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三个理解”,实现“三会”目标

2021-01-20 07:14何胜鑫
教育界·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何胜鑫

【摘要】章建跃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关注“三个理解”,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旨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在“三个理解”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执教者追溯知识源头,重塑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文明的探索历程,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教师要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从而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关键词】三个理解;初中数学教学;现实世界

“三个理解”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落实“三个理解”,要清楚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数学教学是还原和重现数学知识的产生的过程,一切课堂教学行为都是为了知识的生长。史宁中教授说过:“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的眼光就是抽象,数学的思维就是推理,数学的语言就是建模。”教师只有落实“三个理解”,才能实现“三会”目标。落实“三个理解”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创设体现数学知识产生发展需要、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情境,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必然性;设计学生活动开展研究环节,可以采取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索活动,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在实处。要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可适时进行预设性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教师相机诱导,通过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追问方式,进行点拨指引,让学生“开其意”“达其辞”,从而推动学生理解数学。笔者有幸观摩了周海东老师执教的《5.2 图形的运动》一课,周老师教学设计的每一环节都很精致、精准、精深,真正落实了“三个理解”。下面笔者结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教学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自古以来,人们对运动充满了好奇,并不断探索,诗人用语言和韵律来赞美运动,写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感受到了运动没有?画家用色彩和形态来描绘运动,你看到了什么?

生:奔腾的骏马。

师: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这些建筑可以看成几何体,那么图形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研究图形的运动。

师:刚才看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基本元素?

生:有点,有线,有面。

师:我们想研究图形的运动,肯定要研究这些图形上最基本的元素的运动。

师: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请用最简单的数学语言把你看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生:点动成线。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生举例:汽车运动等)

师:(课件动态呈现雨刮器在汽车玻璃上运动的画面)你能描述自己看到的吗?

生:线动成面。

师: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生举例:打开扇子,拉动窗帘等)

师:将三角形绕一条边旋转一周,能形成什么呢?(操作演示:教师将三角形插在电钻上,启动电钻,使得三角形快速旋转)

师:那将长方形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呢?(继续用电钻操作演示)

师:这个现象归结为什么?

生:面动成体。(软件演示:教师用GGB软件演示三角形平移、旋转,让学生感受面动成体的过程)

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换句话来说,所有的几何体都可以看成由谁运动形成的?(软件演示: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学生再次直观感知)

生:点。(课件展示:几何体都是可以看成由点运动而形成的)

思考: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体现抽象的过程,是自外而内的,基于学生生活经验,通过体现现实生活场景,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通过操作、观察,切身感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运动过程。教学背景、素材、工具等都取自现实生活,知识生成的过程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图形的旋转、平移、翻折等变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借助GGB、几何画板软件将具体实例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运动过程抽象成数学概念,展示给学生看,层层递进,最后学生能感悟到图形运动的本质是点的运动。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学手段,推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的效果。教师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诠释了“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体会是深刻的,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

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教学环节(二)操作與感知:

师: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你能拼成不同的图形吗?小组合作,把拼成的图形画在任务单上。

师:图形有几种?

生1:4种。

生2:6种。

师:老师告诉你们肯定有6种,谁能解释一下?

生:只有两条边完全相同才能拼在一起。

师:拼的时候不再是无序地拼,怎么拼?(教师操作演示一条边的两种情况,其他两条边的情况,学生展示拼的方法,其他学生完善自己的图形)

师:黑板上拼成的图形能不能分分类呢?

生:用斜边拼的一类,用较长的直角边拼的一类,用较短的直角边拼的一类。

师:这样我们不拼也能知道是6种,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

师:从运动的角度思考,这6种图形怎么产生?(学生根据6种图形对应回答出翻折还是旋转等)

师:(课件展示)复杂图形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

思考: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体现推理的过程,即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在此环节,教师给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板拼在一起。显然,学生的思维一开始是无序的,大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拼图的过程中都是杂乱无章的。在学生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两个图形拼在一起。学生发现相等的边可以拼在一起,教师再乘机追问相等的边拼在一起可以有几种情况,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这两种拼图的过程,然后再追问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另外两条边呢?在追问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变得有序了,经过思考想象、动手操作后,能够将6种图形拼出,并且内心形成了分类标准,教师也能向学生教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师追问学生:“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思考,这6种图形怎么产生?”看似平常的追问,却是点睛之笔,对学生思维而言是一种拓展,学生在用平移、旋转、翻折这三种变换阐述图形的产生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进一步理解复杂图形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同时也了解了运动的数学思想。教师采用追问的手段,推动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不断尝试、思考、操作、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断得到提升,逐步学会用數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教学环节(三)实践与应用:

实践1:图2可以看成是图1经过怎样的变化产生的?

师:哪位同学说说看,你是怎么画,怎么想的?

生:要平移这个图形,就要平移组成图形的线段,再想平移线段就是平移点,所以只要将几个相应的点,向右平移四个位置,就可以画出来了。

师:嗯,通过平移,我们发现产生了另一个图形。

实践3:图1可以看成是哪个基本图形经过怎样的运动产生的?

生:图2也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成。

师:换句话说,复杂图形也可以看成由简单图形运动而成。

实践4:用运动的方式研究图形,在点划线一旁空白的方格中画图,使点划线两旁的图形完全相同。谁来分享一下?

生:只要找到对应的点,第一幅图找到1个点,第二幅图找2个点,第三幅图找3个点。只要找出几个对应的点就可以画出了。

师:用运动的观点看这三幅图,这三幅图可以看成是怎样产生的?

生:平移、翻折、旋转都可以产生新的图形。

思考:实践与应用环节的设计有层次,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感知图形的三种运动(旋转、翻折、平移),都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会影响它们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图形翻折(对称)、图形平移、图形旋转的思想。在实践4中,学生能够想到通过找对应点的方法来画出图形,是前面知识内化的体现。通过剪拼(动态)、割补(静态)等方法,学生对复杂图形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来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回顾:

1.欣赏一组动态图片。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产生的?

生:第一幅图是由三角形经过运动产生的,第二幅图的勾股树是由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组合产生的,第三幅图是由若干个圆组成的。

2.借助网格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手机投屏展示学生的作品)

3.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一个由三角形经过翻折、平移、旋转后得到的新的图形,展示改变三角形的元素,图形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等。下图是教师作图的几个瞬间。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图形运动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图形世界,图形运动是学习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思考:第四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体现建模的过程,是自内而外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学生欣赏设计的过程,就是思考内化、拓展、升华的过程。最后教师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将一个三角形经过翻折、平移、旋转后得到许多美丽的图形,再改变三角形的元素,图形也随之改变。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声,进一步感知图形运动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运动是学习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笔者有个粗浅的想法:是否可以增加第四个层次,将演示出来的图形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技发展,比如建筑学的应用、航空航天材料技术等方面,是不是能够带给学生更多心灵的震撼,让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呢?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用来解决问题。

四、结语

感谢周海东老师精彩的课堂呈现,真正将“三个理解”的思想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为笔者主持的苏州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三个理解”的初中数学教学建构研究》的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启示。“三个理解”的思想可以落实到数学教学情境设计中,情境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贴近教学的内容。情境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可以采用现实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等,情境的使用最终还是为了服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整节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注重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让数学不再神秘,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必要性。同时注重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作用,感悟学习数学是为了让教学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拥有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学科育人的体现。“三个理解”指导的数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是学生理性思维得到良好发展的表现。只有做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和理解教学,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基于“三个理解”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教学的理想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使得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章建跃. 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0 (4): 2-6.

史宁中.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评价与教学实施[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05):4-9.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组教学方式的探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