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脉学习:重建语文教学活动范式

2021-01-20 07:14毕笑雨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境脉学习;情境创境;任务入境;脉络出境

作者简介:毕笑雨(1989.5—),女,江苏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主张用学生熟悉的实物或者具有趣味性的活动去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但是情境式教学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将大量的图片呈现、视频欣赏、音乐赏析放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只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知识点的作用。之后的课堂教学与情境关联不大,或者直接抛开导入时的情境,忽视教学内容与情境的结合,导致前后教学出现“脱钩”现象。其次,情境的选择不适切,情境的创设和设计始终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情境是教师人为优化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未必是学生需要的情境。情境的创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过于虚拟化、理想化,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情境的选择,要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的优化,但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情境,情境应当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从情境走向境脉,走向学生生活,让学生实现自我的认知与建构。

“情境”与“境脉”只有一字之差,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境”,解释为情景、境地,指与事件关联的情景、环境。“境脉”一词源于英文“context”,指“上下文”“语境”。将“情境”与“脉络”相结合,成为“境脉”。境脉学习是情境、意境、心境、学境、物境的融合,所以境脉学习,不仅仅关注学生习得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发展。

境脉学习,围绕“境”与“脉”两个关键字,通过情境的脉络发展把课堂的各个教学板块系统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架起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自我的认知脉络。

境脉式语文教学也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认知是学习的原点,境脉是学习发生的时空。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脱离情境,素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概念的建构应基于真实和有价值的情境,因此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尤为重要。在境脉教学理念关照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记忆和复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板块,课堂教学的各个板块不能孤立呈现,而应从情境脉络出发,开启与本节课核心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和任务,以螺旋式上升的活动任务作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线索,整个课堂是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整体。

境脉式语文教学通常采用如下范式:

1.创设情境启境。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学情,创设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习任务入境。在语文教学中考虑学生的知、情、意等不同层次的发展,设计“涵盖性”话题、“生成性”话题和“探究性”话题。学生围绕话题,紧贴文脉,反复诵读,采用个人领悟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发现语言规律,感悟蕴藏情感,以自觉的状态进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

3.建立脉络出境。充分挖掘教材中契合学生生长的语用迁移点,由此及彼,实现从课文到学生自身语言积累的有效迁移,从“学语文”到“用语文”,形成语文素养。

如此设计,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进而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竹节人》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策略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即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自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选择适切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阅读的目的。学生在之前的阅读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的策略,如预测的方法、提问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此次阅读活动,需综合运用已习得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完成阅读的要求,体会阅读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境脉教学思路的引领下,按照境脉课堂的教学范式,教师创设了“自创玩具比赛”的任务情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语文要素,进行了如下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启境

“境脈式”语文教学依托生活、实验等真实情境导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真实来源,感受文本阅读的目的和价值,以此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发融入课堂,在情境活动中主动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是否听说过竹节人,见过竹节人,是否知道竹节人的具体玩法?为了更好地掌握班级学生的学情,教师在课前进行了简单的班级小调查。调查发现,班级大部分学生没有听说过竹节人,也没有见过,更没有玩过。大部分学生仅从名字中猜测,竹节人是用竹子做成的小人。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用直观的短视频展示小朋友们课间玩竹节人的画面,学生一下子被有趣、激烈的“战斗”场面吸引,有些学生甚至发出了惊叹声,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

在简单扫除课文字词障碍后,进入到精读环节。《竹节人》课文前面给出阅读提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但是教谁玩竹节人,怎样写玩具制作指南?文中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课上,为了完成“整理玩具推荐指南”的学习活动任务,教师创设了具有生活气息的真实的任务情境: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举行一次自创玩具比赛。作为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你愿意把竹节人推荐给他们,让竹节人在我们的校园里也风靡一回吗?这样的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契合了“有目的地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的实践运用。

二、学习任务入境

“境脉式”语文教学不同于情境教学,它强调在做好情境创设的基础上,重视学习脉络的建立与情境的联动,也就是更侧重“情境”为“脉络”服务。这里的情境不是孤立存在,毫无关联的。每个情境都需要蕴含相应的教学内容,每项学习内容的落实又可以通过完成相应任务来实现。如果学习任务更具有操作性,就更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更好地关注学习个体的内在需求。为了成功把竹节人推荐给二年级小朋友,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课堂中设计了如下教学任务:

活动任务一:教二年级小朋友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1)整理制作要点(阅读小提示:找具有参考价值的语段,对照插图,圈画关键字)

學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3-7自然段,根据表格提示,提炼出如下制作要点。

(2)整理制作步骤(阅读小提示:根据表一提炼的信息,对照课文插图,整理出具体详细的制作步骤)

学生再次读课文3-7自然段,理清制作步骤,列出制作步骤。

完成任务一时,教师创设了真实的任务情境,设计了有梯度的任务,由易到难,层层推进。为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教师给出任务后,不是放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寻找,而是给出阅读小提示和表格提示,提示学生带着阅读目的自主阅读,圈画关键字,图文结合理解制作步骤,用表格的形式提炼关键信息,罗列制作要点,分步骤梳理制作步骤,完成一份竹节人制作指南。这份制作指南以表格形式呈现,简单清晰,一看就懂,也适合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制作。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将文本语言与活动相结合,不断调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自发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一起,真切感受到了竹节人玩具带来的童年快乐。如此的语文活动,完成了教材提示的阅读目的,也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境脉式”语文课堂仍以语言活动作为根本,但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语文的“知识积累”转向学科的“涵养化育”。

三、建立脉络出境

“境脉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意义学习,学生在已有认知和新知之间建立实质联系。只有意义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建构,一种再创造。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迁移运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语文学习的真实的意义。

教学《竹节人》,学生完成任务一,体验学习了如何带着目的去阅读,提炼关键信息,完成任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方法总结提炼,迁移运用,建立新的学习脉络,在此基础上完成任务二“竹节人的玩法”介绍。学生进一步实践“带着目的地阅读”这一阅读策略,让学生从文中字里行间体验竹节人的玩法,感受竹节人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活动任务二:教一教竹节人的玩法

运用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介绍竹节人的玩法。(阅读小提示:初级玩法可以抓住动词;高级玩法加上道具、刻上名号)

语文的课堂具有延展性,在设计本课作业时,教师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设计了实践性较强的拓展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师生、生生之间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布置了两项拓展性学习作业。第一,小组合作,尝试在劳技课上自己制作竹节人;为自己的竹节人写一份设计说明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写清制作方法和创意。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求劳技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说明书完成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说明书中的内容是否做到了简明、清晰,内容一目了然;说明书中的配图是否合适,是否有趣。在讨论过后,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说明书。第二,将说明书带到二年级弟弟妹妹的课堂中,图文结合,现场教弟弟妹妹制作竹节人,和他们一起玩竹节人,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比赛。

在评价学生此次实践作业时,教师也充分发挥了作业中的育人价值,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当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展现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色。同学和老师给予持续不断的支持、鼓励、肯定,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此项跨学科活动,基于真实的探索实践,将书本中的竹节人形象化、具体化。以竹节人为媒介,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往和互动,同时也实现了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有获得感。

本节精读课,教师按照语文境脉式课堂教学范式,围绕“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给二年级小学生推荐自创玩具”的活动情境,采用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设计有层次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本,一步步完成推荐任务“竹节人制作方法”“竹节人玩法介绍”。设计和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拓展性活动,开展跨学科教学,实现语文学科评价的多样化。课堂以情境为活动脉络,在活动中落实了语文要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潘照团,陈加仓.境脉课堂:为生活而学习[J].中国教师报,2019(04):1-5.

钟启泉.“能动学习”与能动型教师[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82-87+101.

张丽.境脉学习,重建学生的数学学习范式[J]数学教学通讯,2019(07):53-54.

殷亚清.基于文本情境的项目化学习设计要点—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0(1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