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2021-01-15 10:01金晓琴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人才农业

吴 迪,金晓琴

(1.合肥师范学院 计算机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生处,安徽 合肥 230012)

1 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与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25日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表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部署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目标已经顺利达成与实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部署后两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分别是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并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和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

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文件多达十一次提及“互联网+”,“互联网+现代农业”是把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深度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组织方式、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不断升级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互联网技术深度应用性、农业市场精度导向性以及产业、生产、经营高度协作化等特征,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农业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度应用于农业产业,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传统农产品生产效率、加强产销对接、为产业融合服务提供信息交互以及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方面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工具和解决途径[2]。

2 发展农村经济对高素质人才建设的需要

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乡村经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国家农业农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普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已然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与专业技能相对较低,以现有农村人口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远远不够。为促进各类现代化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与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并部署任务“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3]。意见多次提及大学生,鼓励高校加强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村科技型人才,支持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

3 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现状与实践分析

3.1 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现状

大学生群体拥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乡村振兴发展的热情,意向返乡创新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返乡大学生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农村资源和专业技能,对农村市场的产业需求、消费需求有一定了解,也具备一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础。部分返乡大学生在大学时期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和思考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创业想法,但是从想法到实践落地还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例如:新理念与新技术如何合理地应用到农业产业环节中去?科技型农业项目如何切入市场?科技型企业如何获取金融与政策支持?如何理解城乡市场的特点与差距?

3.2 商业模式创新型项目实践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指使用创新模式优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过程用以提高商业效率,此类型项目可以用“互联网+创新营销”作为创新创业方向。我国互联网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农业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消费习惯,与此同时,农村的宽带网络和物流体系日趋成熟,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烦冗、供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互联网+创新营销”直接连接农户与消费者的途径成为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切入的重点方向之一。该类型项目可以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实践,互联网平台从类型上可分为面向大众的第三方综合类平台、垂直细分电商平台和自有互联网电商平台。这些平台的共同点是可以直接连接农户与消费者,同时提供产品的展示、供需信息对接、撮合和支付等信息服务。使用第三方平台和使用自有平台的区别在于:项目使用第三方平台,前期投入的资金、人力资源和获取流量门槛相对不高,运营成本也相对较低,非常适合初创团队的创业初期。而如果项目使用自有平台,则需要创新创业者在平台建设期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获取流量成本相对较高,平台运营难度和项目前期所承担的运营风险相对较大;而在项目中后期,完全使用第三方平台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获取新用户需要的成本会持续上升,相反,这个阶段如果使用自有平台,在老用户的忠诚度培养、用户的持续活跃、核心数据安全、精准营销、新用户的获取流量成本等方面都会越来越有优势。

在该类型项目实践落地的前期,可以使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互联网+创新营销”的尝试和经验积累,重点精力放在团队建设、产业链的整合、特色农业项目打造等工作上。在项目实践中期,可以布局搭建自有互联网平台,通过导流前期积累的用户资源作为平台用户基础。在项目的中后期,自有平台通过产业链资源的积累、服务的加持与试点项目的助推,最终达成一定规模,有黏性较强的产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用户,并持续为产销双方提供精准对接以及延伸服务[4]。自有互联网平台建立及运营的过程可以承载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初创型企业可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包括相关高新技术资质的申请),以此为基础申报获取政府相应的政策支持。部分返乡大学生已经成功地在农业项目孵化基地、电商创业园获得相关政策扶持。从团队的组建来看,该类型项目适合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互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美术编辑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或者与农业相关的技术人才进行团队组合。

3.3 科技创新型项目实践研究

科技创新,指提供科学技术方案或者直接生产新型科技类、工具类产品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这些科技型产品的应用方向主要围绕农产品的育苗、种植、生长、收获、加工等阶段,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产量。例如使用先进的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优质苗种的培育,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系统进行农产品生长环境、病虫害监控与预防管理等。

科技型项目的运营风险相对较高,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科技型项目产品从设计、研发、打样、试用、调试、定型、生产到上市的整体流程相对较长,在产品设计研发到上市的过程中一旦外部市场环境产生了变化,而产品没有进行及时调整的话,会导致前期的工作前功尽弃,消耗大量的时间、资源和成本。其次,如果产品方向和生产都顺利,仍然还要面对如何进行市场推广的问题。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农民的新技术接受能力和使用技能相对有限,导致农村市场存在用户教育、售后服务成本较高的情况,项目中期运营将面临极大的市场风险。针对科技型项目,返乡大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朋友、导师、学校、农技站、农村管理机构等渠道提前建立与传统农业企业、大农户的联系,跟踪发现最新的市场需求,尝试寻找一些拥有确定性机会的定制化技术产品作为试点;另一方面可以争取相关机构对科技型创新创业团队的扶持政策,为项目后期运营提供支持。科技型项目运营中后期,可以根据产品用户的实际需求、结合现代农业体系的发展,布局一些前瞻性的可以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产业持续创造价值。从团队的组建来看,该类型项目不仅需要科技型人才,金融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也是不可或缺,有返乡创新创业规划的大学生可以以此为方向培养综合性能力,同时加强组建互补型创新创业团队的意识培养。

4 培养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途径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和对人才队伍的建设需求,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方向之一。高校对返乡大学生群体“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可以从“互联网+现代化农业”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和理念、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传递、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导师人才队伍组建、培养过程方法的优化、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实践质量评估与激励等方面来构建。

4.1 创新创业科技兴农的战略意义和理念与培养目标的传递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做好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三农”的教育理念的传递,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内涵、知道国家的战略方向以及如何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对国家建设方向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了解农业行业的发展,针对性地掌握满足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效率的专业性技能,以高标准服务农村市场。

4.2 “互联网+现代农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一方面,可以根据农业行业创新创业主题来开设课程,此类课程当作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设置,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涉农经济类、管理类和营销类课程知识。对这些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还要实施考核方式改革,通过综合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对传统试卷考核方式实施替代。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从课程标准、教学案例的设计上,可以融入农业创新创业实践应用案例剖析,例如与农业相关的“互联网+”农业类平台项目“一亩田”“农医生”“农管家”“云养殖”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应用与发展情况,驱动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4.3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可以让一些教师到“互联网+”的相关涉农企业内实习和进修,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引进一些良好涉农企业“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能力人才,对教师队伍实施补充[5]。部分高校与当地政府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技站、大型农业企业进行实践基地项目的合作,也为教师提供了解农业行业应用、前沿新技术的机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部分高校直接聘请长期在农业一线的专家、技术员到学校为学生开展生动的实践课,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这些一线的专家和技术员,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行业的需求,帮助学生拟定科技型农业项目方向,而且能够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提供实践资源,对项目的设计和实际的效果也能提出专业的优化建议方案,帮助项目贴合一线市场需求,可以促进项目成果的良好落地。

4.4 培养过程教学方法的优化

“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全面、知识根基扎实,在教学内容中要相应地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使学生接触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实现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6]。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做好对教学方法的优化,要将传统教师中心的传授教学转变成创新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实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4.5 创新创业项目实践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高校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还需要为学生打造教学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促进对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可以积极和校外涉农企业联系与合作,深入到企业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校内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高校可以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学生根据竞赛要求实施创新与实践,竞赛的选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特色进行命题,让创新创业的活动和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些有创新创业意识的高校管理者,积极动员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良好。

4.6 质量评估与激励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主体,国内外不乏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和企业来自于大学时期的培养和孵化,让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敢闯会创”是教学管理制度优化的终极方向。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对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进行完善。通过评价机制来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落实,师资队伍对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要计入教师的工作量,且当作教师职称的晋升考量重要指标[7]。

5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了国家乡村数字人才战略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返乡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适合返乡大学生现代化“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类型的分类,并给出不同类型项目不同阶段的方向选择、配套资源建设、团队组建和运营阶段重点策略建议;再对现阶段高校培养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和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培养返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提出的培养返乡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将实践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后续将会持续跟进研究该策略实施下的实践效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