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高计划”的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治理困境与策略选择

2021-01-14 08:02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产教贵州省

陈 包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0 引言

“层次-类型”教育的逻辑嬗变,使得职业教育重塑“身份认同”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后职教时代”,为职业教育发展找到了理性治理的新路径。随着“职教二十条”“高职扩招”,特别是“双高计划”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纵深布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然成为深化高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目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成为助推“后职教时代”提质增效的应然性问题。贵州省旅游发展进入了“井喷式”的黄金时期,对旅游人才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在国家“双高计划”以及贵州省“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的直接推动下,为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大潮,贵州省在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借势职教改革助推高职院校旅游教学改革,如何突围职教转型中旅游教学质量治理的困境与瓶颈,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根本上就是要突出教学质量的问题导向,找准教学质量治理的切入点,按照旅游产业转型逻辑对旅游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切割,以旅游管理专业群为核心,厘清旅游教学质量诊改思路,持续推动旅游教学质量诊断、改进与提高,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质量治理生态,这是实现贵州旅游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选择。

1 教学质量及治理内涵界定

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开展了讨论研究。关于教学质量内涵研究,王旭彤[1]认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输入者在教学活动中满足教学输出者明确或隐含需求的程度,达到教育价值的一种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学质量是在既定的社会环境和特定的学校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通过学校整个教学系统各环节综合作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增量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关于教学质量治理的内涵研究,徐小容[2]研究指出,教学质量治理是由教学利益相关者所组建的教学共同体,在一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规制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特性或价值符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以及共同体利益实现的需要,通过一整套管理规制而进行的对教学质量相关事务的系统性、持续性管理活动。关于构成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研究,孙健[3]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生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成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等外部因素以及学校内部体制、治理结构、制度环境等内部因素。

实际上,教学质量是指教学利益相关者在参与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及手段所达到教学价值及目标的效度。教学质量治理是指对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中所达到教学价值及目标效度实施开放式多元主体参与管理、监督、评价及诊改的持续秩序安排。

2 贵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贵州高职教育得益于政策支撑、项目引领、产教融合、需求驱动等正向因素的推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2.1 政策支撑: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3年贵州出台的《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重点推进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职业院校现代管理制度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向上要、财政给、社会融、企业投、对口帮、存量换’等举措,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和融资力度。”“2013年至2015年,各地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31%、32%、33%以上。”2013年《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提出,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等十大任务,“坚持内涵发展,……,以优化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为抓手,以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为重点,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2019年《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兴黔富民行动计划)以及2020年《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指出,通过“双高”建设,“引领全省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形成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

2.2 项目引领:助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制定了《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专业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质量提升等十大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引领“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十大工程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十大工程项目

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六大项目,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群)、黔匠工坊、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引导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

2.3 产教融合:打通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最后一公里”

2013年《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广职教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重点推进以产业为纽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职业院校与省内外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2015年《贵州省职教条例》提出“职业教育应当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8年《贵州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实施纲要(2018—2027年)》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2019年兴黔富民行动计划指出:“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2020年《贵州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要打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培育5个以上在全国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产教融合联盟。培育50个以上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创建10个以上集聚全省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成20个以上装备水平国内一流、产教深度融合的工程项目(实验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打通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最后一公里”,实现贵州省职业教育全面振兴。

3 贵州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治理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43所高职院校中有21所院校开办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该专业教学质量在产教融合、教学要素、治理机制、信息化教学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

3.1 产教对接不紧密,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未形成

实际上,旅游管理专业是与旅游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其应用性、实践性特征直接决定了旅游教学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互衔接的必然性。而贵州高职旅游教学存在“闭门造车”现象,教育性与职业性内在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不足。首先,高职旅游教学对贵州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企业、行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业态、新岗位等要素对接不紧密,旅游教学标准、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缺乏旅游企业要素的融入与衔接,校企双方缺乏办学理事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企业直接参与旅游教学管理、治理、评价及考核积极性不高,行业元素未能紧密融入教学过程,产教融合的信息流通机制尚未形成。其次,在旅游实训基地建设上并不能满足旅游教学基本诉求,例如:只有极少数院校建有校内仿真旅行社、模拟导游实训室。实际上,学生所在的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才是获取岗位能力点的最有效方式,而实训室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环境和真实场景的缺位将会限制学生在实践中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根本上就是校企“双主体”在教学效果及质量的评价上未能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合作机制长期停留在浅层次的、简单的合作,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没有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缺乏高层次、多领域、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长效机制,因此“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流于形式,影响了教学质量,进而限制了人才培养质量。

3.2 教学内在要素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

贵州省高职旅游教育受限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而滞后。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各要素的实现只能在借鉴本科旅游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得以“存活”。旅游教学要素包含了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效果与教师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内在关系,在贵州省高职旅游专业教学中,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及其主体地位仍然是学生获取实践岗位能力点的阻碍。实践旅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意性导致旅游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使得大多数学生“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只是在知识积累上得以实现,这种理论知识过度积累最终导致与技能之间的有效嫁接在3年时间内丧失。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未来旅游职业岗位关联并不大,缺乏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地教学,“形式”教学于是成为充当教学内容的手段,而学生受限于“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较高的平时成绩”而不得不做出应付的心态。

3.3 二级院系教学治理机制不健全,教学治理主体单一

二级院系教学质量治理、管理与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水平。贵州高职校院两级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在旅游教学治理结构、治理效能等机制方面都是比较弱的。从教学治理结构来看,以院系主任、书记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掌握着各种教学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这种集中于一级的粗放式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教学质量提升要求。二级院系书记及主任主导教学治理方向及目标,旅游教研室主任及其成员在参与旅游教学决策、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和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自主权、主动性弱化,自觉内化机制不健全,存在“谁提出谁担责”“谁主持谁落实”的推诿现象,吃“大锅饭”的教研现象较为普遍。从治理效能来看,由于参与旅游教学的利益相关者(也包括学生)权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合作教学欠缺、专业集聚效应不明显,旅游教学质量治理效能难以形成集聚赋能,“共治”向“善治”的逻辑转化受限于教学质量治理的低效和无序。据调研发现,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行政兼教较为普遍,行政化教学导致专业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三定方案”(定岗、定编、定员)中专职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弱化,导致“宁愿行政兼教也不做专技教师”的偏激认知。此外,二级院系往往将旅游教学质量治理归功或归责于教师这个直接参与者,忽略了学生这个“关键少数”在参与教研活动、专业(群)建设以及旅游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教学治理效能提升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反馈评价。

3.4 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开放共享意识不强

贵州省以“大数据+大旅游”的模式助推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打造“智慧旅游云”、搭建智慧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已大势所趋。但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打造、开发智能化旅游教学资源方面却严重滞后,优质教学资源较少,现有教学资源共享度较低,开放程度不够,大多数院校没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教学并未在旅游教学中得以应用。首先,信息技术与旅游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够,模拟场景式、虚拟情境式旅游教学开发尚处于浅层次阶段,智慧课堂、虚拟工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难以为继。其次,旅游教学资源库未能形成共建共享互动耦合机制。例如高职旅游院校及其内部院系相关旅游专业之间在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学课件(素材)、创新团队、师资(专家)库、人培方案、产教基地等并未形成合作、共享机制,在高职院校旅游教学各自为政的背景下,导致重复劳动、反复调研、缺乏特色,旅游教学成果未能及时“封装、打包”,实现智能在线共享。学校二级院系教师往往只是片面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各自收集教学资源,由于缺乏“专业群”的构建思维,导致旅游相关专业之间未建立良好的教学分工合作、有效共享机制。

4 贵州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治理对策

贵州高职院校要立足贵州大旅游战略背景及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链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融入旅游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要进一步厘清教学元素内在机理,提升教学质量治理效果。要健全二级院系教学治理机制,形成多元共治赋能助力教学质量治理。要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教学成果开放共享意识。

4.1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贵州高职院校及旅游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产教融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一是要精准对接区域内旅游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旅游教学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教学过程中融入旅游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以及工作场景,构建紧贴旅游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治理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二是深入挖掘贵州山地、生态、民族等旅游教学所需要素,调动旅游企业参与开发适应本省旅游发展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同制定人培方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学资源库。三是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以旅游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群)设置、创新“项目+任务+情景”教学模式和校企共同参与的教改教研项目。四是推动高职学校和旅游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共同实施1+X制度试点,共建混合所有制旅游产业学院,共同成立办学理事会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旅游教学管理、治理、评价及考核互动机制。一方面出台政策,引领企业利用自身资本、技术、设施、设备、管理及人员等要素主动对接而非参与旅游教学实践,促进融合要素全面衔接互嵌。另一方面,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4]。

4.2 重组教学要素内在逻辑,提升教学效果及质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兼具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这直接决定了在教学模式、目标、内容、过程(环节)以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教学要素上务求精准。“双高计划”下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以“项目+任务”为核心的现代项目教学,是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任务耦合式教学,通过模块化、链接式教学内容整合,实现“教”与“学”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以“项目化”“信息化”“思政化”“书证融合”为抓手,开展基于教师个体施教专长的分工协作式教学,高质量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打造师生、生生相互赋能的高效课堂[5]。如“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中的旅游线路设计,通过设定一个模拟场景并加入任务驱动,让学生在线路设计项目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要着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关键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但要着重突出能力及素质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于生产过程的基础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权重比例(学分),课时比例(课时)、逻辑结构(先后顺序)的优化,重点在专业群内部、课程群之间关系的优化[6]。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打破传统教材中零散而不相关的“章节”内容布局。教学过程要通过探究式、发现式、启发式以及任务式策略使得教学各个环节紧密而自然衔接,同时要适当融入试错和纠错机制,提升“能力点”,进而巩固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的治理要具备一定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反馈”机制,只有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反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质量。

4.3 优化二级院系教学治理机制,提升教学治理主体参与能力

“双高计划”在“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任务中指出:“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扩大二级院系管理自主权,发展跨专业教学组织。”这为贵州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旅游教学质量治理提供了基本思路。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旅游教学质量治理机制,打破“大锅饭”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真正干事的人有盼头、有甜头,摒弃“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待遇分配机制,厘清权责、明确分工,协调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充分发挥教学质量治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其次,二级院系旅游教学质量治理要构建一个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民主治理、博弈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机制。三是要打破常规封闭循环的教学治理结构,完善二级院系领导权与自主权之间的配置,使权力重心充分下移,改变普通教师盲目应付上级指令的被动式教学参与,培育自觉自行的自主意识,有效发挥二级院系书记、主任之外的一般教师和学生在旅游教学治理及专业、课程等日常事务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监督、评议和反馈作用,建立包含二级院系之外的校内外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治理的制度。最后,要避免旅游教学改革中的“零和博弈”陷阱,抓住教学治理民主决策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互利共赢,形成教学“精准有效、多元参与、科学激励”的良好治理局面。

4.4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升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双高计划”指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双高计划”背景下教学质量治理必须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智慧课堂、数字教学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协调推进。用信息化思维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是当前贵州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要充分利用贵州“大数据”“大旅游”发展战略优势,解决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解构”与“重构”关系,整合高职院校旅游教学资源,改造升级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设施设备,以提升教学质量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要注重信息化旅游教学平台建设,依托3D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5G等技术,打造旅游智慧教室、仿真旅行社、情景模拟导游、智慧课堂和数字旅游教学,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推进虚拟教学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加大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自觉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意识,进而整体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技能和素养,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将教师从繁忙的低效率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5 结语

教学质量治理是“双高计划”推进历程中的核心要义,教学质量提升是高职院校强有力的竞争性指标。贵州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治理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从被动服务向主动引领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旅游教学项目引领、标准建设、体系构建、专业(群)布局、师资培育、文化营造、产教融合、信息技术创新等全方面统筹推进,在治理结构上坚持共享合作、治理方式上坚持精准施策、治理体系上坚持章程引领,构建贵州高职特色的旅游教学治理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教学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产教贵州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