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课堂

2021-01-19 21:20韩硕
教育家 2021年52期
关键词:瑞瑞公共设施小刚

韩硕

生活是学习真正的源泉,“双减”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大单元整体设计,把课堂引向学生的生活,落实好教学目标。

以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大兴五小”)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一個主题“大家的‘朋友’”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生活成为最好的课堂。

链接生活资源,拓展学生认知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教材,链接学生生活实际,分析学情,在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的同时,在教材和学生生活之间铺路搭桥,找准教学切入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开放的学习空间。

例如,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大兴五小的教师结合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公共设施这一学情,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一方面是拓展认知:在介绍公共设施种类时,向学生补充介绍机器人、反向寻车机、泊车机器人等智能型公共设施和天然气管道、通讯基站、光缆、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拓宽视野:用多媒体呈现中国的基础设施援建项目对60多个国家带来的帮助,将时事与课程紧密相连,让学生不仅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公共设施,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走进生活场所,引领学生调研体验

将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与道德法治课融合,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也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在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小调查活动,亲身经历调查过程,发现、分析问题,是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后调查,大兴五小教师掌握了学生对生活中公共设施的关注情况。调查显示,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多数学生能够说出公共设施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在使用公共设施时,能够做到主动爱护公共设施的学生仅有20%,而有意或无意破坏过公共设施的学生占到22.5%,这说明学生正确使用公共设施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此,教师打破教材原有的内容结构,将两课时的内容进行整合,设立“身边‘朋友’小调查”一课,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进一步明确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切实做到保护、善待公共设施。

选取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现场模拟

学习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在第三课时“善待我们的‘朋友’”这一课中,教学内容的最终落脚点被确定为:“不小心损坏公共设施应该怎么做?”教师引入了“小刚应该怎么做”这一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一天,明明、瑞瑞和小刚在小区里踢足球,正当他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只听“砰”的一声,小刚把球踢到了小区的路灯上,灯罩碎了一地。小刚一下子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明明说:“别害怕,反正也没人看见,咱们赶紧走吧!”

瑞瑞说:“别着急,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赔钱就得了。”

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明明说得不对,瑞瑞说得对,破坏了公物不能不管,应该承担责任,主动赔钱。”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瑞瑞说得也不完全对,光赔钱不够,还要主动道歉,因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添了麻烦,不能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听、辩、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知之到行之,学会爱护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去感受生活,而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目的正是通过生活本身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

猜你喜欢
瑞瑞公共设施小刚
寻找晴雨花
瑞瑞趣事多
不足为奇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一路惊喜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公共设施区位规划及相关研究述评
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