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2021-01-25 16:07霍达张传凤赵见伟闫博
大学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作室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霍达 张传凤 赵见伟 闫博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VR、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迅速在各领域中展开应用实践,这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现状,通过对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分析,燕京理工学院建筑学院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构建基于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专业融合从“产、学、研、创”四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一核二融三点四视角的模式,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1—0141—04

21世纪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1.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在《第二次机器革命》这本书中,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和安德鲁·麦卡菲向我们阐述了数字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但也给各种职业带来了永久性、颠覆性的改变。在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统计报告中,2015年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比2014年至少增长了15%。据估计,新的机器人算法交易平台将在10年内取代30%—50%的金融工作岗位。新华社已经使用AI来进行快讯的生成。

面对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挑战,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要进行辩证的思考,注重对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与对传统、基础人才的冲击两方面的考虑。

2.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到来,全球范围的学业竞争与全球流动的工作岗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转变成以想象力和创造性为核心的高层次认知能力培养(见表1)。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了进一步变革(见表2)。

(二)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随着VR、物联网、5G等新技术迅速在各领域中展开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城市的建设,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使得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还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能寻找市场需求,开拓创业空间的素质与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则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的方向。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析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的群体,是推动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创新创业是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应有之责。

高校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具有知识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把课程与实践高度融合,实现差异化培养,这对未来整个创新创业行业的价值重构具有深远影响。

燕京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我校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河北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高校,注重加强产学研相结合,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我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示范单位,学校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京津人才优势,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我校现有创新创业孵化园、创客小镇等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立了300多家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和工作机会。

(一)构建基于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要求,应用型高校纷纷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各部门与学校的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显著,但也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模式单一、缺乏标准化的指导、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影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要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与创新创业更好地融合,除了通过模拟、实践等方式外,还应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美国教育家约翰·D·布兰斯福特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的教学方法能够作为参考。他认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对知识的细节更具有敏感性,能主动联系自己的知识结构,然后用来组织新学习的知识。通过对课程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反馈式的情景迁移模式,不断提醒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将他的理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结合,具体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如图1所示。1.学习技术。为学生提供搭建创业的脚手架。2.发现问题。通过培养,运用技能式、技术增强式、探究式、个人与小组四种教学目标及形式(见图2),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思考,在實践中发现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找准创业方向。3.应用技术。让学生运用所学技术来解决问题。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学生、企业协作参与活动,这样才能够培养创业精神。4.实践论证。进行初步实践论证,验证创业可行性,增加创业成功率,锻炼创业意识与精神。5.形成成果进行创业。这正是专业创业所必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进行教学,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基于专业教育下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实践

1.专业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建筑学院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在创新创业课程以外,顺应时代发展,结合行业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培养方案与教学改革的更新。

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培养方案中。通过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创业实践体系,双管齐下,实行差异化教学,从两个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培养模式与课程共同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培养,不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思想与团队协作能力,也立足于现实,从专业角度上根据新科技、新技能,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能够真正进行创新创业。例如,在课程分配上:加强实践应用,实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达到了4:6,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模块设置上:在通识教育里加入了创新创业模块,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意识。在个性化培养平台里加入了通用模块,主要有科技活动、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等选修部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创业的竞争力。

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中。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并结合专业的发展潮流,更改授课内容。比如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增加了BIM建模与绿色建筑等相关内容,以加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通过课程改革的方式,以课组模块、案例探究模块与课外实践模块等方式,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好基础。在实践课程上,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并结合学科竞赛夯实学生的专业能力。部分课程运用互联网手段,布置实践课后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2.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

由于专业教学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建筑学院组建了“筑园创新创业工作室群”,教师根据各自的研究与应用方向,担任不同组的指导教师,丰富了创新创业的培养形式。同时,教师利用学院优势,结合各项资源,整合出一套平台进行实践,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给成员提供学习和团队配合的机会,以团队型的学习方式提高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筑园创新创业工作室群”现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建筑景观工作室:锻炼学生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能力进行创业,学生可以承接建筑、景观等项目设计。(2)专业竞赛工作室:加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行业最新软件,比如BIM、斯维尔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等,让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设计比赛,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3)创新创业工作室:专门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建筑学院整合学校专业资源,搭建平台,通过与会计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的部分专业结合,组成由建筑学、风景园林、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构成的专业融合团队,以此进行创新创业的培养与实践。

(三)创新创业工作室教育实践

以工作室为核心,将建筑学、风景园林、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贸易5个专业融合,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以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为出发点,从“产、学、研、创”四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创业培养。

结合教师教育部产业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的资源支持,学校提供相应的资源,配备场地与设施,并且与企业合作育人。企业提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支持,结合企业需求导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为解决社会和行业内实际问题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讨论、调研与总结,确定创业方向与内容,并且由企业指导学生自学来攻克技术壁垒,最终形成创业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创新创业工作室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研发出两款产品:1.“享学”APP,一款基于大学学习、生活共享的学习APP;2.“V视界”设计与造价数据动态传输系统。在此系统研发的过程中,基于建筑学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建筑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首先进行研究得出初步解决方法,并通过会计、国际贸易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入,结合经济与营销方面的思想打造了此系统的雏形。在此想法下,寻找合作企业,通过他们提供的基礎平台,由物流管理学生在企业的指导下,自学编程,进行二次开发。结合VR技术,形成“V视界”设计与造价数据动态传输系统最终版,旨在解决建筑与造价行业的壁垒问题(见图3)。

我校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第八届中国(河北)青年创业创新大赛暨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通过比赛检验创新创业成果的优势与不足,真枪实弹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

三、结束语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更多的创新创业的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时代与行业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培养,立足于现实,从专业角度根据新科技、新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他们切实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业能力。

以“工作室”为核心,构建基于专业教育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通过专业融合,从“产、学、研、创”四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具体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等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摆在首要位置,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工作室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