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2021-01-20 07:14汤晓芬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关键词】语文要素;呈現方式;落实方法

作者简介:汤晓芬,(1988.9—),女,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世茂蝶湖湾小学,一级教师。

一、“语文要素”的含义

近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能听到一个词“语文要素”。这到底是什么?“语文要素”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这些都应该属于“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与教学目标不同,它没有明确每一篇课文要教的具体内容和学生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只是为单元教学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因此,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最前面有单元导读,分为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人文性即本单元所要表达的情感;工具性即语文要素,就是本单元所需掌握的语文能力,一般包括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单元课文围绕语文要素编排,由精读到略读,再辅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梳理总结本单元课文中语文要素的体现,进一步提炼方法。最后习作进行实践应用,形成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闭环。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一)在“单元导语”中呈现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开篇就是单元导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本单元的人文情怀;二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要掌握的语文运用的技能。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读中就表明“处处留心皆学问”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而语文要素指明通过单元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以此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就是告诉学生只有细致地并且连续地观察才能发现自然的奥秘,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学写观察日记,并明白只有连续观察才能得出结果。

(二)在“小气泡”中呈现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除单元导读和交流平台直接指出单元语文要素外,在每一篇课文中会以“小气泡”的形式呈现语文要素。其实这些“小气泡”就是语文要素的体现形式,它总能在关键的地方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明确本篇课文所要掌握的阅读方法。

以低年级为例,从一年级上册学写第一个生字“上”的时候就出现“小气泡”。直观新颖,言简意赅,把一年级小朋友要掌握的基本的识字写字技能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也是如此,对于刚入学的小朋友,“小气泡”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让内容变得无味,增加学习兴趣,也能明确要求。而“小气泡”在语文园地中的呈现,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要素技能。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小气泡”是在一年级下册的《树和喜鹊》中,理解“孤单”这个词语,“小气泡”的提示是: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它鼓励学生通过研读语段、猜测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在“课后题”中呈现

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中,语文要素的体现就更多了。不仅有知识,还有能力的训练。如统编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要下雨了》课后第二题: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燕子低飞、鱼儿出水、蚂蚁搬家都是下雨的前兆,既学习了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这样既有知识点的训练,也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比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着重介绍了三种石头,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课后题里就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通过想象表达出黄山石头的奇,现学现用,学生很感兴趣。再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彩色的梦》一文,课后要求仿照课文第2或第3小节,把彩色铅笔想画出怎样的梦写下来。这就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用学到的知识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既学到了知识点,又训练了写作要素。把握课后习题,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

(四)在“交流平台”中呈现

从三年级开始,《语文园地》的第一部分就是“交流平台”。它一般是以轻松的对话形式,对本单元课文中的语文要素进行归纳和整理,对课后练习题进行整合。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交流平台”第一、第二句话就是对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观潮》和第二篇课文《走月亮》中美丽景色的想象,并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第三句话就是让学生用这样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其他写景类的文章。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前面一部分仅仅围绕本单元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的大场面描写,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宏大,也从各个细节去体会某方面的特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想所读过的课文中有点面结合运用的地方,再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因此,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要紧扣语文要素,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

不难发现,有了这些,学生就能在细微处见真知。教师关注它们,使用它们,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三、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教学前,教师要梳理构建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将整个单元课文串联,在脑海中形成语文要素网。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围绕语文要素,探寻文章中所要学习的地方,联系课后相关习题,打通单元文章之间的横向联系,并与语文园地结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语文要素?笔者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明确单元要素,由教读到自读

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语文要素,围绕该语文要素编排课文,做到单元统整、循序渐进,依托第一篇课文,由扶到放,学生根据习得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后面课文的学习,学会运用迁移。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故事》。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一篇课文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通过学习故事,抓住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明白道理,吸取教训。到后面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改编,外国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触类旁通,抓主人公的细节描写,体会寓意。到后面的《快乐读书吧》,比较中外寓言故事的相同和不同,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由一开始教师教学生如何阅读寓言,体会道理,到后面学生自主阅读,体悟道理,实现了由教几篇课文,到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许多这样题材的文章,做到了教学的延展。

(二)搭建学习支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教学活动中指的是一种教学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学情和个体差异性,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生的理解逐步由浅引向深入。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在第10课《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语文要素可分解为三块,第一是用正确的语气读出青头和红头的对话;第二是“我”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并根据路线图用表示先后的衔接词语将红头的旅行过程讲清楚;第三是“我”能感受到课文中作者丰富的想象,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换一种角度想象青头在牛肚子里旅行会发生什么事。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第9课《猎人海力布》,语文要素可分解成三步,第一提取关键词概括故事情节,缩写故事“救小白蛇,得宝石”;第二展开想象,讲述海力布还会怎么帮助他人;第三以海力布的口吻,写一写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

像这样搭建支架,教师和学生都有所依托,从而更好更快地提升课堂效率。

(三)注重要素前后勾连,形成知识体系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进行教学,但每一个要素不是独立于某一年级,年级与年级之间呈现由易到难,螺旋向上的形式。

1.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年级下学期就要求“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了三年级上学期要求提高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学习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要学会运用语文要素来理解词语,到中年级才能以此为依托进行深入学习。

2.同一年级的上下学期也有勾连,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学会“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如这一单元的《海滨小城》,每一个段落所描述的景物,都体现了关键句“海滨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的美”。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大意。而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就要求“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蜜蜂》,就是让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概括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语文要素的前后勾连,让学生习得方法,概括段落。

3.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增加了习作单元。其实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描述事情要有起因、经过、结果,接着从三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胆想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事情发展的顺序,四到六年级在此基础上习作要求进一步提升,从留心顺序,再到注重细节描写,然后注意事件的详略,最后从不同层面描写事件。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都是写事件,《玲玲的画》里起因是要参赛的画作弄脏了,经过是玲玲在爸爸的引导下想办法对画进行了创新,结果是比原来的画更好了。通过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把事件梳理明白。三年级就要在经过部分适时地加入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又如四年级的《爬天都峰》,爬山的经过,就是在细节中主要选取了动作,更能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体会爬山的不易,层层递进,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描写,要选择最能体现事件的。高年级如六年级的《盼》,就是在写事情的时候要注意人物的心理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所起到的作用,学会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的特点。就是这样,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写好一件事情。

写人的语文要素贯穿中高年级。由中年级的想象展开对人物的描写,到五年级上册正面描写为主,如《我的“漫画老师”》,五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会侧面描写,编排《刷子李》等文章,学会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写饱满。再到六年级通过人物事件的描述传达情感。层层深入,学生学写人物这一语文要素得到充分的实践和运用。

(四)关注学生反馈,落实有效性教学

学生的反馈情况能够检验课堂是否高效,除了直接通过提问的反馈,统编版教材课后练习也是语文要素的分解。要想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必须重视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般由两类组成,课后第一题一般都是帮助我们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后面的题目一般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具体语文技能设置。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在《桥》这一课中,课后题有两道,一是“找出描写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结合情节,体会老支书的形象。”二是“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你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两道题都是旨在让学生体会小说三要素。学生以此为抓手,学习后一篇文章《穷人》时,就能自主阅读,借助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等,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一步一步猜测后面发生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醒学生猜测需要注意的点,不能随意猜测,要有依据。到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学生就可以通过前一课学到的预测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由扶到放,学生自主阅读,猜测故事的发生,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了方法。

通过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进行解析与探索,明确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关注文本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法,掌握写法。因此,學习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我们要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杨丽莉.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小说教学课例研究[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20.

钟婕.统编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特色及教学建议—以五年级上册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9):89-91.

刘春光.例谈第二学段复述支架的搭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1(01):48-49.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