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养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研究

2021-01-14 00:21包晓蕾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素养体育教育

包晓蕾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阜新 123000)

在高校教育系统中,体育教育被作为服务其它学科领域的角色,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大部分学生处于亚健康边缘。由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将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素养作为重要目标进行创新改革,才能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当代大学生体质状况,从而实现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体育素养的理念价值

体育素养是一种个体追求的综合性文化素养,是指受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个体通过身体锻炼,逐渐形成对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体育素养的价值包涵了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健身的基本需求,精神上和价值观念上的需求,如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习惯、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素养属于人权保护的范畴,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是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教育是保障公民体育活动权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以身体为载体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一项关系人类发展的重大工程。长期以来,一元论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提升学生终身体育参与,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育动机、信心,提升学生身体能力。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体育素养是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提升体育素养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成长,还能为学生综合能力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学生体育竞技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收获实践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现代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已经广泛地认识到,为了启动和刺激个人生长发展,必须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不断提升个体体育素养,促进体育教育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在创新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引入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根据素质教育相关要求,不断提升、完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多样化以及考核评价机制,增强传统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才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认识程度不高,体育教学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目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体育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应强健体魄,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健全的人格。为此高校体育教育创新改革需要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和生活中。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素养的认识程度不高,仅完成了表面宣传。在创新思想以及实践教学中没有将“以人为本”作为原则与前提,实践教学没有涉及到体育素养培养内容,学生没有能力与机会认识体育素养的价值,无法对体育教学产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部分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体育竞技,忽视了体育和文化素养的普及。学生步入社会后,因没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人文素养,对体育缺乏兴趣,健身能力低下,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年人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模式不够合理,缺少创新元素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够合理,重体育教学、体质提高,忽视了体育育人、课外锻炼,缺少创新元素,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并且多数高校体育选修课和必修课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学习,缺乏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配置,体育素养目标无法达成。一方面,体育教学存在着重体育教学,忽视体育课外活动等问题,即使有体育课外活动,大多数也处于无组织、无管理、无指导的状态;另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育体是体育教育的主要任务,高校体育重在育人和育心。但,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育重体质提高,忽视体育育人,缺少育人与育心等功能。如,内容竞技化、教育过程程序化,考评一刀切,体育教育魅力丧失,学生厌学、畏学。[2]高校体育最终的结果是育人,通过对学生强身健体的教育手段,将育体与育心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学生的拼搏、团结、奋进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爱国爱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教师素养仍需提升

目前,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但体育教学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式,教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采用讲解示范、重复练习的方法,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多数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枯燥沉闷、缺少活力,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无法持续地提升教学效果。同时,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文化“软件”的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体育场馆设施没有完全对全体学生开放,没有传统和影响力的赛事、规范的俱乐部和协会,活动单调、形式化,体育教育改革过程流于形式化。另外,高校教师素养仍需提升,很多体育教师不了解体育素养要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甚至没有深入了解自己专业学科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依旧沿用传统模式,无法完成教学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三、体育素养视角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多元化发展教学

首先,学校领导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理念。通过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从运动锻炼习惯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素养的融合。同时应根据专业特点、岗位标准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增强学生技能方法、身体素质、健康知识训练基础。如,在排球项目中,不但要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精神,还要增强体育技能的讲授,培养全体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3]其次,为了保障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性,还应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注重多元化发展教学模式。如,实施课内课外并举模式,实现体育育人总目标,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是传统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而课外锻炼可以巩固、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根据课堂所学和兴趣爱好,达到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目的。借助各种形式,通过课外锻炼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如训练课、辅导课、运动队、竞赛活动等。并且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时间复习、巩固、提升,还应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内,只有这样才能课内课外统一,将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意志培养、心理需求满足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体育素养教育的落实与实施

首先,应以体育素养为基础,根据学校办学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确保体育课程稳步开展。如,将健康放在首位,及时宣传健康知识,对学生开展诸如心理状态调整、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等训练,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生活习惯,增强学生对体育素养的认识,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其次,应调整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生兴趣等确定教学内容。如,根据计算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特点,可以选择俯卧撑、羽毛球等项目;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田径、篮球、健美操等项目;第三,应创新教学方法。体育素养的形成非常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结合课程情况,学习、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目标分解法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第四,面对体育素养的落实与实施,高校必须坚守“以生为本”的原则,通过整合体育健康目标与学生体质培养要求,贯彻落实体育素养的要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素养教育环节,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满活力。体育项目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娱乐活动、生活、学习与工作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体育课程设计应围绕着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设计。高校体育不仅是呈现技能教学要求,应确保内容与健康追求一致,利用体育素养途径,达成体育教改目标,促使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体育教育评估上,应运用多样化手段与形式,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效果和质量。

(三)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首先,体育素养视角下,高校应顺应改革趋势,及时增强师资建设,不断更新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一支具备先进创新、能力卓越、经验丰富的优秀队伍。一方面,应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包括提升教师对各专业的了解、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以便能综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能力标准等因素更好地设计教学。如,学校应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采取有效对策,不断提升体育教师发现、解决、总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并且学校应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开展深入学习,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或邀请业内人士到校指导,促使教师多交流、多思考,在交流研讨中不断进步。教师应把握好每次去企业考察学习或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专业和体育素养要求的理解感悟,不断提升体育素养教育的实施和贯彻;另一方面,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举的考核体系,对学生体能水平和体育操作技能的促进效果重点评价,从而实现激励学生体育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4]其次,学校应适度增加投资,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实现优质教学环境创造有利条件。通过举办传统赛事、健全学生身边体育组织、建设和开放锻炼场馆设施、设立体育项目课程等措施,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融入到体育教育各个方面,激发和熏陶学生体育素养;学校还应从宏观、长远的角度出发,严格管理硬、软件设施、认真组织,加大投入,营造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促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猜你喜欢
素养体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