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景处品鉴 于无字处感悟

2021-01-16 07:40杜文岚
考试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留白艺术挖掘感悟

摘 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意在言外,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留白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主题留白、情节留白、情感留白的言外之意,激发丰富的思维活动,充分感受留白之妙。

关键词:留白艺术;感悟;文本;挖掘

国画中善用“留白”,能让“无画处皆成妙境”,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它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留下视觉延伸的空间,丰富画面的意境,提升画面的美感。留白运用到文学创作上,略去某些情节、细节,或写得简略,使结构紧凑,行文流畅,表意含蓄蘊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感悟留白”这堂课,选用了八年级课外读本中的一篇文章——《儿子的旋律》作为教材,当时我是从《丈夫账单中的一页》导入,引导学生领略《儿子的旋律》一文中小说留白艺术的妙处。而且,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比较留意去挖掘文本中留白的地方。

“感悟留白”这堂课,就是想通过挖掘三个比较典型的材料的“留白”点,品味文学作品在主题留白、情节留白、情感留白之妙,进而引导学生欣赏课内文章的“留白”之妙,并能够适当学着“留白”。

设计这堂课,是基于这样一些想法:

一、 要巧于挖掘文本中的留白处

中国传统艺术多追求含蓄,擅长以留白渲染丰富的内容、深切的情感,制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文学作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文本留白,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思维空间,成为深入解读作品的切入点。我们统编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文中耐人寻味的“空白”很多。

(一)利用留白可以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关于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的描写就有许多言外之意,领会其中的意蕴,更能全面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例如小说写奥楚蔑洛夫听到人群里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课堂上,我们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揣摩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主人公是借口天热脱大衣来掩饰初判失误的恐慌和出尔反尔的尴尬,为推翻初判作掩护。当人群里再次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奥楚蔑洛夫又说:“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这时的主人公为什么又要穿上军大衣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进一步凸显出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揣摩,让学生通过联系整个文本思考生成,比起由老师一语道破、全盘授予,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利用留白可以有助于准确理解课文主题

如《十五从军征》开头两句“十五”“八十”数字对比,就高度概括了主人公从青春少年到垂垂暮年漫长光阴从军出征,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服兵役的时间为什么如此漫长?合理吗?他可能有哪些经历?……学生自然就领悟到那个时代战争的频繁,毫无人性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乡人答非所问,以累累的坟墓暗示了亲人们的结局,将士们在外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家乡的亲人们为什么无一幸存呢?引导学生联系作品背景去讨论,学生们就豁然开朗:本诗不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罪恶,征战士卒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生存的艰难,表现了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荡。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全面的理解本诗主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与杜甫的《无家别》进行对比,感受直白与留白不同的表达效果。

利用留白引导学生探究主题,充分训练了他们准确全面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能力。

(三)利用留白可以有助于充分领会作者情感态度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直接抒发离别的感伤,而将友人远去,眼前峰回路转,雪上一行马蹄的痕迹画面定格,使离别的惆怅如袅袅余音,回响绵长。指导学生赏析这首诗歌的时候,让学生想象这一送别的画面,再思考:两人并非亲密战友,诗人惆怅的仅仅是送别了武判官吗?看不见的还有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可以透过满天的雪花,想到京城、亲人等,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既渴望建功立业、豪迈乐观,又留恋惜别、思念亲人京都的复杂情感。

(四)利用课文留白还可以更好地促成深层阅读,激发探究兴趣

如《桃花源记》渔人在路上“处处志之”,但沿着标记还是迷失方向,难以再到达和平宁静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高尚人士刘子骥也“寻病终,未果”。找得到吗?如果找到的话会是怎样的结果呢?陶渊明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呢?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关注结尾的留白,还引发学生深层探究,领悟到晋代现实社会的黑暗动荡,世外桃源不可能存在,只是陶渊明的美好憧憬而已。这样,不仅优化了教学情境,而且深化了教学内容;刺激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联系作品写作背景解读主题的思维潜能。

再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本是为说愁,却转而谈天气。诗人谈秋天之凉用意何在?自然界秋天,其实暗喻人生之秋。诗人写自然之秋的冷,真正抒发的人生之秋的悲凉。人生之秋的悲凉究竟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其中况味,就可以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引导学生根据诗人所营造的意境,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去体会、感悟了。

二、 要善于引导学生补白

文学作品言不能尽意,也无须尽意,言所当言,止于当止。“留白”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巧妙地利用,让学生去揣摩、咀嚼,去联想和想象,去分析和比较,去质疑和探究,有助于营造课堂的精彩,激发探究的兴趣,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要正确处理好补白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研读一篇文章,其中言不尽意的地方肯定不少。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必须明确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等单一的目的而设计补白,所有的教学策略都应该是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和适度拓展延伸而设定的。

例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如何赚了点儿钱、又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又如何成了卖牡蛎的老水手都是空白;但是因為与小说的主题关联并不直接,所以没有必要在这一点上设计补白。如果设计让学生补白看中二姐的公务员看了于勒的信之后的心理活动,应该可以充分使学生领悟金钱至上的思想对亲情、婚姻等人际关系巨大破坏力。

(二)要以细读文本、准确理解作品主题作为补白的前提

仔细研读教材,才能发现其中言不尽意、意犹未尽处;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才能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才能选择合适的空白设计补白。恰到好处的“文本补白”立足于对文本的深刻领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

例如辛弃疾的《丑奴儿》寥寥数句,不深入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无法体悟到词人内心的苍凉,更不可能指导学生补白、领悟情感内涵;更不可能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让学生掌握知人论诗的这种诗歌鉴赏方法。这正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重点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的理念。

(三)要找准补白的切入点

恰当的补白可以营造更多课堂的精彩,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

优秀的文学作品,留给我们许多想象和联想的空间,给了我们二次创作的机会。如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结合了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从画中的竹林、桃花、河面的鸭,联想到水温转暖、河豚将游到水面产卵,虚实相生,诗歌的内容一下子丰富了,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感觉扑面而来。苏轼的这首诗可谓补白的经典之作。

我们如何使补白恰到好处,选择恰当的切入点非常重要。文本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一个结尾、一幅插图,甚至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常常是我们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进人物心灵深处的切入点。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引导学生关注少年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选择一两个让同学们补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让学生感受少年闰土的生机勃勃、朴实热情的可爱形象,与后文中年闰土的悲苦形象对比鲜明。同样的,一个称呼“老爷!……”也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由此可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中挖掘诸多未尽之意。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阅读的内涵,把文读深入,读厚重。

三、 要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运用留白

读了诸多耐得住咀嚼,经得起推敲的好诗好文章。而我们同学呢,在写作时,还是喜欢竹筒倒豆子,把一切都说出来,叙事面面俱到,开头、结尾点名中心,一览无余。这样的文章写得很吃力,完全没有给读者想象、联想的空白,难以吸引人。有这样一个典故:艺术天赋颇高的宋徽宗在选拔画家时,要求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一幅画。交卷时,画骑马者在花瓣上行走者有之,画跃马扬鞭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去者有之……但最终被宋徽宗选中的画作是:黄昏时分,游玩的官人骑马归来,马蹄高扬,几只蝴蝶紧随马蹄蹁跹飞舞。探究这位画家成功的秘诀我们发现,他在审读“踏花归去马蹄香”时,着眼于诗句的意境,发现考题的难点“香”。于是他匠心独运,化无形为有形,侧笔描写,几只“蝴蝶”,“香”境全出,同时还营造出了春意盎然的氛围,传递出游人踏春而归的愉悦之情。可见,留白比直白更具审美价值。

因此,写作训练指导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避免行文的拖沓,如何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例如写景的散文可以学习《钱塘湖春行》的方法:详写孤山寺、贾亭一带的鸟语花香、生机盎然,而最爱的湖东、白堤反而留下空白,戛然而止。这类训练是对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指导阅读的价值最大化,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总之,于无景处品鉴,于无字处感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挖掘教材中留白之处,并适时、适度、适用地补白,终使课堂“能探风雅无穷意”。

作者简介:

杜文岚,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留白艺术挖掘感悟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