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阅读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2021-01-15 00:44梁国栋
启迪·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梁国栋

【摘要】: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一直以来是高考的难点之一。在学习中,学生遇到的最大的难点,就是不能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无法正确领会诗歌的主旨。沉浸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设置恰当的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实现跨越时空的共鸣。沉浸式阅读,特别适用于送别思乡题材,边塞诗题材,咏史抒情题材,以及一些闲适抒怀的,因事抒怀的作品。

【关键词】:高中语文 沉浸式阅读 诗歌鉴赏

新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纲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能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但是,由于学生水平所限,导致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致力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为此做了许多尝试。沉浸式阅读是笔者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所谓沉浸式阅读,是指在指导学生在进行诗歌的赏析的时候,要学会按照诗歌的类型,预设相应的情境,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相应的处境中,能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处境,按照人之常情来体会作者的想法,从而确定诗歌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情感特征,达到正确赏鉴的目的。

这是因为诗歌的题材决定了这种方式的适用性。“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一种感情色彩强烈的文学作品。作者在生活中有表达的需求的时候,往往通过诗歌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想法,具体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诗歌具有天然的情感体验优势。

但是也正是由有语言的高度简洁凝练,让我们理解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在解答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常常丢盔弃甲,所得理解与答案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大多数是不能理解诗歌,对诗歌内容把握不准造成的。

诗歌虽然数目繁多,内容多样,但是按照题材,可以将其分类,每一种特定题材下的诗歌,其思想内容都有相似之处。一般来说,以下几种类型的题材,非常适合沉浸式的阅读鉴赏方式。

其一:以送别思乡为题材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因为其内容的确定性,所涉及的情境可以进行比较具体的想象。对学生们来说,这种情节也并不陌生,完全可以通过对情境的想像与作者发生共情。

送别友人,会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临到分手,会有对友人的劝慰与安慰;友人离开,会有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分隔两地,往往要分享彼此的心态与感慨……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如果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宋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是一首送别诗。诗句中写到:春风吹绿蜀地的树,孩子在柴门外盼望父亲归来,忽然听到远处的山谷中的杜鹃啼叫,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学生很容易能把握,作者送别何遁山人回到阔别的家乡,见到亲人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大体上就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这种人之常情,能有效避免诗句中的意象带来的错误理解。比如“远壑杜鹃响”,杜鹃这个意象往往代表凄凉悲伤的情感,但这首诗,描写的久别回乡之人,见到亲人之后的情景,与伤感凄凉没有关系。这种判断,由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就完全可以避免。

其二,边塞诗也很适合沉浸式阅读。

边塞诗在唐时期达到兴盛,这种题材的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所以从内容上来说,边塞诗走过了豪迈,乐观,自信;走过了忧虑,愤懑,悲凉;走过了哀愁,凄凉,痛苦。所以我们站在千年之后,再去看这些作品,就需要沉浸到那些时代中去,才能体会到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态度所在,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比如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个非常典型的意象:明月、天山、云海、玉门关,说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玉门关,气势恢弘壮观,似掠过几万里长空,横渡玉门而来。这种气势之下,哀怨悲伤这类情感是没有的。境界十分雄浑壮阔,明显不同于“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的清冷悲凉。这样的对比于盛唐及中唐诗人的作品中有明显区别。

其三,许多闲暇抒怀用于娱乐的作品中。这些作品因时因事,有感而发,往往不会和作者的身世遭遇有关,所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这个时候,用沉浸式的阅读,往往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首词写女子起床梳洗以及妆成后的情形,以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以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但是清代張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诗应该是“表现了大丈夫怀才不遇”的情感。然而温庭筠就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花间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写女性的美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菩萨蛮》就是一首典型的花间词,所以其表达的思想原本就是单一的,所以只需要沉浸一个女子晨起的情境,就可以理解这首词。

在诗歌鉴赏中,有一些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自足体,是作者抒发心灵表情达意的产物。包括作者直接抒情意蕴清晰的作品,或者适当想像,因事感怀的作品等等。一般情况下,这种作品因为与我们时空相隔甚远,如果不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并不是作者自怜身世,抒发胸中不平的,如果强行知人论世,反而会过度解读作品,画蛇添足。只需要联想实际,沉浸情境,就可以理解作者。

以上是对一些以体验式的沉浸阅读方式比较适合的题材做了一些探讨,但是许多作品也要尽可能地多了解作者和时代,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与作者、时代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追求更加准确合理的解读,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文本解读之道。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