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01-27 18:59邹汉源
求知导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力量,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予以积极保护,并将其弘扬与传承下去。各学段各学科教师都应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向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让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又能在内心种下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文章立足高中历史教育实践,从“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开展多彩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及“联系学生当前实际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入手,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策略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与探讨,目的在于引导更多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师注重历史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肩负起重要职责,引导学生丰富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素养,朝着更好的方向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0-0026-03

作者简介:邹汉源(1978.12—),男,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引 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人民。面对全球文化冲击,保护、传承与弘扬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变得至关重要且迫在眉睫[1]。身为一名高中历史学科教师,笔者敏锐地意识到历史学科中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认为历史中出现的人、物、事件以及思想都可以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既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也强调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边学历史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高中历史教育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以期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引领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

不少高中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好理解,难以掌握。这其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片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包含诸多丰富的内容。先进的思想,具象化的实物,都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有意识地立足实际情况寻找高中生愿意接受、便于理解的教学途径,以使其转变自身的理念,以一种更为轻松、直观的方式去接触、理解和掌握具有丰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例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节历史知识时,笔者便有意识地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并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大量反映古代中国文明的图片、视频等信息。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仿佛走进了光影的世界,感受古代中国的种种优秀文明和发现。学生看到了甲骨文,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发挥创造性思维,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智慧;看到了当时的人们发挥聪明才智,以青铜为材料,用特殊的工艺制作而成的精美器物;看到了纸,见识到了古人用树皮、破渔网、麻布等再平常不过的原材料制造而成的纸张;看到了印刷术,更看到了其推广之后的便利之处……一番观看下来,学生内心的兴奋之感溢于言表,情绪高涨而充满自豪,更对这些闪烁着智慧与文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内而外地感到敬佩。如此一来,无须笔者过多强调与解释,学生内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有了具象、深刻的认知。而这显然有助于他们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他们以积极而主动的姿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助于其在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自觉地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便是在高中历史教育实践中依托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情境,引领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意义所在,既能令学生印象深刻,也能唤起学生内心最纯真、最真挚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坚定自身的目标,朝着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而努力奋斗[3]。

二、開展多彩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学生在接触之后还应当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以形成更深刻的认知[4]。由此出发,高中历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还应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置其境,感其情,悟其精华,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知。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对所学到的高中历史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达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教育效果。

对此,笔者便在自身的高中历史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完“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节历史知识后,笔者与学生一起组织了“古达文学朗诵大会”这一实践活动。在该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诵。经过前期的认真准备,学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热情格外高涨。有的学生诵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经》片段,有的学生诵读了自己喜欢的《离骚》片段,还有的学生诵读了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不同的学生朗诵的片段不同,内容不同,而当这些都交织到一起时,学生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其蕴含着的无限人文魅力。朗诵大会实践活动除了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辉煌灿烂的文学”这一节历史知识的认知外,更使他们形成了对我国文学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将保护、传承与弘扬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学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

又如,在教学完“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这一节知识后,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我国历史上的优秀书画与戏曲艺术作品进行鉴赏。要求是学生在课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或者印象深刻的优秀书画与戏曲艺术作品,挖掘其中的艺术与人文元素。这样,学生便会发现节奏缓慢的戏曲也有着别样的韵味,而那些书画作品更是沉淀着厚重的文化,闪烁着璀璨光芒。在走进书画和戏曲艺术的过程中,学生对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文化及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在生活中尝试着欣赏书画。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对其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显然都产生了明显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情感更加深刻。这是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为有效的途径。

三、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引领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

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否认,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经产生过一些糟粕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辩证看待,大力弘扬与传承优秀的文化,并坚决抵制文化糟粕,不给其“死灰复燃”的机会与可能。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我们传递的才是那些真正能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的先进文化,才能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积累扎实的文化力量。

笔者在自身的高中历史教育实践中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其在小组合作中展开思考与探究。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而当这些各具特色的想法汇聚到一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别样的智慧光芒,推动着学生更好地进步与成长。例如,针对“优秀的传统文化VS封建糟粕文化”这一主题,笔者便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使每一小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组内查阅资料、筛选信息、整合内容,并形成自己本小组内的观点与看法。待到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小组间的沟通与交流。经过前期准备,小组间的“交锋”更显智慧,闪烁着思考与探究的光芒,与此同时,不同的小组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都使得本次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的内容变得格外丰富而富有内涵。有的小组梳理了具体的封建糟粕文化,如封建社会所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裹小脚”等思想与行为;有的小组梳理了这些封建糟粕文化形成及得到推广的本质原因;也有小组揭示了一些之前未曾被广泛关注的优秀传统文化,像种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节历史课下来,学生都表示获益颇多,知识面广了,视野宽了,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辩证的认识与看法,知道哪些是需要我们去弘扬的,哪些是应当被摒弃的,而这些信息汇集到一起增强了学生内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引领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对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所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

四、联系学生当前实际社会生活,升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距离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不遥远,给我们提供力量,推动着我们中华儿女不断进步与成长。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去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自身的文化理念。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诸多思想都有着科学性与先进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闪烁着智慧的儒家文化更是体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儒家所提倡的“百善孝为先”这一孝道文化强调“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获得更长远的进步与发展。虽经历历史变迁,但这一“孝”文化仍值得我们当前无数人学习与弘扬,值得我们整个社会的大力推广与提倡。对此,笔者便有意识地联系当下一些与孝道有关的社会新闻,让学生形成对孝道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更鲜明的认知,同时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父母与其他长辈,将“孝”文化传承与弘扬下去。

又如,庄子提倡“天人合一”的观点。在庄子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古代哲学观点其实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清晰的道理,即自然与人类是和谐共生的。这显然与我们当前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强调人类应当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过分地掠夺、索取,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因此,笔者在教学道家思想时,在阐述庄子这一古代哲人智慧的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这一观点进行延伸与挖掘,使学生感叹古代哲人的真知灼见,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也使他们开始思考,我们现代人类该何去何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我行我素,将自己视作自然的主宰。这便很好地建立起历史课堂、优秀传统文化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推动着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去深入思考、反思。联系学生当前实际社会生活,引领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所彰显的价值不言而喻。

结 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学科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合理把握,灵活挖掘,巧妙渗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到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进行传承。

[参考文献]

吴树兵.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J].读与写,2019(36):196.

李俊灵.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J].教育界,2019(09):2.

乔建斌.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3):39.

黄俊瑜.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20(03):23-24.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作文评改“五步曲”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