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班级阅读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

2021-01-20 07:14王丽君
教育界·A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创新实践

王丽君

【摘要】文章从调查班级阅读现状出发,分析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班级整体阅读氛围不浓、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效果不佳等方面的原因,探索了新课程背景下班级阅读教学与创新实践的路径,为其他有志于班级阅读教学和推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班级阅读教学;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20〕GHB2725)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班级阅读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

(一)班级阅读教学

班级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开展打造班级阅读环境、创新流动图书管理、研究班级阅读教学、实践班级阅读推广、探索班级阅读评价、助力教学阅读素养提升等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改变班级整体阅读状况和效果,形成班级和学校阅读课程资源以及阅读循环圈,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及学科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整体阅读水平,达到学生海量阅读及创新发展的目的。

(二)创新实践研究

创新实践研究是以学生海量阅读及创新发展为目标,以自由自主持续阅读为基础,通过保障阅读时间、打造阅读环境以及荐书和聊书的方式,并以“身教”(即以教师的身教阅读为榜样)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班级阅读课堂教学、自主阅读、阅读活动及评价等落实,从而提高本班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索“阅读+主题阅读”和“活动+主题创作”的阅读课程,创新班级阅读和多层互荐评价的形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与推广体系。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和班级加入,使书本和书箱加速流动,最终达到吸收知识、创新知识的目的,培养终身阅读者,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二、为什么要开展班级阅读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获取信息最基本的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但如何有效开展班级阅读和推广,解决学校图书借阅率和使用率不高,班级阅读教学与推广方式单一且效果不佳,班级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不理想,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养成难,阅读时间如何确定,家长和科任教师怎么配合等诸多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课题组查阅和学习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理论书籍,并做了前期调研和初步分析,确立了以学生海量阅读及创新发展为目标,以班级阅读推广和创新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研究与实践,为班级乃至学校整体阅读水平提高和书香校园建设提供宝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怎样开展班级阅读教学与创新实践研究?

(一)理论结合实际,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反思

课题组以斯蒂芬·克拉生的自主阅读理论为指导,参考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做法,从阅读教育理论层面研究班级阅读教学与推广的认知规律,结合实际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对阅读态度、时间、对象、方法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针对书箱组及相关教师发放50份问卷,对书箱所在班级学生发放284份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汇总和分析。

1.阅读兴趣方面:78.3%的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大大弱于看电视、玩电脑的兴趣;87.2%的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2.阅读时间方面:72.4%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每天不足30分钟。3.书籍来源方面:93.6%的学生阅读资料仅限于学校所发的教科书及家长自购的作文书,学校图书室的图书无法满足学生广泛的阅读需求。4.阅读类型方面:69.6%的学生喜欢看漫画、卡通等。5.家长的重视程度方面:83.3%的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不够,不会买书且缺乏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形成公益组织项目官、课题负责人、书箱教师三层课题研究网络,从不同层面展开课题研究以及班级阅读推广等工作。

(二)打造阅读环境,搭建图书交换流动体系

所有的阅读从选择图书开始。在开始阅读前,必须有足够的图书储备可供学生选择。但光有储备是不行的,图书应该是可以接近的,而不是束之高阁仅仅作为摆设的;图书还应该展示出来,以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课题组教师以改变班级阅读环境与阅读现状为出发点,搭建了“公益+学校+家庭+个人”四级图书体系。而教室公共阅读区域则为形成阅读循环圈创造了条件。

一是教师在教室选择一个区域作为图书角,充分通过公益组织捐书、区域及学校图书馆借阅、家庭及个人共享等方式组成班级分类书柜。二是将足够量的藏书分层分类摆放,并留中心区域作为图书推荐重点区域,以吸引学生经常浏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三是班内师生确定图书角阅读公约、阅读时间、阅读地图等并和书柜书单、制度一起张贴出来,在图书角摆放绿植、手工等作装饰,并提供板凳、坐垫等。四是招募书柜管理员和图书推荐员,并做好日常借阅记录和图书推荐摆放。五是争取家长支持建立家庭书柜。六是争取学校、家长、科任教师的支持,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阅读[1]。课题组教师通过以上方法全方位多层面为学生创建随时随处足量可选择的班级阅读环境,从而建立班级图书管理体系,使学校与班级共享图书资源,有效解决班级图书资源缺乏、班内阅读氛围不浓等问题。

(三)创新图书管理,形成“1人1书”运行模式

唐娜琳·米勒指出:“把真正的閱读还给学生,让阅读回归其本来的模样,目标不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是要培养他们长期的阅读习惯,使其成为终身阅读者。”[2]因此,课题组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建立“1人1书”的图书管理、书箱流动和运行保障体制,通过向公益组织申请分段流动书箱,向学校图书馆申领书籍建成主题书箱,由父母推荐书籍组成推荐书箱以及个人书籍组成共享书箱(每个书箱60本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1个学生自主选择1本并成为图书的主人对图书进行管理和交换,使这本书在一定时限内在本班流动。整箱书在学校相同学段班级之间流动,以图书漂流的方式解决了学校图书室图书流动频率不高、班级图书管理效果不佳的问题,节约了班级图书管理的程序和时间,提高了班级阅读质量。

(四)推动学科融合,助力身教阅读全新推广

《书语者》一文中指出:“老师如何看待阅读,不仅影响学生们对阅读的认识,还长期影响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自身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理念,对学生阅读行为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学生的阅读动机和阅读态度。”[2]因此,课题组探索实践台湾教授陈德明提出的身教式阅读理论体系(MSSR)(包括身教示范,持续性、安静地阅读)[1],将语文科目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结合起来,由课程向课外延伸,上好“身教式”阅读课,即教师在阅读课上以“身教”的方式做好示范,带动学生持续性地、安静地、随时随地进行自主阅读。课内阅读课与“身教式”阅读课有效结合,不但构建了多元阅读教学网络,促进了知识的迁移,而且使语文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一是教师(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发挥以身作则的强大力量,言传身教,以自身热爱阅读、大量阅读的习惯影响身边的学生去探索发现阅读的魅力,不自觉地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终身阅读的基础。二是教师影响和带动家长以“身教”的方式在家陪伴孩子自主持续阅读,拓宽阅读视野,找到共同话题,优化亲子关系。三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随时随地自由自主持续阅读的习惯。四是教师借助数学主题书箱开展“数学阅读”研究,带领学生打通学科界限,实现阅读跨界融合,全方面解决不同班级阅读教学与推广需求不同以及各班阅读推广不平衡的问题,探索“身教式”阅读的可行性与效果的问题。

(五)坚持阅读研究,探索自由自主阅读流程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斯蒂芬·克拉生指出:“参加自由阅读教学计划的学生,其阅读水平优于或至少等同于参与其他任何阅读教学计划的学生。”因此,课题组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时采用了自由自主阅读理念(Free Voluntary Reading,简称“FVR”,指纯粹因为想阅读而阅读)[3],具体流程为先用3~5分钟浏览“寻宝”,再安静有序地浏览选书,再用5~15分钟自由自主持续默读,再用5~8分钟分享推荐好书,最后5分钟将书籍放回原位,有序离开阅读区域。并坚持每天早读前20分钟、午读前20分钟、睡前30分钟自主阅读,将自主阅读与“身教”阅读相结合。以“身教”阅读引领学生注重学习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思考,观察辨析,积累运用,通过各种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会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会选择推荐、交流小结、反思提升。课题组教师从不同维度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推动阅读教学方法改革,解决学生阅读个性化、自主化不足及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欠缺的问题。

(六)拓展阅读活动,探索主题阅读创新策略

阅读不仅是学习和获得资讯的方式,而且是快乐的体验。为了让学生体验为了乐趣而阅读,并因为阅读而感到快乐,课题组围绕学生的兴趣点探索阅读课、绘本创作课、自由自主阅读课、主题阅读课、主题创作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主题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是结合语文课学习开展课内主题阅读。二是利用阅读课开展每月主题阅读活动,结合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推荐活动。三是结合各项主题活动开展拓展性主题创作活动,包括“主题故事我来讲”、主题课本剧展演、主题绘本创作、主题思维导图讲评、主题系列书目推荐、主题故事续编、主题故事接龙等活动,以此丰富阅读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涵。实践“主题阅读+活动+主题创作”的方式,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班级阅读教科研提供实践经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3]。

(七)实践阅读推广,尝试聊书荐书交流分享

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如果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因此,各书箱组的实验教师作为班内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从讲绘本故事开始,带领学生走进绘本世界。教师们引导学生读一本完整的书,调动阅读积极性;发起每月读30本的阅读挑战,让学生给自己设置目标;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等阅读区域,感受阅读氛围;让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和推荐,分享阅读的收获;让学生参与线上听故事,线下讲故事,体验阅读的快乐;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帮助学生与书建立亲近且愉悦的关系。教师们也要开好班级读书会,带领学生选书、阅读、回应,感受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带领学生上好聊书和推荐书阅读课,通过教师推荐、互相推荐、名人推荐等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书单,并形成小组及班级推荐书单,推动图书的交换和流动。教师们还要开展随意闲聊、特别推荐、推荐书目、比较图书版本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成立读书俱乐部,举办图书节,在学校里展销;举行“杨奶奶讲故事进校园”“孙传美老师进教室”等“儿童文学推广专家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同龄人中找书友和笔友,建立相互之间的影响,增强阅读兴趣,扩大涉猎面。教师们还要建立阅读回应,通过重读作家其他作品或同类作品,重新选择和开始,周而复始,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品位与能力,逐步提高班级整体阅读水平。

(八)探索阅读评价,完善多层互动评价体系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指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课题组教师结合各班在阅读教学与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为出发点探索出了“分层+动态+星级+弹性+综合”的多层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元化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分层分类评价,即按照阅读兴趣、方法、数量、效果、考核、监督进行过程闭环评价,体现了阅读过程评价的差异性。动态评价,即日常评价与活动评价相结合,通过阅读活动、课程、时间、漂流、书箱交换等进行分次分类奖励和动态评价,体现了阅读评价的形成性和多样性。星级评价,即对学生进行阅读星、推荐星、借阅星、管理星等星级评价,体现了阅读评价的等级性和延伸性。弹性评价,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阅读教学与活动设定目标、要求、时间上有弹性,体现阅读评价的个性化和差异性。综合评价,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在考核个体的基础上,统计班级的阅读量和阅读效果以及语文合格率和优秀率,体现了阅读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从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解决评价体系不建全的问题。

四、研究体会

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班级阅读教学与研究,包括打造阅读环境,创建阅读氛围,开展阅读活动,调动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坚持阅读时间,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思维,完善阅读体系,推动学科融合,助力综合改革,可以逐步形成班级及学校阅读循环圈,从而把班级阅读推广向深向纵发展,也为其他有志于班级阅读推广的教师提供借鉴,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月凤.信息技术让课外阅读焕发绚烂光彩——“明日阅读”实验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7(18):72-73.

[2]唐娜琳·米勒.书语者[J].阅读,2018(47):65.

[3]朱莉.重识儿童阅读环境——读《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有感[J].小学生(下旬刊),2019(11):91.

猜你喜欢
新课程背景创新实践
关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