满,静待花开

幼儿在游戏中的“哇”时刻,不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触动着教师的内心,给教师更多的新鲜感、愉悦感、成功感,让教师产生出继续“携手前行”的动力。围绕着学习故事本土化实践,我们继续行动着,思考着,也收获着。

(一)追寻故事——寻找更多的“哇”时刻

创造和捕捉幼儿“哇”时刻,重点在于教师放手,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有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建构、自发生成的活动才有可能产生更有深度的学习故事,教师退至身后,敢于放手、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哇”时刻才会来临。

(二)解读故事——灵活运用“指南”,准确识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们在学习故事探究过程中最强有力的专业支撑。我们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建议和领域目标相匹配,了解幼儿的“已有經验”和“最近发展区”。让学习故事的发展顺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的方向进一步推进。

(三)续写故事——行动研究中,推进师幼共同成长

学习故事中,随着游戏的发展,“注意—识别—回应”的过程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而我们的尝试也会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向前推进。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并运用各种记录手段,提高教师观察效率,通过园本教研分享教师学习故事运用经验。

幼儿园就像一艘船,幼儿是船员而非乘客,教师需要与幼儿一起学习如何处理矛盾,只有有效推动幼儿主动发展的故事,才是好的学习故事。在学习故事本土化实践的道路上,从观念内化到行为调整,等待我们去尝试和发现的还有很多。

猜你喜欢
小雨时刻教研
冬“傲”时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一天的时刻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