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综述

2021-01-27 15:05马光威龙思韵
社会科学动态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产率学者文献

马光威 龙思韵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其成功与否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与国内学术界相比,国外学术界对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成果较少,但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核心关注点聚焦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因、影响及制约等方面,虽然对改革动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是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依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文章对该领域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动因、制约及路径的递进分析框架,对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国外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在既有的文献之中,刘瑞明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的争论进行了详细的回顾与分析,认为国有企业的TFP 和其他所有制结构的企业存在明显的差距①;平新乔则从梳理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博弈分析文献进行评述②。但是此类文献综述要么着重于效率(或某一方面)的研究,要么局限于相关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其他文献综述不同的是,本文主要基于动因、制约与路径的递进分析框架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结论则落脚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制约性与渐进性。囿于语言限制,本文没有对俄罗斯等非英语国家的相关文献进行专门梳理。

本文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分析;第二部分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制约因素的研究文献的回顾与分析;第三部分对改革绩效与路径演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着重考察了博弈分析方法;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一、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

从现有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驱动力主要有:国有企业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利影响和对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存在负向拖累等三个方面;而对相关文献解读归纳的深层次原因则可归纳为预算软约束、公司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成本等。具体回顾与评析如下:

(一) 对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的研究分歧

大量研究文献显示,国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动因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国有企业效率,相关研究结论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分歧。

第一,关于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的争论。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聚焦于不同所有制下企业绩效的差异,一部分学者认为国有属性对企业效率不存在影响,Vickers 指出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完美,如果民营企业存在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效率可能更低③。显然,所有制属性不同并不是效率损失的原因。Ehrlich 认为企业效率高低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稳定、政府对企业是否实行硬约束等条件,与企业所有制结构及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无关④。

与以上观点不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Boardman 指出现有经验证据对公共企业不如私营企业的效率高、盈利多这一观点的支撑不够,认为在控制一系列影响因素后,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如私营企业有效率⑤。该观点与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的一些研究结论一致⑥。同时,Dewenter 等通过对多国别、多年度、跨行业大样本数据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盈利性低于民营企业⑦。Hovey 等对1997—2001 年3835个观测值进行混合回归,认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绩效存在负向相关关系⑧,Toninelli、Megginson、Djankov、Wei 等学者也得出类似的结论⑨。

简言之,国外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的探讨存在很多争论,至今未有较统一的意见,这与学者所处的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以及国有企业经营情况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国家近年来总体经济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不论何种所有制的企业经营状况总体不佳。有的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各种类型的企业经营状况与管理层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关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争论。在对国有企业效率进行探讨的同时,大量国外学者也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直观地呈现了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但围绕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的学术争论一样激烈。Woo 等对1984—1988 年300 家大中型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国有企业在该时段的TFP 增长率最多为零⑩。Brandt 等利用1978—2004 年的数据对中国国有部门的TFP 进行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TFP 在不断的提升,但仍低于私营部门,到2004年,私营非农部门的TFP 比国有部门高出80%⑪。Jefferson 等的研究也支持了以上观点⑫。Hsieh 等对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认为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如果将资源配置给生产效率高的私营部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⑬。以上观点从不同的侧面对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TFP增长率相对较高,Chen 等利用中国1953—1985 年的发展数据,分别用生产函数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结果发现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TFP 每年增长1.9%—2.8%;在1957—1978年,TFP 增长率为0.4%—1.4%,而在1978—1985年增长率达到4.8%—5.9%⑭。Jefferson 等对1984 和1987 年293 个企业样本的横截面数据进行研究,认为国有企业TFP 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1988 年这一时期年均增长率大约为2.4%,增长显著⑮。Groves 等对国有企业的激励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80—1989 年食品生产行业TFP 年均增长2.3%,电子行业TFP 年均增长7.9%⑯。Jefferson 等发现1980—1992 年中国国有企业的TFP 年均增长率为2.5%⑰。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有下降趋势。大琢启二郎等认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有限,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1978—1995 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5%,呈现下降趋势⑱。Jefferson 等对1998 年和2005 年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指出国有企业的TFP 年增长率是各种所有制里面最快的,达到了15.63%⑲。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同时测度的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学者受制于经验分析方法的局限,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低的研究很难取得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

第三,关于国有企业生产率的研究。Lo 运用1980—1995 年的数据对C—D 生产函数进行估算,对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的生产率进行比较,认为乡镇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快于国有企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但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比国有企业(总体意义上) 快⑳。

从以上国外研究文献来看,国外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一些条件得到改善后,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这一观点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其他动力因素

一些学者从国有企业改革对财政收入或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对国有企业改革动因进行研究。2000 年,Megginson 等同时考察了经济转型国家和非经济转型国家,提出私有化带来的财政收入占GDP 的1.75%。Phillips 等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规模和省级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国有工业企业产出比重每下降10%可使下一年度的GDP 增长0.7%—1.2%,国有企业就业比重每下降10%可使经济增长率平均上升1.6%—1.2%㉑。而Wang 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力为国家的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当太多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影响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时,就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㉒。

因此,从国外现有文献分析来看,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构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三) 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原因分析

在导致国有企业效率损失的原因探索方面,许多国外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学范畴内进行了研究,亚诺什·科尔内认为政府救助亏损的国有企业,导致存在预算软约束问题,降低了经理层提高企业效率的积极性㉓。Shleifer 等认为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是一只“攫取之手”,导致国有企业的运作偏离效率目标,而追求非盈利性的政治目标,歪曲资源的最优配置,降低企业效率㉔。Krueger 指出国有企业通常更倾向于雇佣拥有政府背景的人,而不是工作最称职的人,换言之,在政府的干预下,国有企业通常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转而追求诸如充分就业、收入再分配及政治稳定等社会和政治目标㉕。Frydman、 Roland 等认为国有企业缺乏效率主要归因于允许低效益的企业依赖政府资助,导致预算软约束㉖。以上观点都是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以政府的多维政策目标为基础,分析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以新古典经济学为起点,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在制度经济学中引入了交易成本,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且已广泛应用于国有企业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许多制度经济学家从委托代理和产权角度对国有企业效率进行研究,Alchian 从产权角度对国有企业效率问题进行理论解释,认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为全体公民,产权分散,其结果是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国有股份不能自由转让和出售,股东从公司业绩中所获收益或承担成本比私有制企业小,导致国有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激励不足,效率较低㉗。Sappington 等指出产权结构增加了政府干预企业的难度,相对而言,政府干预私有企业的成本要大很多,而政府不干预的承诺对私人生产更为可信,激励效果更好,因此,私有产权的效率更高㉘。Shaprio 等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国有产权导致组织监督的有效性降低㉙。还有学者认为在转轨经济体中,因为配套制度尚不完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违约行为的频繁发生,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㉚。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可知在预算软约束、稳定约束和产权代理及管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存在效率损失,但是针对这种效率损失及其呈现形式,国外理论界依旧存在持续的争议,这充分体现了关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的难度。

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其实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探索,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甚至可以说是很失败。甚至在一个国家很成功的国企改革的经验,在另一个国家的实施效果却大相径庭。通过对国外研究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多重目标是大部分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佳的原因。这一研究成果也解释了为何通常认为最优的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往往得不到采纳或实施。

早在20 世纪,Davies 认为国有企业的保留与否要考虑政治与非经济因素,而恰恰是这些因素对国有企业的存续产生主要的影响㉛。Krueger 指出国有企业通常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转而追求诸如充分就业、收入再分配及政治稳定等社会和政治目标㉜。Shleifer 等指出政府干预导致国有企业的运作偏离效率目标,而追求非盈利性的政治目标㉝。以上学者对国有企业的多维目标函数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进入21 世纪以后,Acemoglu 等认为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私营部门快速发展,雇佣劳动人数不断增长,在私有经济影响到社会稳定时,政府会对国有部门进行过度投资来雇佣足够多的支持者,以维护政权稳定㉞。Wang 认为不发达国家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企业,且为国有部门的劳动者提供高于一般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劳动者收入的收入,来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㉟。

上述研究成果很好的回答了,为什么各国会保留一定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全部进行改革?但是针对改革制约的相关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为缺憾的是现有研究普遍缺少基于经济现实的实证分析。

三、关于国有产权改革效果的研究

一些国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效果进行了探索。Dyck 认为国有企业私有化之后,引入外部经理人的企业比留用原经理的企业有更高的业绩㊱。Tornell 认为必须建立市场运行的支持性体系,使改革能够进行自我维护,仅仅简单地转变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并不能自动实现其效率提升㊲。一些文献从经验分析角度验证了私有化效果,Megginson 等分别运用来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据,考察了企业私有化前后的绩效表现,认为私有产权在两种发展阶段的国家均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且在竞争市场上这种效率提升更加显著㊳。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产权明晰的公司化改革也可以改善企业绩效,相对于产权私有化改革来讲是一种次优改革方案㊴;也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私有化公司的绩效变化没有显著改善㊵。那么,既然国有产权改革可以提升企业绩效,改革该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呢?

国外学术界对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研究起步较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前苏联。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提出所谓的“休克疗法”,他于1985 年担任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的经济顾问时,针对当时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措施,其中就包含国有部门或企业如何推行私营化的内容㊶。然而后来实施“休克疗法”的俄罗斯等国家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好转,这一改革路径因而不论在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都有很多的质疑。另外一些学者从经济博弈的理论视角对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如平新乔㊷关于改革博弈分析的评述;P.Beato、A.Mas-colell通过建立一个特殊的古诺双寡头竞争模型,假定模型边际成本MC 为正,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p=abx,p 为价格,x 为产量,a>0,b>0),把国有企业视为一个斯塔克伯格 (Stackelberg) 领导者,认为国有企业背离纳什均衡点吸引非国有企业进入可以增进社 会 整体 福利㊸; G.De fraja、F.Delbona 在Beato-Mas-Collell 的环境里引入二次成本函数,并分析国有企业继续国有或者私有的不同方案对于市场结构均衡结果的影响,实质上给出了一个关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双头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㊹;C.Fershtman 构建了一个“合营”企业或部分国有化企业与另一个私人企业双头博弈的模型,讨论了国有股权作为一个控制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以上文献从一个侧面对改革的渐进性进行了支撑,既然存在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国有企业改革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活动,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㊺。Wang 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将沿着国家整体的收益曲线向前推进,在成本与收益相等时,国有企业所有者存在放弃国有企业部分股权的动力,可能会选择放弃控股权㊻。

以现有文献来看,国外文献对国有产权改革可以改善企业绩效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关于改革路径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讨阶段,关于改革方式以及改革路径的研究成果缺少实证检验支撑。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可以发现国外学术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的重点在于各种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疏于对改革理论体系的建构。现有研究聚焦于国有企业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与生产率,对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较充分探讨,并就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制约因素、改革过程的利益博弈以及改革对社会绩效的改善进行了研究。当然,国外学者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局限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动因研究方面,对于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局限于研究者各自国家的经验分析,缺乏更广泛范围的比较研究,这就导致关于改革的动因分析均较为片面,存在较大的分歧;第二,改革制约研究方面,让人欣喜的是在新制度经济学范畴内更多的国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比例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对于制约的研究内容则更多的存在于理论分析层面,缺少实证检验支撑;第三,改革路径研究方面,部分学者对改革绩效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但关于改革路径演化尚处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层面,对于改革的推进缺少基于理论方法与现实实践的系统分析。

因此,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指导意义非常重要:第一,构建较为全面的国有企业效率分析体系,针对影响效率的原因进行剖析,论证这些问题是否不可解决;第二,构建改革制约的理论分析模型,采用前沿模型工具针对改革制约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针对改革带来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改革路径进行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

注释:

① 刘瑞明: 《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一个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13 年第11 期。

②㊷ 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 年第7 期。

③John Vickers, George Yarrow, 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1, 5(2), pp.111-132.

④Isaac Ehrlich, Georges Gallais-Hamonno, Liu Zhiqiang, and Randall Lutte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Firm Ownership: An Analytical &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4, 102(5), pp.1006-1038.

⑤ Anthony E.Boardman, Aidan R.Vining, Ownership and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Mixed,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9,32(1), pp.1-33.

⑥Ron Duncan, Gary H.Jefferson, Inderjit Singh,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Ownership, Transi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hina Journal, 2002, 47 (2), p.153;OECD,China in the Global Economy: Reforming China’s Enterprise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0, pp.1-129.

⑦ Kathryn L.Dewenter, Paul H.Malatesta, State-Owned and Privately-Owned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ofitability, Leverage, and Labor Intens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1), pp.320-334.

⑧ Martin Hovey, Tony Naughton, A Survey of Enterprise Reforms in China: The Way Forward, Economic Systems, 2007, 31(2), pp.138-156.

⑨Pier Angelo Toninelli, The Rise and Fal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West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 pp.1-336;William L.Megginson,Jeffry M.Netter, From State to Market: A Survey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1, 39 (2), pp.321-389;Simeon Djankov, Peter Murrell, 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A Quanti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 40(3),pp.739-792;Wei Zuobao, Oscar Varela, State Equity Ownership and Firm Market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s Newly Privatized Firms,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3,14(1), pp.65-82.

⑩ Wing Thye Woo, Hai Wen, Jin Yibiao, and Fan Gang, How Successful Has Chinese Enterprise Reform Been?Pitfalls in Opposite Biases and Focu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4, 18(3), pp.410-437.

⑪Loren Brandt, Changtai Hsieh, and Zhu Xiaodong,Growth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In Loren Brandt, and Thomas Rawski eds,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683-728.

⑫⑲ Gary H.Jefferson、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 (季刊) 2008 年第7 期。

⑬Changtai Hsieh, and Peter J.Klenow,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4(11), pp.1403-1448.

⑭Chen Kuan, Wang Hongchang, Zheng Yuxin, Gary H.Jefferson, Thomas G.Rawski, 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Industry: 1953-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88, 12(4), pp.570-591.

⑮Gary H.Jefferson, Thomas G.Rawski, and Zheng Yuxin,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al Change,1992, 40(2), pp.239-266.

⑯Theodore Groves, Hong Yongmiao, John McMillan,and Barry Naughton, Autonomy and Incentives in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1), pp.183-209.

⑰Gary H.Jefferson, Thomas G.Rawski, and Zheng Yuxin, Chines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Trends, Measurement Issu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996, 23(2), pp.146-180.

⑱ [日]大琢启二郎、刘德强、村上直树:《中国的工业改革:过去的成绩和未来的前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版,第5—21 页。

⑳Dic Lo, Re-apprais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1980-1996,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9, 23(6), pp.693-718.

㉑Kerk L.Phillips, Shen Kunrong, What Effect Does the Size of the State-Owned Sector Have on Regional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5, 15(6), pp.1079-1102.

㉒㉟㊻Wang Yikai, Will China Escape the Middleincome Trap? A Politico-Economic Theory of Growth and State Capitalism, University of Oslo Working Paper, 2014.

㉓[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54—201 页。

㉔㉝ Andrei Shleifer, Robert W.Vishny, Politicians and Firm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pp.995-1025.

㉕ ㉜ Anne O.Krueger, Government Failures 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0, 4(3),pp.9-23.

㉖Roman Frydman, Katharina Pistor, Andrzej Rapaczynski, Exit and Voice after Mass Privatization: The Case of Russia,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6, 40 (3), pp.581-588; Gérard Roland, Khalid Sekkat, Managerial Career Concerns, Privat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 44(10), pp.1857-1872.

㉗A.A.Alchian,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IL Politico, 1965, 30(4), pp.816-829.

㉘David E.M.Sappington, Joseph E.Stiglitz, Privatization, 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1987, 6(4), pp.567-585.

㉙ Carl Shapiro, Robert D.Willig, Economic Rationales for the Scope of Privatization, in E.N.Suleiman, J.Waterbury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and Privatization, London: Westview Press, 1990,pp.55-87.

㉚Olivier Blanchard, Michael Kremer, Disorganiza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 (4), pp.1091-1126.

㉛David G.Davies,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Versus Private Firms, The Case of Australia’s Two Airlines,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1971, 14(1), pp.149-165.

㉞Daron Acemoglu, James A.Robinson,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overty and Prosperity, Profile Books, 2012(3), pp.75-450.

㊱I.J.Alexander Dyck, Privatization in Eastern Germany: Management Selec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4), pp.565-597.

㊲ Aaron Tornell, Privatizing the Privatized, NBER Working Paper 7206, 1999.

㊳ Willian L.Megginson, Robert C.Nash, Matthias Van Randenborgh, 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Newly Privatized Firms: An International Empirical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2), pp.403-452.

㊴Varouj A.Aivazian, Ge Ying, Qiu Jiaping, Can Corporatizatio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ven Without Privatization?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5, 11(5), pp.791-808.

㊵Mohammed Omran, The Perform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Newly Privatized Firms: Does Privatization Really Matter? 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6), pp.1019-1041.

㊶Jeffrey David Sachs, Wing Thye Woo, Stanley Fischer, and Gordon A Hughes, Structural Factors in the E-conomic Reform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Economy Policy, 1994, 9 (18), pp.101-145.

㊸P.Beato, A.Mascolell, The Marginal Cost Pricing as a Regulation Mechanism in Mixed Markets, in M.Marchand, P.Pestieau, H.Tulkens eds,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Enterprise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84.

㊹ Gianni De Fraja, Flavio Delbono, Alternative Strategies of a Public Enterprise in Oligopoly,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89, 42(2), pp.302-311.

㊺Chaim Fershtman,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Ownership Status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 Case of Privatization, Economica, 1990, 57, pp.319-328.

猜你喜欢
生产率学者文献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跟踪导练(三)4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