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疗效比较

2021-01-14 10:00宋印娥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23期
关键词:戊酸皮脂中重度

冯 倩, 宋印娥

(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陕西 安康, 725000)

痤疮是一种常见损容性疾病, 常发生于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好发于青年人群。轻度痤疮口服抗生素即可治愈,中重度痤疮治疗较为棘手,常存在色素沉着、不可逆转瘢痕等问题,给患者社会交往造成困扰。近年来,临床研究[1]发现,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有效抑制痤疮炎症反应,选择性诱导油脂分泌旺盛的皮脂细胞凋亡,且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已被广泛应用于痤疮治疗中。研究[2]发现,不同浓度5-氨基酮戊酸治疗效果不同,所致不良反应亦有差异。研究[3]指出,中低浓度疗效较好,也有研究[4]显示高浓度疗程更短,可明显抑制皮脂分泌,临床关于最佳浓度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本研究分析5%、10%浓度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中重度痤疮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8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部位均为面部。纳入标准: ① 确诊为痤疮,且痤疮严重程度分级(Pillsbury分级)均为Ⅱ~Ⅳ级者; ② 患者均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排除标准: ① 瘢痕体质者; ② 过敏性皮炎或对光敏感者; ③近期未使用其他光敏素、抗生素治疗者; ④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 年龄18~29岁,平均(23.56±4.10)岁; 病程3个月~2年,平均(1.25±0.56)年; Pillsbury分级为Ⅱ级18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5例; 年龄18~27岁,平均(24.16±2.10)岁; 病程2个月~2年,平均(1.26±0.76)年; Pillsbury分级为Ⅱ级17例,Ⅲ级19例,Ⅳ级8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将适量5-氨基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27, 118 mg)与保湿凝胶混合,配制成5.0%和10.0%浓度的凝胶。对照组采用5.0%浓度凝胶治疗,观察组采用10.0%浓度凝胶治疗。治疗前采用医用酒精消毒面部皮肤,去除痂皮,脓疱明显者去除脓性内容物,结节或囊肿者尽量排除内容物。处理完毕后,采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对照组将5.0% 5-氨基酮戊酸凝胶均匀涂抹于患者皮损处,避光封包1.5 h后用清水洗净。患者戴上眼罩,采用红光照射全脸,波长634 nm, 采用型号LED-IA光动力治疗仪照射20 min, 1次/周,持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禁止挤压、挠抓患处皮肤,并保持面部清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1.3 研究指标

① 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治疗效果。显效为皮损消退面积≥60.0%, 有效为皮损减退面积20.0%~<60.0%, 无效为皮损消退面积<20.0%或皮损加重。② 治疗前后采用Soft 5.5皮肤检测仪(意大利Callegari公司)检测痤疮好发部位(前额、颊部、鼻、下颌区域)皮肤油脂量、角质层含水量及pH值,同一部位检测3次,取其平均值,最后数值为总区域平均值。测试环境: 无阳光直射、无风,温度22~24 ℃, 相对湿度40%~60%。测试前温水清洁患者前额、颊部、鼻、下颌区域,休息20 min后患者取端坐位,仪器探头与皮肤表面垂直,探头对准皮损处,若无皮损对准正常皮肤,停留3 s, 读取数值。③ 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痂、红肿、色素沉着、疼痛等)发生情况。④ 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患者有无复发,复发定义为治疗后皮损面积比治疗前增加10%及以上。⑤ 参考Doshi提出的痤疮评分系统(GAGS)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周、治疗第3周GAGS评分。将痤疮好发部位分为5个区域: 前额(2分)、左颊部(2分)、右颊部(2分)、鼻(1分)、下颌(1分),括号内表示不同区域的因素分值。皮损分值0~4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粉刺≥1个,2分为丘疹≥1个,3分为脓胞≥1个,4分为结节≥1个。该区域总分值=因素分值×皮损分值, GAGS总分值为不同区域总分值之和。根据分值大小,痤疮等级可分为轻度(1~8分)、中重度(>8~24分)、特重(>24分)。⑥ Pillsbury分级: Ⅰ级主要皮损为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 Ⅱ级主要皮损为粉刺,并伴有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胞,总病灶数10~30个; Ⅲ级主要皮损为丘疹和脓胞,总病灶数50~100个; Ⅳ级为大量丘疹、脓胞、囊肿,伴有瘢痕,总病灶数>100个。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皮肤含水量、油脂、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含水量增加,油脂和pH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含水量、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皮肤油脂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GAG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前GA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治疗第1周、第3周GAGS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上述时点GAG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 论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与毛囊炎症、皮脂分泌过多、毛囊上皮角化有关。目前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以达到改善毛囊皮腺导管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定植,预防瘢痕形成,控制痤疮炎症后色素沉着的目的,但治疗周期较长,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和局部红斑、脱屑等药物不良反应[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可破坏皮脂腺结构,杀伤痤疮丙酸杆菌,促使皮脂腺可逆性萎缩,从而减少皮脂分泌。同时, 5-氨基酮戊酸代谢快、不蓄积,治疗后无需避光,也不易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问题,已成为临床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案之一。

表2 2组治疗前后皮肤生理指标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治疗第1周及第3周GAGS评分比较 分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10.0% 浓度的5-氨基酮戊酸治疗痤疮疗效更为显著,与李晓庆等[6]报道一致。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以氧化反应、光动力效应为原理,以痤疮丙酸杆菌、毛囊皮脂腺为靶目标,将光敏剂氨基酮戊酸涂抹于皮损处,被皮脂腺及上皮细胞吸收后即转化成内源性光敏物质,在红蓝光照射下,光敏物质被激活,其产生的活性氧可选择性地破坏毛囊皮脂腺并消灭痤疮丙酸杆菌,且不损伤邻近正常组织[7-8]。贺明辉等[9]报道指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发生氧化反应,利用产生的氧自由基清除痤疮丙酸杆菌,促进皮损恢复。

皮肤屏障受损贯穿于痤疮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中角质层是皮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角质层缺水、酸碱失衡、皮脂分泌增加,将无法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研究[10-11]发现,痤疮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屏障受损,痤疮严重程度与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呈正相关。与健康人群相比,痤疮患者皮脂含量明显增多,皮脂异常分泌易堵塞毛囊,导致毛囊角质细胞过度增殖,出现粉刺。与轻度痤疮患者相比,中重度痤疮患者皮脂量明显改变,皮肤水脂膜结构损伤严重,水分流失加快,角质层含水量明显减少[12]。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后,皮脂腺功能被抑制,皮脂分泌减少,细胞新陈代谢加快,机体抗感染能力增强,角质层水、电解质平衡恢复,皮肤生理指标改善[13]。上述分析验证了2组治疗后皮肤水分增加,油脂减少,与研究[14]报道一致。本研究显示, 2组治疗后pH值均降低,可能与治疗后皮脂分泌减少、皮肤表面亚麻酸及游离脂肪酸含量降低有关。随着5-氨基酮戊酸浓度的增加,治疗效果会增强,皮损恢复加快,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减轻,皮肤油脂分泌减少,因此观察组治疗后油脂分泌量少于对照组, pH值和水分无显著差异,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第1周、第3周, 2组GAGS评分逐渐降低,其中观察组上述时点GAG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10.0%浓度的5-氨基酮戊酸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更为理想。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有研究[15]指出,随着5-氨基酮戊酸浓度增加,药物不良反应亦随之增加,可能与样本量有关。

综上所述, 10.0%浓度的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重度痤疮患者面部皮脂分泌,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本研究样本量小,未对更高浓度5-氨基酮戊酸的疗效进行探究,今后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讨论量效关系。

猜你喜欢
戊酸皮脂中重度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丙戊酸相关药物基因组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脑卒中吞咽中重度障碍患者经口/鼻腔间歇置管注食营养的护理体会
CAT、6MWT和肺功能检测在老年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戊酸雌二醇治疗黄体酮胶囊配伍治疗不完全性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长倒刺是因为缺维生素吗
皮脂组分污染真丝织物黄变性能研究
扫除草莓鼻三大攻略
冠心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正文见第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