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流感和新冠是今冬传染病防控两大挑战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研究员

2021-01-23 06:53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张浩臣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6期
关键词: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流感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锋 记者 张浩臣

高福院士做学术报告

由中国卒中学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峰会 (CNS)”,11 月7 日—8 日在北京举行,本届CNS 以“医聚巅峰,神入人心”为主题,与会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分享了学科前沿动态,传递了最新科研进展,通过CNS 这一高质量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临床神经医学同质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研究员应邀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抗击新冠流感流行”的主题报告,高福院士介绍了流感病毒的演变流行规律、通用流感疫苗的研发,以及新冠病毒的发现、中国的应对策略等。高福院士指出,在过去的岁月里流感大流行在全球造成了重大人员和社会经济的损失,多年来科学界在应对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传染病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年冬季人类要面对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同时流行的局面,抗击流感和新冠将是今冬传染病防控面临的两个重大挑战。

病毒存在很大变异性

高福院士首先介绍说,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横扫世界,造成了4000 万~5000 万人的死亡,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中止,西班牙流感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瘟疫。在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竖立着一个流感病毒的雕像,目的是让人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回顾过去的100 多年曾发生过几次主要的流感大流行,第一次是1918年的H1N1 流感大流行,第二次是1957—1958 年H2N2 流感大流行,第三次是1968—1969 年H3N2流感大流行,第四次是2009 年暴发的流感大流行,此外还有一次1977 年的H1N1 流感流行,流感大流行给全球带来了重大的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损失;另外过去近百年还发生过多次动物源性流感流行,包括1995—1997 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 禽流感,2013 年的人感染H7N9 禽流感等。流感病毒变异性较大,从1918 年到2014 年所有人感染动物流感病毒株和亚型包括H1N1、H2N2、H3N2、H7N7、H1N2、H5N1、H9N2、H7N2、H7N3、H10N7、H7N9、H6N1、H10N8、H5N6等,这些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株都给人群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018 年又出现了新的可感染人的H7N4 亚型禽流感病毒。同流感病毒一样,冠状病毒也存在很大的变异性。

高福院士介绍说,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 病毒,可以跨种属传播,研究发现自然界中感染病毒的鸟类飞禽可形成流行传播链,从水禽传播到家禽,再传染给猪,最后传播到人类。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鸟飞禽跨洲际多条线路传播,按照候鸟的迁徙路线从南半球传到北半球,从西半球传到东半球,造成候鸟携带的流感病毒在全球迁徙。目前尚无法预测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对于新冠病毒仍还有许多未知和有待研究的新的科学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全球合作,提高对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认知。

高福院士说,100 年后为了回顾那场影响深远的浩劫,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发生的下一次大流感,2018 年11 月1 日中国学者倡议设立了第一个“世界流感日”,主题是“纪念流感大流行100 年:防患于未然”。设立“世界流感日”的目的一是为了纪念1918 年大流感一百年;二是希望能够加速科研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对流感的研究,通过创新性研究不断研制出新药和新疫苗;三是希望提高公众对流感的认识和重视;四是希望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一起承诺共同关注流感;五是加强全球流感防控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提升全球流感防控和应对流感大流行的水平。2019 年、2020 年我国又连续举办了第二、第三个世界流感日活动,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多国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议科学防控流感之道,防患未然,共谋促进全球公共卫生工作发展之策。“世界流感日”活动根据人群特点,以认识疾病危险因素、减少危险行为、免疫接种为宣传重点,提高了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

高福院士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但受到免费政策、医保报销政策等的影响,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只覆盖了1%~3%的人群,与发达国家60%~70%的接种率相比流感接种率是非常低的,也显著低于部分亚洲、南美洲国家。《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建议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群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高福院士强调,流感疫苗接种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已有的大量研究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包括流感在内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要通过广泛的人群动员提高流感疫苗接种率,尤其要加强对一线医务人员的流感疫苗接种,同时进一步出台相应的鼓励惠民政策,促进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通过互利的筹资机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流感接种或实施全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种。

高福院士介绍,为更好地应对季节性流感和指导新冠疫情下我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国疾控中心密切关注全球和我国流感疫情态势,及时开展监测、疫情分析研判与风险评估,每周编发《流感周报》,组织有关专家及时编制和印发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科学指导流感疫苗接种。

就如何接种流感疫苗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公众应注意以下事项:流感疫苗在整个流感流行季都可以接种,最好在10 月底前完成接种;根据我国2015 版和最新2020 版《药典》的规定,对“鸡蛋过敏”不再是流感疫苗的接种禁忌,但对疫苗中所含成分(如辅料、甲醛、裂解剂等)过敏者不能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前出现发、咳嗽等轻中度症状、待病情痊愈后再接种;接种前告知医生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疫苗、药物;遵守接种流程,留观30 分钟;疫苗接种后个别接种者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轻微不良反应,通常都是自限性的,不用过于担心。

高福院士说,目前流感研究与防控的关键问题和全球热点是通用流感疫苗研发,除了疫苗接种外综合干预与防控措施也十分重要,如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抵抗流感最强有力的武器;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要做到勤洗手,最好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不要触摸眼睛、鼻或口,学校、家、办公场所勤开窗通风,合理饮食和作息规律。此外,儿童、老人和患有慢性基础病的居民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出现呼吸道等流感样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就诊全程戴口罩。

探索新冠病毒发病机制

高福院士说,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很早就提出,人类最安全的生存条件是战胜病毒,比尔盖茨先生也提出未来几十年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生化武器,不是战争,而是病毒,《细胞》 杂志2016 年发表文章提出人类正面临着流感、冠状病毒两大病原体带来的挑战,回顾历史包括2003 年的SARS 在内,新冠病毒已经不止一次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健康危害,2019 年底开始暴发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再次刷新了人类抗击传染病的历史。

高福院士介绍说,2019 年全球大流行应对监测委员会(GPMB) 古特兰教授等撰写的一份年度报告称:“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既来自于流感大流行,也来自于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目前对于两个病毒同时大流行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2019 年10 月18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了一次关于今后全球疾病流行的桌面推演(ENEVT201),推演的目标是SARS 类的冠状病毒以及新的病原体所带来的全球大流行。推演假设一种比SARS 致命的名为CAPS的冠状病毒,CAPS 类似流感病毒极易传播,迅速传播导致全球大流行,没有可用的疫苗。推演组织者和参加推演的专家都建议,应对传染病大流行首先是加强政府和国际组织合作。

高福院士强调,“传染病无国界”“病毒不申请签证”,经济的加速发展,便捷的交通工具、频繁的人员流动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商贸往来,使我们距离任何新发、突发传染病只有“一架飞机的距离”。目前新冠病毒的起源尚不清楚,因此更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必须加强全球的监测,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都应该加强监测。

高福院士介绍,中国在2019年12 月31 日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组织攻关团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和鉴定工作,发现并鉴定到新型冠状病毒并成功分离出病毒。我国科学家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与世界卫生组织分享,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详细论文。2020 年1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王辰院士和高福院士进行合作,与英国、美国的专家一起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全球暴发和应关注健康方面的论述,提醒各国应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所带来的非常严峻挑战,中国疾控中心2 月17 日再次发表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研究。

高福院士介绍,到目前为止,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超兰团队等开展的协同研究发现,早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存在显著免疫抑制,首次提出COVID-19 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相关研究成果以“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为题,于11 月17 日线上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COVID-19 病例表现出一种情形,即原本预期患者症状会有所改善但突然恶化,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突然的变化意味着疾病进展的“两阶段”模式,但潜在的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质谱、数据独立获取(DIA-PASEF)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来自COVID-19 感染病例、健康志愿者者和非COVID-19 肺炎病例的尿液样本。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和非COVID-19 肺炎病例相比,COVID-19 病例体内共有1986 个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下调蛋白比上调蛋白的总数多出十倍,大量参与免疫应答和紧密连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现下调状态。

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进展机制,研究团队将COVID-19患者划分为轻中症组和重症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应答在疾病进展早期呈现抑制状态,在疾病进展晚期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该研究促进了人们对COVID-19 感染临床特征的理解并为未来的新冠病毒感染发病机制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有效应对新冠疫情

高福院士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及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公共卫生努力,如通过封城围堵病毒和传染源,目标是阻断传播,在较短的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蔓延。通过地毯式排查、严防输入、群防群治等不同策略,压低了疾病流行强度,成功阻击了疫情蔓延。其中快速的实验室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应对新冠大流行的有力武器。到目前为止中国经历了七波新冠疫情的流行波,武汉是最大的一次流行,此后在北京新发地、新疆喀什、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病例,这些病例多是前期的一些输入病例,有的是本土病例和输入病例同时。因此,要做到有效防控新冠流行首先必须找到指示病例,指示病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要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排查。目前欧洲和美洲出现疫情反弹,如果不能将指示病例很好地管控隔离起来,病毒的传播就可能会像海啸一样造成更大人群的感染。

高福院士介绍,现在新冠疫苗研究共有7 条技术路线,全球正开展202 个新冠疫苗研究,155 个研究处于临床前阶段,47 个研究进入临床,10 个研究进入临床三期,尚无大规模应用。10 月21 日科技部介绍,本着安全、有效的要求,我国科学有序地推动疫苗的研发,目前中国有五类13 个新冠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是全球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其中4 个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整体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中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原并向世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为各国开展新冠病毒研究、诊断试剂研发、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条件。病毒序列发布之后14 天之内,完成了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应用,快速实现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并持续提升核酸检测产品的性能。

高福院士说,近年来我国针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资太少,人才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县、区、省市、国家四级机构系统建设的非常好,很少出大问题,这也造成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容易被忽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说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一方面是基层医院或疾控部门发现疾病后要及时上报中国疾控中心,要有安全意识,警钟常鸣;另外最重要是要给公共卫生领域和疾控管理部门话语权,在紧急情况下如果通过行政决策有可能被层层“消音”,导致专家的建议不能被及时地及时倾听和采纳。高福院士认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回归公益,二是回归专业。一个公益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机构首先需要国家经费做保障,其次需要引进人才,三要加强前瞻性研究。

“不管是单一病毒流行还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同时流行,我们都要做好既应对新冠病毒又应对流感流行的双重准备。”高福院士最后说。

猜你喜欢
流感疫苗流感病毒流感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流感疫苗“创可贴”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效果观察
冬春流感高发 加强防治最重要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秋季谨防牛流感
基于HRP直接标记的流感病毒H1N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高剂量型流感疫苗IIV3-HD对老年人防护作用优于标准剂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