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从现实境遇到哲学意蕴*

2021-01-16 13:47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活埋卡车司机棺材

曾 雪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0 引言

一具棺材,一个演员,几个简单的小道具,一个场景,在近乎极限的最小化的密闭空间里,西班牙导演罗德里戈·科尔特斯(Rodrigo Cortés)完成了一个独特的、不俗的拍摄。这就是影片《活埋》。

这是一部“密室电影”。密室电影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基于“密室”这一元素对电影进行的简单归纳。“密室”是指一个物理上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可以是一座岛(《大逃杀》)、一间旅馆(《皇家酒店谋杀案》),也可H以指字面意义上的封闭的房间(《密室逃脱》),甚至就是一具棺材(《活埋》)。密室电影往往和低成本划等号,但总是具有惊悚的情节、压抑的情感等特点,扣人心弦,也让人绝望。而代表死亡的棺材恐怕是惊悚和压抑的极致。但仅仅一个演员在狭小棺材的空间里完成高潮迭起、紧张刺激的表演,《活埋》算是第一部。这部影片外在的独特自不必说,在内涵上,它更是从一个在伊拉克战争中被绑架的美国卡车司机的求救过程展现了创作者对这个世界的多个层面的描绘和认知,即现实生活层面上的绑架事件,政治层面上反战立场,哲学层面上西方人的生存困境。以下作详细的分析:

1 现实生活层面:一次失败的绑架救援

《活埋》首先是一部写实作品,一个美国卡车司机在伊拉克被绑架求救失败的故事。

绑架行为本身充满惊险意味和暴力色彩,符合一般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暴力美学享受期待,因此为满足观众需求以绑架为题材的电影不计其数,甚至直接以“绑架”为名的影片就为数不少。绑架和广受瞩目的伊拉克战争联系到一起,就更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

2003年,美国乔治·布什政府以藏有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联合英国等一些盟友国家,绕开联合国安理会,悍然对反美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发动战争。美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并绞死了萨达姆,但直到2010年美国的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在完全控制伊拉克的情况下,历时7年,美国人最终也没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美国人都承认,美国找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就是铲除反美的萨达姆政权,以更好地控制中东石油资源。随着伊拉克战争大规模战斗的硝烟逐渐散去,美国政府也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伊拉克的局势并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爆炸的硝烟时不时在伊拉克各地升起,伊拉克陷入长时间的动荡之中,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影片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伊拉克某地,一个美国承包商的运输生活物质的车队遭伊拉克人袭击,车队除一名卡车司机外其他人全被杀死。这个卡车司机被伊拉克人作为人质装入棺材并活埋在沙土里,他只能通过一部绑架者事先留在棺材里的手机和外界联系。在先后向美国911、FBI、国务院、美军人质营救小组,以及自己所在的公司、家人、朋友等求救,继而在向人质营救小组详细描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后,却等来了美军战机投下的炸弹,这些炸弹把棺材炸毁,细沙从被毁坏棺材的缝隙流下,卡车司机最终被细沙慢慢埋没。 绑架是暴力,而暴力美学电影在让观众体验感官刺激的同时,一般不会让暴力带来让观众痛苦的绝望和恐惧[1]。而《活埋》除了惊悚的命名外,更是以救援完全失败的结局狠狠地打了一直期待着圆满结局的观众一个耳光,让观众充满压抑感。这是《活埋》与一般绑架题材影片的结局的不同,而这不同,应该表达了创作者在政治层面对于伊拉克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2 政治层面:以反讽手法表现创作者反战立场

影片在讲述卡车司机被绑架活埋惊悚故事的同时,也表达了创作者反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政治立场。

如前所述,影片是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而由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非正义性早已为世人所知。美国政治的复杂性体现在美国在“二战”后每一次发动的战争都会在国内引发反战浪潮。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反思的著名纪录片《华氏911》就是由美国人拍摄的。这部纪录片试图说明为什么美国会成为仇恨与恐怖活动的目标,指出“911”后,一些美国利益集团为了满足自己对石油的贪婪,在疯狂的“反恐”战争中火上浇油。与《活埋》相仿,《华氏911》关注与战争相关的平凡人,呈现了战争中伊拉克普通人尤其是受到战争伤害的伊拉克普通人的生活状况。但伊拉克战争中受伤害的不仅是伊拉克人,同样也有美国人。《华氏911》中就呈现了奉命闯入伊拉克普通家庭、逮捕无辜市民的美军士兵心中的煎熬,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美国士兵母亲的悲痛;而《活埋》中,创作者让一位普通的美国卡车司机成为伊拉克反抗者的目标,并在绝望中死去。《活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了美国普通人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残酷折磨,本身就充满了对于战争的厌弃。

《活埋》中有一段“绑匪”和被绑架的美国司机的对话,凸显了创作者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态度:美国卡车司机说他来伊拉克是为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绑匪”说他本来有工作,但是美国士兵来了之后他就失业了;司机说到伊拉克是为了帮助伊拉克的重建,“绑匪”质问重建什么,重建美国人摧毁的东西?短短的几句对白,就道出了伊拉克战争的非正义性和这场战争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而通过影片,在世界舆论场上没有发声机会的伊拉克“绑匪”终于有了表明自己立场的机会。

据影片中的美国官方机构所言,美国官方是不和恐怖分子谈判的。但一个不和恐怖分子谈判的国家,却通过非正义战争的方式摧毁了普通人的生活,催生了更多的“恐怖分子”;一个到处宣扬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价值的国家,却总是靠讹诈、欺骗甚至是发动毁灭性的非正义的战争来获取利益。美国的政治谎言在《活埋》这部影片中以反讽的方式得到体现。

《活埋》的制作方是西班牙的电影公司,由美国狮门电影公司负责发行,巧的是狮门电影公司也出品了《华氏911》。一部反讽美国的电影却能够得到美国电影公司的推广,这似乎说明有一些美国人对于伊拉克战争有不同于发动战争的美国利益集团的认识。但是,他们却无法改变美国政治的现状,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正如《活埋》中卡车司机一次次的希望最终破灭一样,一些美国民众对伊拉克战争的反思表明好像美国很有希望摆脱战争,但最终带给大家的还是绝望。美国的政治现实决定了美国还很可能抑制不住走向新的战争的冲动。

3 哲学层面:西方人生存困境的展现

个人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2]。实质上,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似乎让人的生活更自由、更方便、更舒适,但科技理性对人类生活的束缚程度也越来越深[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独立,更加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甚至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初心,成为科技和金钱的奴隶。人也越来越失掉属于人的情感,如对生命的敬畏感、对他人的同情心等等。而过度的个人主义必将伤害个人主义者自身。因为个人主义者为攫取利益常常不择手段,而战争是他们攫取利益的常用手段。在战争背景下,更容易看到利益追逐对小人物的肆意践踏。

影片中,美国政府出于对社会舆论进行控制和掩盖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的失败的目的,不让卡车司机接受“绑匪”强迫他自拍自虐视频的要求,更不愿意让他联系媒体,还堂而皇之地宣称从来不跟恐怖分子谈判。

卡车司机服务的公司在自己的员工在生死一线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解除了和他的雇佣关系,以省下在他遇难后付给他家人的保险金。

伊拉克的“绑匪”当然更不可能在乎卡车司机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是否无辜,他们的心中早就被仇恨占据。

美国人质营救小组一直在欺骗卡车司机,让人怀疑他们究竟是否真的在进行营救。而且他们也毫不考虑人质的生命安全,在得到人质所在位置后就派出战机狂轰乱炸,导致卡车司机更快地走向死亡。

在人质是否被救出的结局揭晓前,影片也试图通过一些细节给观众一种印象,在力量和情感上,美国似乎都很强,但最终影片还是用一个让人绝望的悲剧结局打破了观众的大团圆错觉,颠覆了美国的强大。

在各自的利益面前,甚至一个烦躁的接线员都不会太在乎他人的生死。

而与所谓的国家、公司利益狭路相逢的时候,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命如草芥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是卡车司机自己,也是一直追寻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自由,与同事有不伦之恋,但讽刺的是,在行将死亡时却还想从自己妻子那里寻求安慰。

人质营救小组人员在最后说了“sorry”,公司人事部主任在完成与卡车司机的合同解约后也轻声说了一声“sorry”,这样的“sorry”充斥着整个影片,让那些无力担当、不愿担当的人,那些轻松获取了利益的人,以这声“sorry”轻松地推掉了该承担的义务和应兑现的责任,以这声“sorry”廉价地让他们抛弃了自己的廉耻心。

影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幕是卡车司机和自己母亲的交流:住在养老院的母亲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儿子,母子也已经不能正常地交流,而母子关系作为最深厚的人类亲情,在这部影片中也被抹杀!

所有这些,都在试图隐喻注重个人利益的西方人的命运处境[4]:人生,就是一场活埋,每个人都在黑暗、幽闭、令人窒息的困局中苟延残喘,挣扎求生。而僵硬的体制、自私冷漠的人际关系,是比恐怖分子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刽子手,置人于更冰冷的绝望中。

在这部只有一个棺材场景的影片中,困境的主题在被无限夸大,并且影片一直在试图描绘、浓缩西方的现实社会、历史社会的影像。

该片在镜头运用、光线处理、声音(音乐、声响、求救电话对白、独白)使用等艺术表现形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即便唯一的演员一直身处狭小的场景中,画面效果却并不单调、沉闷。

好剧本、好摄影、坏结局构成了这部压抑的悲剧。它既通过极端的情节与场景描写了一次绑架事件,表现了美伊战争造成的惨重的人员伤亡,反映了导演的反战情绪,也表现了西方人尴尬的生存处境。

关于密室电影,小到一具棺材,这部西班牙的小成本影片《活埋》恐怕已经是极限了,但难得的是,在棺材这样一个封闭狭小空间里却展现了创作者的宏大的视野,这种小和大之间的反差之大恐怕也到极限了。

猜你喜欢
活埋卡车司机棺材
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活埋》:逼仄空间的社会图景与人性隐喻
WHEELS OF FORTUNE
WHEELS OFF ORTUNE
“官财”的故事
活埋和埋活
货比货
被活埋的人有多少机会可以生还?
墨西哥卡车司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