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往事:一趟走进历史的旅行

2021-01-17 07:32晋音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雨花台橘子洲长津湖

晋音

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画卷常常以影视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不少献礼佳片向我们展现了那段历史里,革命者是如何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如今,斯人已逝,但是我们可以重走他们走过的路,透过时光,触摸那段艰苦的岁月,感受他们沸腾的热血。走进北京大学红楼,仿佛能看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革命者围桌议事;站在清政府设学部的衙门前,仿佛仍能感受到鲁迅辞职时的傲气;抚过卢沟桥上岁月的痕迹,耳边仿佛听到了当年的炮火声……让我们跟随电影的步伐,打卡红色往事,走近那个先辈们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觉醒年代”!

《1921》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片,《1921》可谓是群星璀璨,万众瞩目。《1921》也是近年来第一部聚焦中共一大召开时期的电影,它以恢弘而浪漫、青春而崇高的全新方式,呈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中国革命史,带领我们深入历史,沉浸在那段峥嵘岁月,获得坚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第一站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黄浦江畔,波涛拍岸。滔滔江水,奔涌东流。眼前这幢具有鲜明法租界特色的石库门民居,其实是共产党党员李汉俊的哥哥家,当时各方暗潮涌动,只能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举行会议。时间回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濡湿闷热的夜里,31岁的李汉俊正等着他的客人们。他的客人们年纪最大的48岁,最小的只有19岁。

来自天南地北的客人们,在一间不过18平米的房间里,交流信仰、碰撞思想。现在站在同一位置,我们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当年的会议现场,看到了热血澎湃地发誓要改变中国的一个个壮志青年。

大厅中央是一面鲜红的党旗,正是这面旗帜指引了我国百年来的抗争方向。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史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资料照片,一个个再现原貌的模拟场景,如同拍岸的浪花激荡我的内心,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第二站 :嘉兴南湖红船

因在李公馆的秘密会议被发现,共产党党员迫不得已从中共一大会址转移到嘉兴南湖。为了隐蔽,与会代表们登上事先租好的画舫。船在湖面上慢慢转了一圈,舫舱中放下了围帘。幽暗的舫舱里,唯有大家围坐的桌子上有一盏如豆的灯火,一如星星之火,点亮陷入黑暗的中国。

一湖烟波无声,红船停靠碧浪上。当我走近红船时,南湖无风也无雨,不似当年会议那般的漫天风雨阴霾。小船悠悠,在满目翠绿的湖光山色中,静静守护着这段令人澎湃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风雨飘摇,当年的那艘红船未能保存下来,如今的这艘红船是为了纪念而打造的复制品。但走进舱内,依然可以想象得到当年扮作游人的代表们围桌而坐的场景。

《革命者》

如果说《1921》是一部带我们回顾往事的历史片,那么《革命者》更像是一部独白片,把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看过这部电影后,我们不仅会更加了解李大钊先生的命运轨迹,也会更理解他不朽的信念。

第三站 :南京雨花台

从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雨花台被当成国民党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如今,雨花台成为纪念革命人士的景点。丁香园,就是为了纪念一名叫作丁香的烈士。丁香烈士生于1910年,在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结婚,婚后5个月即遭逮捕,在雨花台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2岁。牺牲时,她腹中还怀着三个月的孩子。每逢春季,丁香园内丁香花开放,片片飞舞的花瓣引得游人流连于此。

雨花台不仅有优美的丁香园,还有庄严的建筑。高耸入云的烈士纪念碑俯瞰着如今国泰民安的中华大地,规模宏大的纪念馆庄严肃穆。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封封烈士们的书信,字字读来都让人忍不住落泪。1930年5月牺牲的恽代英同志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正如他们所言,我们沐浴着明媚春光,品味着鸟语花香,享受着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所以心中更要感谢这些先烈,正是他们的忠骨,才有如今的锦绣河山。

第四站 :北京李大钊故居

谁能相信李大钊先生,一个北大教授住的院子竟然会漏水?李大钊故居的讲解员说:“这在当年算是很一般的一座宅子,甚至可以说是很穷的人才会住。夏天如果下雨就会倒灌水,因此很容易积水。”按理说,作为北大教授的李大钊工资绝不会少。据记载,李大钊先生月收入可达300块。在当时,400块就能买下一处四合院。但是事实上,李大钊从不储蓄,也不购置房产,对他来说,钱,谁需要就给谁,谁有困难就支援谁。如今的李大钊故居,是他在北京居住最久的一间四合院。

李大钊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文华胡同,胡同古朴的墙上写着李大钊先生的名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再沿着道路向里走,便到了李大钊故居。故居中的陈设布置还保留着当年先生在世时的光景,简朴却温馨。走到院子里,后人打造的李大钊半身铜像屹立院中,熠熠生辉的铜像下铺满鲜花,参观的后人总会随手献上一束。

倏尔百年,庭院里的两棵海棠树经历风雨,仍枝繁叶茂。在这两棵海棠树下,和堂屋门正对着的是一面党旗。鲜红的党旗下是入党誓词。参观的人们自觉在党旗下朗读入党誓词,声声誓言充满李大钊故居。想来这正是李大钊先生盼望看到的。

《长津湖》

作为抗美援朝战役中令人最为敬佩的一战,“长津湖战役”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钢铁意志。同名电影《长津湖》将这一段历史还原,让我们跟随电影的步伐,重回故地,回忆往昔。

第五站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1950年的冬天,一场突然袭来的战争打破了长津湖的宁静。紧急奉命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长津湖狭路相逢,展开了一场历时17天的血战。这场大雪中的战斗,让很多战士冻死在了雪地里。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和平是中国人民最珍惜和期望的,它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这座抗美援朝纪念馆的建立,正是为了让我们牢记历史。纪念馆外,镶嵌着“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的灰白色纪念塔庄严矗立。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個个历史事件,从跨过鸭绿江到一枪一弹、一信一电报,纪念馆让实物与蜡像相结合,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场景,让我们再一次深刻体悟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如今,枪声炮火化作清风明月,鸭绿江浩荡奔流,我们必须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永远纪念不朽的英魂。

第六站 :长沙橘子洲头

1 9 1 0年,毛泽东同蔡和森在岳麓山下,橘子洲头,评说国家大事,抨击社会腐败,求索宇宙真谛。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乘小火轮从湖南长沙湘江码头出发,赶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初心启航,橘子洲头见证了青年毛泽东的远大理想。

这一份诗词同样保存在了原地。书写了《沁园春·长沙》的诗词碑与英姿伟岸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相望。春去秋来,夏炽冬雪,年轻的一代在毛泽东雕像的注视下蓬勃成长,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刻占据了我们心头最炙热的地方:自己仿佛与青年毛泽东一起,回到了那满怀信念的“觉醒年代”,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像的强烈视觉效果和丰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风景区的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展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茂的气概。

猜你喜欢
雨花台橘子洲长津湖
看电影《长津湖》有感
《长津湖之水门桥》票房破40亿元系列总票房97.75亿元
《长津湖》创票房纪录后再拍续集
常宴铭
长津湖归来
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雨花台公共园林的历史变迁
无人机告白
橘子洲头桃花飘
徐昆及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