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行走在深度学习中的杠杆解

2021-01-20 04:33恽亚杰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深度学习

恽亚杰

【摘要】思维可视化是通过各种方式呈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法。纵观深度学习,思维是必要条件,是着力点。文章致力于探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深度学习的最优(省力且持续有效)策略。思维可视化是一种行走在深度学习中的优质杠杆解,它能帮助学生在主动建构的同时,保证杠杆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深度学习;浅层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可视化’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辨析“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

(一)案例一:“把液体倒进水里”浅层学习教学片段

实验一:把蜂蜜、油分别倒入水中。

1.预测:把油、蜂蜜分别倒入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生预测。

2.分组实验。

3.汇报:把油倒入水里,油浮在水面上;把蜂蜜倒入水中,蜂蜜沉在水底。

4.提问:为什么油浮在水面上,蜂蜜沉在水底?

5.回答:因为油比水轻,蜂蜜比水重。(学生前概念中认为“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

实验二:把水、油和蜂蜜按照不同的顺序倒进同一杯子中。

1.预测:把油、蜂蜜和水依次倒入同一杯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生预测。

2.设计方案:列出油、蜂蜜、水三者不同的倒入顺序。

3.实验汇报:最上面是油,中间是水,底部是蜂蜜。

4.提问:为什么每次都是“油浮在水面上,水在中间,蜂蜜沉在水底呢”?

5.回答:因为油比水轻,蜂蜜比水重。

【辨析】上述案例中,学生按照教学流程进行验证性实验,学生的预测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是沉,要么是浮,没有预测的思维含量(僵化);学生自身不用思考实验设计,只是按流程进行机械化操作,即把液体倒进水里(被动);学生按照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了沉浮现象的解释,缺乏科学严谨性,学生看到实际现象和自己的预测一致后,没有对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没有追根究底地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肤浅)。

综上所述,这是一种浅层学习。在浅层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认知狀态是肤浅的,在知识建构上,只能获得浅显知识,发现不了本质规律;学生的心智发展是“躺平”的,在思维发展上,缺乏思维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在心态上,容易产生枯燥感,失去对活动的兴趣。

(二)案例二:“探秘沉浮”深层学习教学片段

实验一:观察物体放入不同液体中的三种沉浮状态。

1.预测:这是三个装满不同液体并封口的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生猜测。

2.演示实验,语言描述沉浮状态,板书沉浮状态。

3.介绍三种沉浮状态:漂浮、悬浮、下沉。

实验二:同体积的液体的质量与沉浮的关系。

1.分组实验观察球的沉浮情况:把三个球依次放入水中,仔细观察三个球在水中的沉浮。

2.根据沉浮情况,对同体积三种液体的质量进行检测。问题聚焦:为什么三个小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

3.预测:沉浮与液体的质量有关。

4.根据预测推断:生表述预测,设计方案。

5.实验:相同体积的液体,称质量。

归纳沉浮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体积相同的情况下,一号液体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小,漂浮;二号液体的质量和水的质量相同,悬浮;三号液体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下沉。

推断:同种液体在同种液体中是悬浮的。

1.提问:如果这三种液体中有一种液体是水,应该是哪个?为什么?

2.小结:同种液体在同种液体中是悬浮的。

3.提问:如果把这三种液体分别放入油、洗手液中,会怎样?

4.师生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5.提问:如果有一种液体是油,是几号液体?如果有一种液体是洗手液,是几号液体?

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同种液体在同种液体中是悬浮的。

【辨析】上述案例中,学生的预测会和实验现象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主动);学生能聚焦关键性问题,展开有思维含量的设计,并进行推断验证,交流自己的想法,主动建构关于沉浮的概念(系统);学生能运用自主建构的概念,反向推断,解决问题(灵活)。

综上所述,这是一种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认知是深入的,在知识的建构上,是递进的、有层次性的,符合概念教学的要求,能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生的心智发展是良性的,学生带着稚嫩的想法展开交流,带着质疑的精神深挖思维,带着合作的态度整合思维,带着学习的动力升华思维,实现思维的提升;在人格发展上,学生的探究兴趣愈发浓厚,找到了活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科学思维是深度学习的着力点

科学思维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在科学思维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很清楚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事物的本质属性,游刃有余地参与社会,改造社会,所以,科学思维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解释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科学思维,引领学生展开思维的较量,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信息的价值,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拥有了科学思维,并能在学习和生活中根据思维要求加以运用,才能提升学习力,在成长和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只有让科学思维参与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深度学习才实现了本真的意义,这也是每位教师想要达到的最佳状态。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明晰了“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的不同之处,也知道了科学思维和深度学习应同时贯穿于科学探究中,并呈现螺旋式向上发展的样态,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度促进学习的深度。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深度学习的发生”进行多维思考,让科学思维成为深度学习的着力点,实现深度学习的“清如许”状态。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思维可视化是深度学习的杠杆解

思维可视化是运用图示、符号、表格、动作、多媒体等多种手段直观、深入浅出地将思维的过程表现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具体问题或探究环节,融合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技能,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并融入概念体系,帮助教师看清学生思维的行走路径和行走方向,让思维可视化站在离支点更远的杠杆端,实现价值最大化,成为深度学习的杠杆解。下面以“四季成因”教学为例,思考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策略。

(一)创设可视化教学情境,驱动深度学习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让学生在设计好的可视化情境中看到情境,感受情境,走入情境,不仅能实现学生从形象感知到抽象理解的顿悟,而且能让学生走进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圈套”,让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在“四季成因”教学中,因为地球太大,学生无法看到地球的全部,所以教师出示直观形象的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各地的气候特点,发现“地球上各地的冷暖不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脑海中生出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地球上为什么各个地方冷暖不同?”“为什么我们所处的中国有四个季节?”这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可视化的情境中萌发出来的,这个萌发出来的问题越有研究价值,就说明教师创设的可视化情境越具有合理性、必要性。学生带着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来到课堂上,就会主动扎实地行走在探究的每一个流程中,开启深度思考的大门。所以,创设可视化的情境,为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指明了发力方向。

(二)展开可视化学生前概念,激发深度学习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拥有了自发的概念结构,并用之来认识、解释世界。他们的前概念有隐藏性、顽固性等特点,思维具有局限性。如何在“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促进概念的自主建构?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不论对与错、片面与模糊,都不做评价。因为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习的引领者,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根据前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产生认知冲突的环节),看清自己的前概念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精准定位概念建构的起点。

在“四季成因”教学中,教师针对“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反抛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生拥有的是充分的感性感受,對新知的认知是很少的。教师作为协助者,给每组提供地球仪代表地球,提供红外线代表太阳直射点,让学生模拟并用自己的前概念解释和表达。这种可视化预测比语言的解释说明来得更方便,全方位立体展示了学生关于“四季成因”的前概念。学生看到了每个人对于“四季成因”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深度思考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样就根据概念建构中关于同化或顺应的需要,顺利进入教师设计的“圈套”,开始深度思考怎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和探究。所以,实现学生前概念的可视化,可视化情境的功劳是很大的,为杠杆解做了发力。

(三)设计可视化探究方案,催化深度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重视技能的传授。为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方案,汇报交流方案,修改完善方案,不能忽视这个流程,因为这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教师作为引领者,在学生思维展开过程中需要“看”“思”“推”“定”,即看思维内容,分析思维轨迹,推测思维状态,确定教学节奏,让可视化的探究方案向着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向发展。

在“四季成因”教学中,学生预测“四季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后,设计了两组探究方案,教师提供结构化材料(地轴垂直轨道面、地轴倾斜轨道面)辅助学生的设计,这两组探究方案都是可视化的。

第一个实验“地轴垂直公转”,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进行假设推断:如果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说明地轴垂直公转能引起温度变化;如果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地轴垂直公转的假设不成立。

第二个实验“地轴倾斜公转”,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并进行推断:如果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说明地轴倾斜公转,能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继续推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发生变化,会引起什么变化?

进入第三个实验“以中国为例,探究四季成因”,标注出每种公转状态所表示的季节。

这三个实验设计是思维可视化的设计,体现的是思维的轨迹和状态。在这个可视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每个实验设计中的思维碰撞、思维矫正、思维调整,听到了思维拔节的声音。所以,可视化的探究方案为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拉长了动力臂。

(四)共享可视化数据结论,深化深度学习

科学数据是定量研究结果的主要证据。学生在寻找证据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数据。面对数据,教师要教会学生辨析数据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找出错误数据,带领学生分析数据,让学生站在多维的视角看数据,看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和结论。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长串的数据缺乏敏感性,不能很好地辨识出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在规律。所以,在共享实验数据时,教师可以画柱状图、曲线图,把现象直接标注在对应的图片上,便于直观分享。

在“四季成因”教学第一个实验“地轴垂直公转”中,学生在地球仪上标注了“地球公转到各个地方,太阳的直射点都在赤道”;在呈现数据的时候,学生把每组的地球仪举起来给大家看,红色的圆形贴纸都在赤道上,一目了然。第二个实验“地轴倾斜公转”,学生同样在地球仪上标注了“地球公转到各个地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在呈现数据的时候,学生把每组的地球仪举起来给大家看,同样一目了然。第三个实验“以中国为例,探究四季成因,标注出每种公转状态所表示的季节”,学生清楚地看到:“太阳直射点离中国最近,就是夏天;慢慢变远,就是秋天;最远,就是冬天;再变近,就是春天。”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层次,比枯燥的表格中的数据更具形象力、解释力、理解力。所以,可视化数据结论让深度学习的杠杆解变得更省力。

【参考文献】

季荣臻.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02):47-50.

刘濯源,刘彦芳.找到撬动深度学习的杠杆解——思维可视化支持下的深度学习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深度学习
“思维可视化”在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