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垦荒者”

2021-01-19 21:20李英菁
教育家 2021年52期
关键词:特校那曲拉姆

李英菁

从基础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学前教育到特殊教育,两度转型,面对那曲当地幼教与特教的空白状态,她躬身拓荒;为了与特殊孩子沟通,她自学手语、盲文。

8年时间,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特殊学校校长次仁拉姆始终坚持用心教学生,用爱做教育,带领教师团队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为当地的特殊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原本失学在家的孩子“看”到 、“听”到、“触摸”到更广阔的世界。

穿上新校服,16岁的达瓦第一次走进校园

由于伴随着智力障碍,聋哑孩子达瓦的攻击行为很严重,不听别人的话,没有办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到特校学习。

“第一次去达瓦家里的时候,我们给他带了一件新校服。他很开心,当场就让母亲帮他穿上。因为家住在草原上,穿上校服以后他就特别高兴地往外跑,撒欢儿去,不理我们了,喊都喊不住。”次仁拉姆回忆,“他知道我们带了礼物去,是善意的,所以肯让教师们接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达瓦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一边放牧,一边照顾他。特校的教师在上门送教之余,也不断给达瓦母亲做思想工作,邀请她到学校参观,看聋哑学生的表演,告诉她达瓦总有一天也能像学校的孩子们一样。“母亲总是不愿意放弃孩子的。从前面对孩子的问题无能为力,但经过沟通以后,她看到特校的学生,也开始有了希望,期盼自己的孩子能融入校园,可以自理,拥有自己的生活。”

从一开始不听任何人的话,到可以慢慢听家长的话,懂得教师的指令,经过近两年的送教上门,达瓦的情况逐渐好转。次仁拉姆继续与达瓦母亲沟通,希望将孩子送进学校。2020年8月,克服重重困难,16岁的达瓦终于走进了校园。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他放到几年级。因为从学籍上来讲,他已经在家学习了两年,应该进到三年级,但他的认知水平却远远达不到三年级的要求。一般的聋哑孩子,即使入校的时候不会标准手语,也会打一点自然手语。但这个孩子因为有智力障碍,什么也不会,只能扯着嗓子吼,因为他听不到,所以声音也大,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同学。我们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的时候,他就更急了,吼的声音更大。有时候,他要带我们去哪里,就一把抓住我们,也不懂轻重,每次都很用力,抓得人很痛。”次仁拉姆讲道。

作为达瓦的班主任,索朗仓决用了一周时间耐心地引導,才让达瓦的行为问题得到改善,能在教室安静地坐着,上课时不乱吼乱叫,也不突然站起来往外跑。在这之后,特校教师开始试着教他写字。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1”到“5”,达瓦喜欢上了在纸上写写画画,也慢慢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教师不在的时候,就由班上的几名同学轮流照顾达瓦,让他耳濡目染,学习其他同学怎样上课,怎样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

一步一步,达瓦从不能上课,到可以融入班级学习;从需要母亲一天四趟接送,到中午可以自己在学校午休。看着他的进步,次仁拉姆感到十分欣慰,她和教师们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让达瓦在明年实现基本生活自理,和同学们一起住校。

寻找高原上散落的星星

和普通城市不同,这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是大片的牧区,人口分布非常分散,生源数量少,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作为当地的第一所特校,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刚创办时,周边乡镇的居民和牧民对特殊教育完全没有概念,招生十分困难,次仁拉姆就带着副校长王付一家一家敲门入户,宣传特校。曾有牧民对她说:“老师,我们家孩子是盲人,上不了学的。如果能上学,国家义务教育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怎么会不让他上学。”

遇到这种情况,次仁拉姆就耐心地为家长讲解国家的特殊教育政策。“也有家长质疑,孩子能学什么,怎么去教,学得会吗?当时拉萨已经办了全西藏第一所特校,我们就给他们讲拉萨特校学生的故事。从前,盲孩子、聋哑孩子上学是家长想都不敢想的事,但和他们解释这些孩子也能上学、读书以后,家长都很高兴,也愿意把孩子送来。”

2015年,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党校组织乡村干部培训,次仁拉姆抓住机会,向党校校长争取到一节课的时间,为在场的100多名乡长、村支书展示了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如何给特殊学生教授知识。之后,次仁拉姆还带他们参观了学校校园。经由乡长和村支书回乡宣传,学校的生源有了保障,特殊教育覆盖到藏北草原更多的角落。

每当有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建专门团队,花费两到三天时间进行学前评估,并根据评估内容制定中长期教学计划。很多特殊学生,特别是智力障碍学生,因为自身的自卑情绪等原因,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建设多个康复治疗室,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也针对自卑情绪和挫折心理等问题设计了相关教学活动。

“我在巡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情绪障碍的孩子。面对情绪不好或有攻击性发泄行为的孩子,我们都是以教研的形式和态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再邀请家长和班主任、各科教师一起坐下来讨论,调整教学计划。”次仁拉姆讲道。

对一些生活无法自理的重度残疾儿童,学校教师会在特定的时间集中上门送教。在总面积超40万平方千米的那曲市,送教团队兵分几路,远的要走六七百公里,即便是最近的区域,也要跑上百公里。每次集中送教,次仁拉姆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几十户送教任务,由于牧区地广人稀、气候恶劣,通常得耗费上一两周。

学校为每名需要送教的学生都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包括专业的健康评估、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康复方案等。在集中送教之外,教师也会不断和家长进行联络、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每个学年快要结束时,次仁拉姆会和学校教师一起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共同制定新一年的送教计划。

爱则为之计深远

由于当地特殊教育普及比较晚,特校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如何让九年义务教育发挥最大效用,成为次仁拉姆与学校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

“2013年9月,我们招进了第一批学生,这些孩子小到七八岁,大到十一二岁,甚至有18岁的学生。他们进入学校的时候几乎都是零文化基础,从学校毕业以后,他们能去哪里,是继续升学还是进入社会,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很多大龄学生毕业时已经是应该工作的年纪了,面临着融入社会的问题。为了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谋生之力,我和副校长索朗秋吉和蒋涛到拉萨的市场上去调研,发现缝纫是最适合教学,最符合当地市场需求,能做出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职业。”次仁拉姆说,“我们希望特殊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也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深造,或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真正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回馈社会。”

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准备,那曲市特殊学校抓紧时间把职业教育引入学校,于2013年11月开办了学校的第一个职教班——缝纫班。随后,烘焙、卡垫、陶艺、酒店服务等职业培训课程也相继开课。在学校教师的努力下,那曲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学生职业教育日渐成熟, “西藏聋生职业教育实践与探索”项目获2018年西藏自治区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也有一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实现了就业和自主创业,完成了从“知之”到“行之”的蜕变。

次仁拉姆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非常重视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了推进劳动教育,学校构建了“1+3羚羊劳动”课程体系,其中,“1”指国家规定的课程,“3”则指学校的慧融课程(培智课程)、辉融课程(视障课程)和汇融课程(听障课程),着眼于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需求,以提升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为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重构和优化。

在办学实践中,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逐渐形成“曲融”的学校文化。“曲”就是那曲,“那曲”在藏语里是黑河的意思,象征着水;“融”则 “融入”“共融”,包括各類学生间的融合、教师与学生间的融合、不同民族教师间的融合,以及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间的融合。教师要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特殊孩子的多样性,用川流不息的毅力去挖掘孩子的多样潜能,用滴水穿石的毅力投入特教,为学生融入社会提供支持;学生也要学会像水包容万物一样,接纳自己的缺陷,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克服困难,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特殊教育也给次仁拉姆带来了一颗更加包容的心,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她日益感受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决心要时时刻刻心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向外延伸,向上成长

次仁拉姆很注重特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她认为:要以做研究的态度面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讨,解决问题,这是不断提升专业理论水平素养的过程,也是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的机会。

“我一直鼓励老师们多学习,多读书,只要有培训的机会,都争取让更多老师参与。同其他特校的老师接触、交流,看到外面的世界以后,老师们的想法也会发生变化,更有钻研的动力。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特校老师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进入特校以后,由于专业领域跨度大,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次仁拉姆在近40岁的人生关口攻读了在职研究生。工作之余,她也酷爱与志同道合的特教人交流、讨论,并将自己获得的启发进行提炼、整合,融入之后的办学规划。

随着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次仁拉姆有了更远的目标:“让那曲市的特殊教育更加专业化,并向两端——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不断延伸,为特殊孩子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同时,我们也在尝试让更多的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普校的孩子站在平等的舞台上。”

“我们有盲孩子要考大学,也有聋哑孩子参加全国残疾人演出,朗诵、阅读、唱歌、跳舞……我们的学生也在特奥会上拿过奖牌。让他们去尽情展示,在锻炼中成长,这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次仁拉姆欣慰地讲道。

猜你喜欢
特校那曲拉姆
那曲“雪热巴”舞蹈的本体特性及艺术价值研究
2016年7月西藏那曲持续性降雨天气过程分析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那曲河边
论提高那曲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你好,岁月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