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教材再出发,巧借活动话习作

2021-01-20 04:33杨梁军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材小学语文活动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习作不是枯燥地模仿,而是有技巧可循的。对教材本身进行教学探索,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有效扩展和创造性运用,在此基础上依托具有生活性、参与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进行习作练习,能够为学生在习作技巧、习作思路、习作兴趣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素养;小学语文;教材;活动

作者简介:杨梁军(1979.08-),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口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获藉口镇党委及藉口学区奖励。

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这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对语文知识进行有效和灵活的运用,甚至将语文学科纳入生活本身。总的来说,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作为生活、学习、日常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包括较为随意的口语表达和较为规范的书面表达,其中尤以书面表达最为关键。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看,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此认知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习作教学。另外,习作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所考查。可以说,习作能力直接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相挂钩。

众所周知,习作不只需要有感而发,还需要有理有据。这一观念启发了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工作。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很多教育理论历久弥新,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对现代教育活动有很多启示。尤其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以生活为中心”的习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习作素材,从实践活动中获取习作灵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习作是对语言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学生若想做到“下笔如有神”,就必须首先打好学科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来源主要为课本。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开始回归教材,深挖教材,帮助学生在牢固的教材知识地基上建造出更稳固的知识大厦。

一、深思教材再出发

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一切语文能力的发展助力都能够能从教材中找到来源,习作技能也不例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读教材,以教材为根开出习作之花。基于此,教师便不能仅仅从提供基础知识的角度理解教材,应该带领学生换一种眼光利用教材,发现其中更具创造性的内容。

(一)对课文内容的深读挖掘

小学教育历来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小学教材中课文的选材往往经过了细致科学的挑选,无论是文言经典还是大家名篇,都已经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所以,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值得学生和教师反复阅读和钻研。在具体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侧重于字词教学,引导学生记忆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有部分教师侧重于带领学生赏析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情感。这些教学路径固然没有错,但只是开展了较为浅层的教学。实际上,教師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结构,通过行文结构复原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深度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谋篇布局。这不失为一条有效的习作教学思路,它能够增强学生对一篇佳作的整体感受,让学生从文章结构逻辑的角度出发探索习作的思维逻辑,能够为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燕子》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描写事物(动物)的文章,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描写细致而形象。学生在学习优美的用词之外,也可以学习文章的习作思路和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读文章,思考这样的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燕子进行了描写?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对燕子的什么情感?如果让你来动笔写写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燕子,自己的习作思路是什么呢?”这些问题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度剖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课文内容剖析将对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对课文内容的有效扩展

小学语文课文往往因为选材和编辑的限制,篇幅较为短小,但是这并不影响它们具有深刻的教学意义和多层次的教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引子”而存在,这要求教师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扩展。换句话说,要想让有限的课文发挥出无限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打开教学视野,多层次地运用课文内容。在习作教学中更是如此,习作的灵感是以思考和想象力为基础的,而习作的“下笔如有神”是以素材的积累和习作的练习为基础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两手抓。在教学活动中,课本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延伸,并将课文内容在与生活的结合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内容“单薄”的课文便带来了多层次的教学效果,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例如,《咏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一首深刻而简洁的小诗,也许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学生从来没有对身边的柳树进行过深刻细致的观察和描写。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诗后独立地描写生活中遇到的一种植物。以柳树为例,学生可以描写柳树整体的姿态,也可以细致地描写一根柳条或几片柳叶,还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一棵小柳树的生长过程。这样一来,由课文内容所扩展出的延伸教学便在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帮助学生内化了课文知识,从培养习作习惯、积累习作素材、拓展习作思路等多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习作素养。此外,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教学意义更加深刻。

(三)对课文材料的创新性运用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长期和稳固的习作兴趣绝对不是一日累积出来的,需要将鼓励学生习作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在笔者看来,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对某些看似平常的素材进行创新性运用,让学生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沉浸在有趣的生活化情境中,积极自主地进行习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对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践行,它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寓于日常教学活动及生活当中,帮助学生完成从“积累”到“习作”的过渡,实现“生活化”习作。

例如,在《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中就存在着大量的留白,文章中写盘古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盘古的血液变成了江流等。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对课文材料进行创新性运用。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快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也可以设计讨论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生活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并让学生们相互补充。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内容按照课文的行文逻辑写下来。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建构文章的能力。

二、巧借活动话习作

其实,教育部门在编写教材时十分强调教材的生活性,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从教材出发的习作练习,就已经在无意识中带领学生从生活和实际活动中获取了习作经验。但是,习作教学作为单独的教学模块,还需要在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下进行,教师可以从各种类型的活动出发,巧借活动话习作。

(一)口语交际活动中的习作练习

前文已经有过论述,语言的使用既包括口语表达,也包括书面表达。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锻炼,而书面表达能力需要在习作练习中锻炼。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渗透习作练习,能够帮学生突破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界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活动和生活有关,也和学习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而劳动是生活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劳动,在学习中也常常有劳动主题的习作题目。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以劳动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劳动楷模的事迹,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或者聊一聊自己的一次劳动经历,或者分享一些劳动经验,或者在小组中讨论本组的劳动宣言……这些口语交际活动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帮助学生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口语交际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表达的内容为基础建构文章。学生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行文往往会使文章更有逻辑、更加流畅,学生经此在无形中就提高了习作能力。

(二)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习作练习

小学生天性好动,具有较强的活力和想象力,而活力和想象力是构成习作素养很重要的部分。课堂往往束缚不了学生,单调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有其来源形式上的局限性,而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更加直观形象。学生从课外实践活动中直接得到的观察和思考,能够极大提升他们的习作素养积累。

比如,课文《荷花》出自文学大师叶圣陶之手,文章语言细腻,描写巧妙,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后萌发对荷花的喜爱。但是,文字的表达力毕竟有限,如果有实践活动的支撑,教学效果会更有厚度。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郊游活动,活动的地点选在本地有荷花池的公园。在这样的场景中,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观赏荷花,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观察。在这样的观察之后,学生就有了切身的經验,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描写心目中的荷叶与荷花。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三)剧情表演活动的习作教学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生本课堂开始为广大教师所了解和接受。其实,不仅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采用生本课堂策略,在习作教学时也可以尝试把课堂 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然,这要求教师具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技巧,既能够使教学目标不偏离主题,又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表达自我。组织剧情表演活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可供借鉴的教学形式,虽然舞台上能看到的只是学生对自我的表达和对舞台的掌控,但在剧情理解之外,学生需要对剧本有深刻的理解,对台词有精细的打磨,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助推。

例如,《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课文,但课文是文言文的形式,内容也较少。要想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获取更多知识并锻炼习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设计情景剧开展表演活动。在学生已经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先带领学生扩展课文内容,帮助他们通过适当的联想和补充来把课文改编为剧本。之后,教师从学生独立创作的“剧本”素材中挑选出优秀的内容并组合为范本,带领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课本剧表演阶段,教师要引导小演员自主地设计台词,发挥想象力创造舞台文本。这样的活动具备新奇感,又不失教学性,对习作教学很有帮助。

(四)游戏性习作教学活动

完成习作不仅需要兴趣,而且需要学生以想象力为基础发散思维。据调查,学生在压抑沉闷的环境下往往会被限制思维扩展和想象力发挥,这样的习作条件不利于文本创作。“巧借活动话习作”,意味着做活动时既需要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性,又不能失去活动的趣味性,不然就偏离了开展活动性教学的初衷。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游戏性习作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感受轻松、愉悦的习作氛围。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猜字谜”“猜灯谜”等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体会游戏过程,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如果学生没有答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谜底中的某一个字词或传统文化意象来进行主题创作——可以是造句,分享相关的一段经历,讲一讲该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等。教师可以把这一创作要求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游戏性活动中的作文教学,能大大减少学生在习作训练中所感受到的枯燥和畏惧,使学生勇于下笔,乐于下笔。

总而言之,习作素养和习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具备良好的习作素养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学习自信,进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具体的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扩展思路,挖掘教材内容,释放教学活动的魅力,增强学生习作训练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实效性。教师要以陶行知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中汲取教学灵感,让习作教学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王亚楠.小学语文活动型习作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1(04):55-56.

潘维青.谈小学语文作文如何写出真情实感[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67.

王银女.小学语文作文训练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103.

猜你喜欢
教材小学语文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