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2021-01-14 00:48张乐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张乐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视角,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阐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为出发点,归纳出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主要内容,在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得出以下启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研究的当代价值,以期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提供理论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3原109原06

2019年末开始全世界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此次疫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在病毒面前,更加引起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重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每次在历史的重大关头,都在某些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认识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视域下进行也是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其实这背后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基本关系,更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期能带来一些启示,进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注入动力。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始终没有发表和出版过有关生态思想的专著,但是他留下的许多文献中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萌芽于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他在文章中认识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那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的生态思想的发展形成主要体现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中。在人类出现的最初阶段,人与自然是一种平衡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完全在自然界可承受的范围之内。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机器化大生产的到来,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平衡”转变为“对抗”,由“敬畏”自然转变为试图“控制”自然,于是人类开始破坏自然,进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最典型的就是,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当时英国的空气被黑色所笼罩,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发黑发臭。最终,自然资源紧张、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珍稀动植物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1]马克思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速发展,内在矛盾不可调和且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个时代。马克思目睹了底层无产者肮脏的生活环境和资本主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事实,激发了他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不仅从它压榨工人的血汗,追求剩余价值,带来经济危机等方面,同时还内含了人对自然的破坏,即人与自然关系为内容的马克思生态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也是建立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自然观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审视与探索。马克思没有系统的生态思想,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过“生态”这一概念,但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思想,尤其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间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提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观点,而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正是集中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中,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客观世界被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一)自然的视野

1.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母,要坚持辩证自然观,必须舍弃把人与自然相互割裂的机械自然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这一概念赋予了“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两重含义。自在自然是指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存在的自然以及人类产生之后存在于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人类出现之前的自在自然是原生态的自然,是完全遵循自然规律的存在。人化自然就是纳入人类实践领域,被打上人类实践痕迹的自然。相对于自在自然,人化自然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自然主要指人化自然,马克思指出:我们所讲的人与自然中的自然主要就是指人化自然的这部分,这部分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2]220马克思在这里所谈到的就是人化自然。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必然会引起自然的变化。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已经涉及诸多领域,比如开荒种地,修铁路,开采煤、石油、天然气,发射卫星等都是人化自然的表现。适度的人化自然是造福人类的表现,过度的人化自然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自然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和自然谁具有先在性的探索是人与自然研究的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马克思指明自然先于人而存在的特质,充分肯定了自然的地位,这是马克思的基本态度。人类在自然界中产生,自然界为人类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自然条件,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具有先在性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是毁坏自己生存的基础。比如工业化的过程中,人类直接向自然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对大自然造成危害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先在性的无视。

3.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本身就处于持续的运动之中,而这种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比如说天气现象、地壳板块运动等这些自然现象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是存在于自然界内部的一种本质必然联系。这种规律不因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但是人可以掌握这种规律,在遵循这种规律的前提下和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否则就要承担后果。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378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引起自然变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进而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对抗,就是由于人类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后果。这就是说,人类受制于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行为,如果一味地夸大自身的能力,对抗自然规律,必然会遭到自然无情的报复。

(二)人的视野

1.人。人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关于人的概念,主要是基于自然人的视角进行定义。人是能够思维,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制造工具并且会劳动的有意识的存在物。[4]这就意味着人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改造自然界的物种。人开始对自然是心存敬畏、盲目崇拜的,这个阶段也就产生了各种神话。但是这个阶段没有一直停留,就是因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高级动物。

2.人的属性。人的本质规定性中,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5]411讲的就是自然属性,马克思提出的“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表明人类归根到底是和其他物种一样存在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的自然属性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从人类生命的起源来看,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产物,因为只有自然的存在,第一个人的生命组织才有诞生的载体,比如适宜的气候、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等。人类只有从自然中获得这种能量,才能保持生命体存活下去。总之,人的自然属性讲的就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生存并谋求发展。社会属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具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能够进行生产劳动并进行改造自然,人与人需要结成社会关系来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而形成的一种属性。显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本质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有所区别的基本特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56具体地说,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别在于人的劳动。动物在自然界进行得最多的就是直接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而人类则不仅能对自然界的资料进行采集,并且能对其进行加工,甚至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事物,其实就是人类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物质资料存在的外在形式,这就是人类的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人的本质就是人跟随自己的主观意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活动形式。人的劳动形成人的社会实践,进一步才会形成社会关系,进而才会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之,一切都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即通过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所形成的。

(三)人与自然于实践中形成统一

前面讲到人的本质是通过劳动形成实践,进而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劳动的对象在哪?人类实践的范围在哪?必定是自然界。最终,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这个桥梁,形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劳动,劳动就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动行为,脱离劳动,人类就会失去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劳动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进行的基本途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人类则通过劳动这种实践形式,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因此劳动实践通过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朝着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8]987相对于动物对自然界的简单利用和直接获取,人类已经相对独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动物对自然界的需求停留于生理层面,对自然界的作用并不会引起自然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人类的劳动实践却会引起自然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总之,目前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都取决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尤其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产生的作用,而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就是实践。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生态思想当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界中各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生态思想通过辩证方式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绝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共生的关系。我们目前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错误,正确的自然观未能深入人心。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再一次提醒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自然观,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的生命以及一切生产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所以我们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因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最终就是保护自己。

(二)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是人类永远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等到自然对人类进行惩罚的时候,人类才意识到自然的客观性和唯一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人类不能完全站在自然之外把自然界像对待敌人那样当作被征服的对象去控制与支配,“我们连同我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8]560。

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而且这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自然的存在、发展、变化本身是有其自身客观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固有的和客观存在的。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重要前提。对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不能试图挣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肆意妄为地破坏和索取,毫无节制地捕捉和食用,那样自然一定会给我们重重的回击,最终会让人类明白在自然规律面前不能有任何可以逾越的行为,否则就会面临灾难。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性地对待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自然,同时它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人类在地球上,在自然界是高级动物的存在,能够发现掌握并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所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所处的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统一

人类的劳动一旦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时,就是一种异化劳动,一味地追求利润的劳动,就会引起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平衡关系向对抗关系转变。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剩余价值为绝对法则的。这种生产方式虽然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是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甚至还带来了生态危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指人类在劳动活动中所蕴含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劳动者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变换中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9]70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的态势,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顾保护自然环境而不发展经济是错误的,同时舍弃环境换来的经济发展也只能是短期的,而且终究难以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环境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当前更加需要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汲取智慧,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研究的当代价值

(一)为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工业化的到来,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的锐减、气候的变暖等,甚至造成了生态危机,这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和挑战。所以说,保护环境破解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而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条件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他通过一系列著作尤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深入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为内容的生态思想。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理应回归到这一思想当中,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挖掘和探索,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源泉。

我们要解决生态危机,不得不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自然是现实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那么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就要从人类主体入手。因为就自然本身而言,它是一个生态系统,是能够自我调整和修复,进而保持自身平衡的。所以说,生态危机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主体不合理的实践活动。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既发展了经济,但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面临环境问题,而且这是个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化自然过程中最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生态危机。

(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人与自然的研究最终归宿是人的发展,正是人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直接影响到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那么人的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联系?其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一定是在人与自然和解的关系下进行。人与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化解,这会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落脚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即拥有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就是民生,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10]232。老百姓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环境,每一代人都有义务让后代人享受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问题。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秦岭山中,眺望远方深思的原因吧。正如他所指出的:“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1]208最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是提高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切实保障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强调自然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破坏自然获取经济财富的行为。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二者互为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一定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234比如,长江和黄河流域中上游的保护是直接影响到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13]539所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其中人化自然思想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理念。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结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哲学智慧,在理论上解释了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我们当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大棚考察,同村民亲切交流,木耳虽小,却可以成为大产业。只要守住绵绵青山,就会迎来脱贫致富的红火日子。在安康茶园又讲道:“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进行的多次考察中都会涉及关于生态环境的考察,比如到甘肃对黄河流域的考察,到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秦岭生态环境的考察等。到21世纪中叶,我们要建成现代化国家,如果是走欧美走过的老路,依靠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那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所以我们必须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因素,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其本质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共生。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的论述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却可以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推动力量,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對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继承,尤其是对其的生动实践。“坚守生态底线”,就是以马克思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中的“自然具有先在性”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4]169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关于生态思想的教育,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教育人们在人类自身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关系冲突的时候,选择后者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前者,因为最终维护的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们在消费方面,要懂得节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为消费最终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费,过度的消费最终会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同时,我们还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发挥好上层建筑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比如建立以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等。

五、结语

总之,关于对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人与自然的研究,为今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为研究内容,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研究的当代价值,以期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胡明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贾强.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沈阳:辽宁大学,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洪斯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20(5):46-4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徐海红.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及生态价值[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68-74.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刘福民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