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小举措”办活“大教育”

2021-01-19 21:20王木子
教育家 2021年52期
关键词:惠州市导师心理健康

王木子

高考结束对学生来说往往意味着彻底放松,不同于一些学校的喧哗和一片狼藉,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离校风貌。学生在考试结束后回到各自教室,整理书本,打扫教室,清洁宿舍,进行垃圾分类……收拾整齐后,学生才通知家长来接自己,车辆随停随走,变拥挤混乱的“车等人”为井然有序的“人等车”,有效缓解校门口的交通拥堵。对此,校长聂育松谈道:“学校办学不应给社会添麻烦,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文明的校园一角,折射出学校的全人教育理念。

惠州市实验中学从校园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小举措”,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能动性,强化责任担当;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成长历程;推进导师制建设,发挥教师能动性,增进师生互动,打造个性化的全人教育方案,办活学校的“大教育”。

养成良好习惯,一个都不能少

惠州市实验中学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设计学生习惯养成体系,强调人人参与,“一个都不能少”。每一名学生,都要在毕业之际完成几件“小事”:

第一是“我最满意的作品”,倡导学生毕业后挑选一份作业或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交给学校保存并集中展出。“我最满意的作品”既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作业被重视,从而更用心地完成日常作业,也成为学生毕业后与学校的纽带。

第二是“我最珍贵的宝典”,要求学生将三年中自己认为最有帮助的学习资料或课外书签上名字,送给本学校的学弟学妹。

第三是“赠人玫瑰手留香”,学生在毕业后将自己的书籍、习题集交给江西的一家农家书屋,送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第四是“垃圾分类伴我行”,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垃圾分类,给每个班级发放分类垃圾袋,引导学生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分离整理并打包好,运到统一的收集点。

第五是“我的素养我做主”,学生们在高考结束后,将自己的教室和宿舍打扫好并拍摄照片,在上面标注届数、班级和班主任、班长的名字,宿舍则标注楼号和舍长,刻成光盘保存起来,在学生平台上进行滚动播放。

第六是“我的文明耀鹅城”,往年每到高三毕业离校,进出校园的车辆就瞬间增多,校门口路段往往拥堵达四五个小时,给广大市民出行增添了麻烦。于是学校倡导交通文明,延伸学校教育长度,让广大家长、路段交警和校内各部门、级组、班主任加强沟通,携手合作,让即将离校的学生整理完自己的物品,再联系家长接人,不让车等人。此举大大缓解了学校路段的交通拥堵,学生的交通文明行为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通过这几件“小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劳动的获得感,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以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担当,整体素养得到提升。经过高三毕业生的优秀示范,学校将这些举措延伸到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改变以往由专门的清洁人员进行清扫的习惯,将校园的不同区域划分给各个年级,由年级进行统一安排,每个班级具体负责,学生亲自打扫自己学习、生活的校园。在清洁校园、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养成了文明卫生的习惯,更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惠州市实验中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学校在研学实践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内容,比如让学生去田里收割农作物,帮农户打扫家中的卫生等;实现“花池三包”,将教学楼前的花池交给学生负责,在花匠的帮助下将花草种好、养活,将花池清洁好。

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动手能力和担当意识,聂育松认为,适当的劳动也可以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可以从校园生活的细微小事中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照顾花草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与自然的交流获得情绪的舒缓和心灵的治愈。在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愈发恶化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失为一种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良好辅助手段。

建立健全人格,一个都不能少

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全人教育的重要一环。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又处于青春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特别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惠州市实验中学每学期都会进行一次心理测试,使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对所有学生进行筛查。

经过全员参与的“一个都不能少”心理筛查后,学校聘请专业心理教师根据结果梳理潜在问题,确定重点关注对象,协同班主任监测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疏导。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以特定年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为切入口,以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情绪调节指导、恋爱与性心理指导、人际关系与生活适应指导和学习适应性指导五个核心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与教学。

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聂育松提出“四化”的教育理念,即文化教学德育化、体育教学心理化、艺术教育生活化和国际视野教育大众化,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体育教学心理化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为目标,学校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定期就此进行座谈交流,共同研讨、设计融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课例。

在体育课上,学、练、赛等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比赛,学生强化了规则意识,通过成功超越自我,通过失败承受挫折,通过转换角色体会责任担当。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集体中,与集体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全员参与的“一个都不能少”趣味团体游戏,班级氛围更加融洽,学生对班集体更加有归属感,学习的压力也得到释放。

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聂育松发现:原生家庭状况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惠州市实验中学一方面加强心理干预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向前看,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未来的目标上;另一方面,心理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千人千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对症下药,学校组织了“百师访千家”行动,走进家庭,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谈话、点对点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访的作用,惠州市实验中学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着重提升教师的沟通技巧,强调师德师风。教师团队要提前摸底,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对家长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欢迎家访,有的学生害怕家访就是怕教师向家长告状,有的家长不想听到孩子在学校有不好的表现,有的家庭抗拒教师进到家中……因此,在家访前,充分沟通非常必要,教师需要耐心与学生和家长解释家访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家访活动中,惠州市实验中学也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对一些不方便入户家访的家庭,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将同一区域内的家长集中到特定地点,分批进行交流、沟通,不漏掉一个家庭。

惠州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罗粤珂在家访的过程中遇到过一名学生,因为父亲的长期呵斥和打压式的教育,亲子矛盾非常严重,孩子自信心严重缺失,学习也非常消极。一开始提出家访时,家长非常抗拒,孩子的父亲对罗粤珂说:“老师,我们孩子的心理状况确实有问题,我也知道根源是在自己家,所以您来不来都没有意义,没必要浪费时间。”

面对这种情况,罗粤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这位父亲讲述青春期亲子关系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和步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独立生活的关键影响。“我的想法就是,既然孩子在我们学校,作为他的老师,我肯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孩子,”罗粤珂讲述道,“后来家长总算同意我们去到家里,但孩子关上自己的房门就是不肯出来见我们,说‘老师你不要管我了’,我就站在门外和他沟通了一个多小时。家访后,我和孩子的母亲沟通了解到,我离开以后,孩子和她讲,其实他自己都放弃了,可老师还能去看他,找他聊,说明老師没有放弃他,他也因此获得了改变的动力。”

另一方面,罗粤珂利用学生母亲在孩子与父亲之间的纽带关系,请学生母亲到学校与心理教师进行单独交流,慢慢改变孩子父亲的打压式教育,让孩子父亲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表达爱,以缓和父子关系。开学时,罗粤珂观察到这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很大进步,“每天的作业、笔记他都认真完成,我也会及时地表扬他、鼓励他。”

在学校教师团队的努力下,“百师访千家”行动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心理健康状况,推动了家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成为惠州市实验中学“一个都不能少”办学理念落实的重要一环。

导师制促个性成长,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持续成长,惠州市实验中学从2020年开始在高一年级推行导师制,由师生双向选择,一名教师指导6至12名学生。首先,由学生自己给心仪的导师写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情况与自己的学科、知识背景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契合度选择学生进行指导。结对成功后,学生会收到一个专门的小手册,用以记录平日的交流以及导师组织的活动。手册由学生、导师和年级长共同签名见证,由学校定期验收成果。

思政课教师张丽英在去年成为一名导师,对她来说,导师和孩子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比班主任更亲近,比家长更贴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2班的程翔,当时他写信问我:‘老师,我想让您当我的导师,但我分班后不打算选考政治,这样可以吗?’自从成为他的导师以后,我们的关系更好了,每次去上课他隔着老远就和我打招呼,不管是不是他值日都会帮忙擦黑板。”

教师节当天,张丽英收到了学生送来的亲笔信件、手工作品,也有不少学生专程到办公室来祝她节日快乐。“高二即将要选择新的导师,很多孩子已经不在我执教的班级,但是他们都来问,是否可以继续做我指导的学生,让我从中感受到人生值得!”学生的单纯与热情感动了张丽英,“我认为人生就像一场修行,渡人就是渡己。我把我的关爱和能量传递给我的孩子们,我的孩子们又把爱带给其他人。从孩子们那里我也学习到很多,他们聪明、善良,也很时尚、前卫、有思想,跟孩子们在一起我也年轻了。”

导师制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都能得到更多关注和满足,同时,也让教师获得更自由的发挥空间,用更加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学生的教育。作为一名导师,张丽英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想出了几个“小妙招”:一是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情况,以及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理想并告诉导师;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分析,通过微信或者电话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步学习计划;三是真正关爱学生,主动找学生聊天,给学生写亲笔信;四是每周一次思维导图课,引导学生掌握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五是寒假里请学生喝茶并分享记忆法的学习心得;六是在暑假带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去红花湖绿道徒步18公里,带他们到自己的英国朋友家里参加英语沙龙,并制定每日学习和锻炼计划。

通过导师制,惠州市实验中学的师生关系更加亲近。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纽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也让他们有机会对导师倾诉更多难以向家长、其他教师启齿的心事。在一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对既有模式进行升级优化,逐步实现全校推广,强化师生情感联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个性成长,一个都不能少。

惠州市实验中学全体教职工将“一个都不能少”的育人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助力每一个学生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全力打造个性化的全人教育方案。

猜你喜欢
惠州市导师心理健康
班级里的趣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