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言学: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2021-01-16 19:52唐贤清吴秉承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言学政治语言

唐贤清,吴秉承

一、引言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语言与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国先秦的“正名”思想和古希腊对从政者进行演讲和辩论能力的培训等都是明证。但从学理上提出相关概念,对语言与政治的关系进行自觉研究则从20世纪中叶以后才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政治语言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其学科独立性逐步凸显,如U.Ozolins[1]、Романов[2]、А.П.Чудинов[3][4][5][6][7]、J.E.Joseph[8]、B.А.MacлoBa[9]、Воробьёва[10]、А.В.Зайцев(2012)[11]、Тихонова[12]等学者均有开创性的研究。

国内对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有少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例如田海龙[13]、卢婷婷[14][15][16]、孙玉华[17]、王振顶[18]、孙吉胜[19][20]等分别把政治文本或政治话语、语言传播规划、语言与国际关系等作为政治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上述学者多是从单一范畴出发对政治语言学进行研究,而雷大川则认为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性,政治视域中的语言问题、语言范畴中的政治问题以及政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等均是其研究对象[21]。由此可知,国内学者对政治语言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等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因此建构能够反映政治语言学学科规律的学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就政治语言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并初步构建其学科系统。

二、政治语言学的定义、学科性质及其内涵

关于政治语言学的归属,国内外学者因为研究视角的不同,目前还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共同接受的认识。比如В.А.Маслова[22]、А.П.Чудинов[23]、田海龙[13]、孙玉华[17]、卢婷婷[16]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定义政治语言学,认为政治语言学是在语言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的基础上产生的,属于语言学分支;而孙吉胜[19][20]等则认为政治语言学是在政治学背景下对语言进行研究,属于国际政治下设的一个分支。

我们认同В.А.Маслова[22]、田海龙[13]、孙玉华[17]等学者的观点,应该将政治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同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定位相类似,政治语言学也是在跨学科视域下将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并从语言学角度对相关政治议题进行合理解读,所以把政治语言学归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更为恰当。借鉴相关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学科定位,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将政治语言学定义为:政治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的一门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与王振顶[18]、孙玉华[17]等从微观单一范畴出发对政治语言学进行界定分析有所不同,我们主要是基于宏观视角,以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共变关系作为研究基础,研究语言、交际、思维、政治主体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复杂关系,尝试揭示语言和政治之间的共变规律,属于广义的政治语言学。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均具有综合交叉性,虽以语言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方法为主,但也旁及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

在了解政治语言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性质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厘清政治语言学的学科内涵与基本属性。

第一,政治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政治共变关系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所谓“共变关系”是指语言与政治作为社会发展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要素,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带来另一个要素的相应变化,二者之间存在依存与影响的相互关系[17]。在政治活动中,无论是权力的角逐,统治秩序的维持,还是政务活动的开展,都凸显出语言的巨大作用。在政治和语言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的多层次互动中,政治理念、政治活动、政治形势、政治变革以及政治决策等也会对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高度重视语言的政治功能、关注政治活动中的语言问题、探究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共变关系,是政治语言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第二,广义的政治语言学所谈论的语言除具有政治功能的政治语言外,还应包括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语言资源。政治与经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语言经济、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开发也是实现社会繁荣、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

第三,狭义的政治语言学以政治文本或政治交际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政治活动参与者如何运用语言“发号施令”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及受众又是如何通过这些语言来认识和理解这些政治活动的[13];而广义的政治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不再局限于政治文本或者政治交际话语,而是以语言与政治之间的共变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范畴涉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比如语言的政治功能、语言与精准扶贫、语言与民族团结、语言与国家统一、语言与软实力的提升、语言冲突与语言和谐以及语言与国家战略等。

三、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语言学是建立在语言学和政治学交叉点上的一门新兴的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研究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共存的国家决策机构如何运用语言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方法来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解决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我们认为政治语言学除应从微观视角研究语言(政治文本或政治交际话语)的政治功能外,还应从宏观视角来审视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其研究对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政治功能

政治语言传递政治信息,必然制约和影响政治交流及其他政治活动。在政治活动中,政治语言有传播政治信息、设置议题、阐释与联系、行为鼓动、政治认同等功能[24]。政治语言学将语言的政治功能研究作为研究重点之一,主要是利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去探索语言是如何发挥其“言语行为”功能并作用于政治的,在语言发挥政治功能的过程中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政治文本或政治话语中决策者选用的词汇的特征,进而分析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图,探讨决策者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操控的规律与策略。

(二)语言与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当前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和重点工作,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然而贫困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现象,尽管语言能力的缺乏和语言的弱势不是导致贫困的直接原因,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能力,遏制了对脱贫路径的选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语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反过来说,语言藩篱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束缚性越来越强。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方位上,在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语言扶贫的作用就更为重要[25]。然而要做好语言扶贫工作,还应加强对语言与贫困、语言与劳动收入等关系的研究,还要注重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语言能力和教育水平,开发利用当地的语言资源,实现语言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如何在进行语言扶贫的同时又保护好语言资源的多样性也是政治语言学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

(三)语言与民族的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是多语言、多民族国家政府的重要政治目标。语言问题的处理与民族团结的实现息息相关。因而语言与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是政治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①可见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民族认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语言问题往往成为别有用心的政客、民族主义者挑起民族矛盾的借口,因而每个国家在处理民族语言问题时都要特别重视,处理不当,则后患无穷。

乌克兰政府在语言问题上处理不慎,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成为其东部三个州分裂的直接导火索。乌克兰是个典型的双语国家,通用语言为俄语和乌克兰语,198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克兰境内熟练掌握乌克兰语和熟练掌握俄语的人数相当,分别为78%和78.4%[26]。乌克兰独立以后,政府把乌克兰语确定为唯一的国语和官方语言,从1991年到2008年,共颁布了七十多条限制俄语使用的法令,伤害了俄罗斯族的民族情感和利益,激发了民族矛盾,助长了分裂主义情绪。矛盾最终升级为内战,东部以俄语为通用语言的三个州相继宣布独立。

(四)语言与国家的统一

语言是民族意志的体现,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一方面,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构建民族或国族身份,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消除因语言差异带来的不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另一方面,掌握传统母语有助于保护语言多样性、推进语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7]。因此,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规避语言冲突,实现语言和谐,强化“多元一体”的国家语言文化认同,从而达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目的,也是政治语言学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印度是一个多种姓、多语言、多宗教、多人种、多族裔的国家,平衡各方利益是国家治理的难题,处理不慎,则容易激化矛盾,造成国家分裂。印度的决策者们认识到了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天然平等性,且有其代表的典型区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提出了按语言分布特点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邦改组法,即“语言建邦”。依靠“语言建邦”,印度联邦照顾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差异,实现了政治一体化和国家的统一,不失为应对复杂多样性国情的智慧之举。虽然“语言建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政治影响,但并未伤及国家的核心利益,且可以通过研究和出台各种政策而逐步化解。因此处理好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语言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五)语言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软实力,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最早是由Joseph S.Nye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指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去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外延涵盖文化渊源、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28]。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手段,是文化生产和传承的主要载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语言软实力的提升又涉及语言能力、语言教育、语言国际传播以及国防语言战略等多个方面,因此厘清语言能力、语言教育、语言国际传播、国防语言战略等与语言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各自的核心内涵,创新语言软实力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等也是政治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英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进一步强化了英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力。首先,英语的全球化为英美带来了丰硕的经济利润;其次,英语是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最主要的工作语言,英美往往借助英语的话语权来操纵国际政治,干涉他国内政;再次,英美国家运用英语教育“援助”和文化交流等手段推行西方的民主观、价值观,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取得全球文化霸权。近些年来,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使用,使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在无意识中对英美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29]。

(六)语言冲突与语言和谐

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各国政府共同的政治目标。各类社会冲突则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何俊芳[30]认为,语言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字问题引发的某些语言社团之间的激烈争斗乃至战争,也包括言论上的争执、争端等不和谐现象。戴庆厦[31]认为语言和谐是指不同的语言(包括不同的方言)在一个社会里能够和谐共处、互补互利,既不相互排斥或歧视,也不发生冲突。可见语言冲突与语言和谐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是矛盾的统一体。只有处理好语言冲突,才能实现语言和谐。因而语言冲突与语言和谐不仅是语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问题,是政治语言学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新加坡是一个语言和谐的典范。新加坡实行多官方语言制,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都是官方语言,“四种语文,分工并存”。英语是各民族之间的日常交际的共同语和工作行政语言,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分别是华族社区、马来族社区和印度族社区的社区语言。新加坡实行“英语+X语”的语文教育制度,各族学生均需学习英语和本族语言。从国家整体层面来说,多语政策保障民族和谐和政治稳定,通用英语推动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个人层面来说,学习英语保障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学习本族语言保障了族内的交流和本族文化的传承。

(七)语言与国家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之举②,对加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世界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意义。而对话、合作、交流的基础是语言的互通,语言也是各国及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载体,因此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化的交流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也是政治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32]而共建“一带一路”正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主要做好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互通、民心相通,而和谐的语言环境对“五通”的实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地区,中国周边国家就达26个。这26个周边国家的语言有近千种,其中与我国共有的跨境语言就有四十多种[33],是世界语言多样性最为丰富、文化差异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我们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跨境语言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双边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增强跨境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感,维系边疆民族团结,保护边境地区安宁,还可以加强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推动边疆经贸发展,开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新布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代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四、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政治语言学主要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政治学以及跨学科等理论方法来研究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常用的理论方法有批评性话语分析法、语言政治制度分析法、语言政治效应分析法、调查比较分析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法等。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表现出不同思维基础上的不同文化、权力以及意识形态。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新分支,其源头是批评性语言学,产生于西欧20世纪70年代末,该理论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与语言形式的相互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在政治语言学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政治语篇(如报刊、官方文件和法律法规等)的分析,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的,权力阶层又是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的③。政治语言学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来研究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能帮助认清和解决语言与族群之间所隐含的平等性问题、语言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体的建构作用、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中的政治行为问题以及语言霸权等。

(二)语言政治制度分析法

制度分析法是政治学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政治语言学要研究语言政治制度,制度分析也是其常用方法之一。语言政治制度是组织和安排语言政治生活,规范人们语言政治行为、语言教育与学习行为的规则。人们在长期的语言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语言政治制度,通过法律、规定、程序、习俗等形式表现出来,用于约束社团群体或个体的语言学习及使用行为,解决语言间的冲突,维护语言政治秩序,从而为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稳定服务④。制度分析法从制度的角度考察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探讨语言政治制度的产生、演变及形成过程,分析人类的语言政治行为及语言政治制度的执行效果,讨论制度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找各种制约因素在语言政治生活中的利弊,探索并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语言政治制度,将有助于我们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

(三)语言政治效应分析法

语言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运用到政治语言学研究中,主要是用来论述语言的“政治效应”的相关问题。语言的政治效应,主要是统治阶级或政治集团运用“语言文字”为主的文化“软实力”围绕国家政权或团体政治利益所进行的一切政治活动时而达到的目的或效果,以调和社会矛盾(如语言冲突)、维持社会秩序(如实现民族语言平等、构建语言和谐)、施加国家影响(如普及普通话、汉语的国际推广等)⑤。我们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其文化的扩散性和吸引力必然会给国家或政治集团带来一定的“软实力”,通过传播语言文化的方式使其他国家自觉领会其文化模式和意识形态,来增加其国际影响。如中国推行的“和平崛起”战略就是通过语言文化的交流、传播来实现其“政治效应”的手段之一。汉语热的出现、孔子学院的兴建等也切实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发挥了语言的巨大政治效应功能。而西方推行的“语言帝国主义”“英语霸权”等文化征服和文化渗透也是实现其语言政治效用的重要手段,是政治扩张的重要方面。

(四)调查、比较分析法

调查、比较分析法是语言学、政治学和其他多种社会科学学科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政治语言学的常用方法。我们在研究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时,除了要运用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外,还要善于运用比较法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语言国情、语言政策等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互通,杨亦鸣等[34]就对“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语言国情、语言政策等开展了调查、比较分析,包括各国的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语言历史、语言与民族或社会关系等。这不仅可为对外交流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全面准确的语言国情咨询服务,也为国家制定合理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借鉴基础。

(五)数据统计分析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政治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选取或构建政治话语或政治文本语料库,并借助相关软件对语料进行核心词提取,从而分析、归纳出核心词汇与政治意向拟合性的潜在影响,可帮助受众有效理解决策者通过文本信息向受众所传递的社会政治意图。具体研究方法可分为两个方面:(1)词族搭配分析法。首先利用AntConc3.5.8软件从语料库中提取高频词,然后再以指定代表性关键词为检索词项,高频词为语境词,来探讨指定代表性关键词与高频词之间的搭配特征,进而厘清相关政治文本中所蕴含的政治意图。胡元江[35]正是基于上述方法,通过考察两份报告中“develop”词族与高频词和低频词之间的搭配特征,来对比分析中美政府年度报告中语言与政治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2)文本数据建模分析。首先利用AntConc3.5.8词频分析软件对相关政治文本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观察关键词,选取高频词汇进行抽样汇总,最后利用SPSS软件对高频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进行描写统计,并作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比如曾婧[36]基于文本数据建模分析,发现日本的安全政策调整会提前反映在首相演讲的意识形态变化之中,且二战后至今日本的政策偏好结构具有在经济手段和军事手段之间权衡的特征。大数据时代,数据统计分析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政治话语或政治文本中所蕴含的语言与政治的深层关系,对决策者的政治意图的实施、政策的调整等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治语言学作为跨学科的新兴学科,除以上常用的研究方法外,还需借鉴其他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方法,来拓宽和加深其研究。

五、政治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语言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关系越加密切,语言问题之于政治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战略的实施等均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构建政治语言学学科体系,从语言学与政治学的交叉视角来探讨与政治相关的语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拓宽相关学科的研究视野

构建政治语言学学科体系,整合语言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将拓展语言学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体系与实践分析领域。同时其理论、方法和成果也会对相关学科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二)有助于语言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

以汉语国际传播为例,构建政治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对汉语国际传播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政治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汉语国际传播,可以促使国际语言文化圈向着有利于汉语使用者或者社团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国际化,扩大汉语的国际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了发展动力,那么新时代汉语国际传播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也需要政治语言学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有助于解决语言冲突,构建和谐社会

因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交流势必会产生语言冲突,由语言问题引发的族内、族际冲突是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而语言冲突成了多语国家不可回避的政治问题。然而不切合实际的语言规划政策导致的语言利益分配不均衡也是语言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政治语言学通过语言冲突的案例分析和原因探索、对比国内外语言规划政策等相关研究,可以为规避语言冲突风险和解决语言矛盾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四)有助于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呼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⑥。语言多样性既是文明多样性的载体,也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形式。2018年9月首届世界语言保护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形成了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岳麓宣言(草案)》,倡议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各方面力量都积极参与,保护语言的多样性⑦。政治语言学的研究对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具有方法论意义,从而为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贡献智慧。

(五)为国家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语言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政治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对保证语言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乌克兰爆发的暴力冲突事件,究其原因,与乌克兰独立后采取的全方位排斥俄语的语言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一政策与乌克兰语言国情的基本现实相矛盾。如果乌克兰语言政策的制定者能够借鉴政治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事先加强对语言政策的研究,就能够规避不合理的语言政策,避免因语言问题产生的矛盾而导致的国家局势动荡。

注释:

① 关于“民族”的定义,学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此处我们引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这一重要文献对“民族”的定义。

② 参见徐海娜:《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暨“一带一路”推进思路会议综述》,《当代世界》2016年第4期。

③ 关于“批判性话语分析”,参考张红燕:《论批评性话语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④ 参考肖舜良:《浅析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语言政治——以泰国汉语快速传播模式为例》,《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2年第1期。

⑤ 参考黄勇昌:《论语言文化与政治效用的关系》,《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⑥ 参见新华网:《习近平呼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 c_1112609669.htm。

⑦ 参见中国新闻网:《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发布〈岳麓宣言(草案)〉》,http://www.chinanews.com/cul/ 2018/09-20/8632726.shtml。

猜你喜欢
语言学政治语言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语言是刀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