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幸福观内涵与实践研究
——电网企业员工的奋斗幸福观培育模式研究

2021-01-29 07:33潘锋周大鹏陈婷
南方论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奋斗者幸福感

潘锋 周大鹏 陈婷

(国网党校上海分校 上海 200120)

近两年习总书记多次提出奋斗幸福观的相关论述,并形成了系统的“奋斗幸福观”,大力倡导和弘扬奋斗幸福观,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诸多企业的成功实践和心理学理论也证明了“奋斗幸福观”不仅是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深刻的企业经营文化,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培育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员工实现长久的幸福。当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学习实践比较流于形式,奋斗幸福观的学习实践落地实际成效不显著。因此,如何在企业落实奋斗幸福观的培育实践,如何通过奋斗幸福观学习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提升幸福感,这是当前企业管理者与思政工作者需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心理学和思政角度梳理了奋斗幸福观的深刻内涵,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了企业员工的幸福指数和奋斗幸福观培育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奋斗幸福观践行标杆企业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奋斗幸福观的培育路径建议。

一、奋斗幸福观的企业内涵及理论依据

(一)奋斗幸福观的理论依据1.心理学理论有力论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其中,每个人都有内在实现的需要,只有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人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感到幸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提出,成就动机是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活动,高成就动机的人不仅做事更加努力,也更加重视努力奋斗的乐趣和成就感,形成一种幸福的良性循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人类的幸福感由浅入深,可以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都存在幸福感。从幸福的递进组合角度分析,满足是基于自我的需要,快乐更多地指向当下利益,投入和意义则是指向未来利益与惠及他人,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心理学对“幸福”的解读,也印证了“奋斗幸福观”不是追求享乐主义,而是强调通过努力和奋斗来实现长久有意义的幸福。

2.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来源和依据

马克思“辩证统一”的幸福观,深刻地揭示了幸福的真谛,即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和本质,这才是幸福的源泉。把社会与个人、享乐与劳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证统一在一起,马克思幸福观是科学的,为“奋斗幸福观”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执政方略中,始终将人类的幸福作为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中国历届领导人也提出过相关思想。毛泽东提出“人民主体论”和“艰苦奋斗”精神,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思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都为奋斗幸福观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参考。

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奋斗幸福观”,把“奋斗”和“幸福”两者结合到一起,让奋斗不再局限于心境之窘迫、行为之被动,也让幸福不再局限于“因为个人的满足带来了喜悦”等表层内涵,将两个原本看似对立的概念赋予它们完整又和谐的深度内涵,并成为我们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上,将马克思主义与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观建立融合,进一步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来促进人的幸福。

3.上海城市精神赋予了理论的地域特色

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体现的是上海这个城市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念的取向,展现的是上海的时代精神风貌。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精神的熏染。

(二)奋斗幸福观的内涵

第一,从奋斗幸福观指向来看,幸福感是从单纯地满足小我升华到利于人类的递进式大我奋斗过程。①个人幸福是基础,个人幸福能促进社会幸福。作为社会中的人,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幸福快乐,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只有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感到幸福,才会更进一步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才会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人民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互统一。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如果将浅层次的自我满足和快乐转化为深远的带给更多人满足感和快乐,这种幸福感会更宽广和持久,也会更有益处。从这个角度理解,真正的奋斗精神指向的是为大家而献身,收获的将是千百万人的幸福。③奋斗幸福观将幸福与奋斗统整在一起,幸福来源于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由此可见,奋斗幸福观不再单限于对个人利益和快乐的追求,而是突破了自得其乐的局限幸福观,是为千百万人的幸福去献身奋斗的奋斗过程。

第二,从奋斗幸福观的主客体来看,奋斗是企业和员工赢得持久良好双赢发展的幸福基础。如果说奋斗幸福观的价值取向是从自我到大我的递进式超越,作为企业员工个人而言,企业是大我,只有先成就企业的良性发展,职工个人才能够得到最实际的幸福。对于企业和员工,奋斗和幸福是互为因果的推动关系。首先,大力发展奋斗幸福观的企业文化,赢得发展的好成就,能为职工个人的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舒畅的基础,才能让职工发自内心地尊敬自己的企业,愿意服务好自己的企业和社会大众。其次,从职工个人发展的角度,一旦理解了幸福的终极内涵是先赋予组织奋斗价值,再摘取幸福的果实回报,就能够准确定位个人与企业组织的角色关系: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先成就企业的价值,个人才有幸福的基石。奋斗幸福观从根源上,为企业和员工发展找到了源头动力与现实回报的确切答案:企业奋斗的发展是为了带给员工和服务客户幸福感,员工只有助力于企业和服务客户的发展,才能最终赢得幸福感。

第三,从奋斗幸福观的培育策略来看,需要综合开展自我内省认知和外力环境教育促动激发。从人类天性来说,追求个人满足和快乐是一种本能,而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依托在带给人类大我幸福之上,则需要加强内在的学习修养,也需要接受外在的教育,促进小我朝大我的超越升华。从培育价值观的角度而言,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因此,精准把握职工精神面貌之现状,深度把握和分析职工奋斗幸福观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奋斗幸福观的企业文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是构建帮助职工形成、认识、践行奋斗幸福观的客观教育环境,也是职工展示奋斗幸福观的精神乐园与平台。

二、企业奋斗幸福观的现状特征

第一,对奋斗幸福文化及教育成效认同度高。电力员工对奋斗幸福文化内涵、价值和教育成效,总体表现出积极认可的特点:①在奋斗幸福观的内涵认知上,认为幸福应是多维度幸福的和谐统一,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和谐统一;②在奋斗幸福观的价值认知上,内心较为认同奋斗幸福观有助于提升员工动力和员工幸福感;③在奋斗幸福观教育成效上,也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图1)。

第二,员工幸福指数和幸福感较强。某电力企业员工总体幸福指数及各项幸福指数较高,幸福感体验较强,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奋斗观和幸福观,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幸福,对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充满希望,对通过奋斗获得幸福充满信心。值得关注的是,员工的幸福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即在工作中面对压力、困难等不确定的情况下所体现出来的员工个体的心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总体幸福指数为78.26 分,总分为100 分,属于较强区)

第三,对奋斗幸福文化建设有较高期待。①对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方式的期待较强,多样化、趣味性、实效性的需求正在提。“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价值观灌输学习已不能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企业员工对活动开展方式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和选择,结合员工特点、多元化、趣味多样性的活动形式,越来越成为最受员工欢迎、接受度最高的方式。②对企业提供的奋斗幸福观培育支持有着一定的期待,最希望公司在提升个人奋斗幸福感方面提供的支持包括:完善的薪酬福利保障,良好的资源支持,合理的工作分配和给予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

第四,奋斗幸福感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性。①“男性”员工幸福指数高于“女性”员工,这反映出“家庭工作兼顾、主要承担孩子养育”的无形压力可能对不少女性员工产生了更高的内在思想心理负担与压力,因此幸福感不如男性员工。②“31-35 岁”员工和 “41-45 岁”员工多项幸福指数不如其它年龄段员工。③“3-5 年”工龄员工总体幸福指数和多项幸福指数相对较弱,这从侧面提醒,入职3-5 年员工对自身发展提升期望较高,如果个人期望与实际落差较大,反而会造成动力不足和幸福感降低。

三、企业员工奋斗幸福观的培育方法路径

(一)基于员工幸福指数,完善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体系

第一,从弱势幸福指数需求出发,建立助力员工“善”奋斗的内容体系。关注员工弱势幸福指数,结合员工“幸福能力”提升需求,融入积极心态、压力管理、心理抗挫能力培养、奋斗动力激发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课程体系;针对影响员工奋斗幸福感的经济收入、价值观缺失等因素,加入奋斗观、幸福观等价值观教育内容。第二,关注不同群体员工,设计助力员工“乐”奋斗的内容体系。为女性员工提供“工作生活平衡、亲子教育、和谐家庭关系”等主题的教育内容,帮助增强内在的奋斗动力和幸福感。第三,搭建“奋斗幸福观”课程体系,开发助力员工“知”奋斗的内容体系。结合思想建设、岗位工作对奋斗幸福观落地于实践的专业素质要求,以及奋斗幸福观内涵、理论依据、奋斗案例和实践应用,纵横开发“奋斗幸福观”基础理论课程和高级应用课程。通过体系化课程体系搭建,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职业价值观,与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相互融合。课程体系框架如(表1)。

表1:“奋斗幸福观”课程体系框架

(二)创新奋斗幸福观培育方法模式,塑造奋斗幸福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基业长青的基石,企业要践行奋斗幸福观,培育奋斗型人才,首先要将“奋斗幸福观”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宣传普及“奋斗文化”,让“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落地于行。第一,理清奋斗幸福内涵逻辑,构建电力奋斗幸福观。通过现有企业文化梳理,结合企业发展目标,理出贴切企业自身需要的“奋斗幸福观”。通过广泛征集员工对奋斗者定义、奋斗者特征,以及对奋斗者行为标准的理解,经过相关部门研讨、意见征询和修改,形成达成全员共识的“奋斗幸福观”。第二,宣传普及奋斗幸福观,塑造奋斗幸福企业文化。一要优化奋斗幸福观培育方式。充分结合年轻人的特点,结合当下大家喜闻乐见的微信、多媒体等途径,通过丰富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宣传普及,树立奋斗者的企业文化。二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讲好“幸福奋斗”故事。通过收集、挖掘、讲好公司及身边的“幸福奋斗”案例故事,树立先进典型,根植奋斗文化。三要建立电力特色幸福指数模型,常态化员工幸福指数评价。完善电力幸福指数测评指标和模型,常态化开展员工幸福指数测评、动态监测。第三,形成奋斗行为规范标准,绘制奋斗行为培养路径图。阿里巴巴和华为等知名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都明确了具体的行为规范标准。一要搭建奋斗文化的行为准则,明确“奋斗者”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行为规范标准,包括提倡的行为和反对的行为,让奋斗看得见;二要加强对奋斗行为的宣传,让奋斗听得到,号召大家在岗位工作中落地“奋斗幸福观”;三要开展奋斗行为岗位对标等活动,让奋斗可操作,树立典型并给予激励,切实让“奋斗文化”落地于行。

(三)将奋斗文化融入企业管理,搭建奋斗幸福观培育机制

第一,融入人才选拔招聘机制,促进员工与奋斗文化适岗匹配。①在设置选拔招聘标准时,增加关于企业文化和“奋斗幸福观”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员工只有认同公司企业文化,才能将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目标达成一致。②招聘测评时,增加“奋斗幸福观”价值观的书面和现场测评考核。招聘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当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一致,能降低人岗不匹配的概率。③开展员工招聘时,增强对“奋斗文化”的宣传。第二,融入人才培育机制,提升员工奋斗幸福能力素质。①结合“奋斗者行为规范”制定员工培育标准,除了岗位胜任能力、专业知识技术等,增加对员工的“奋斗者行为规范”的培养。②形成具体的“奋斗者行为规范”培育方法途径,开展“奋斗幸福观”系列培训。③基于奋斗者文化,设计员工培训机制。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中贯穿艰苦奋斗精神;入职后的导师培训、日常企业制度学习渗透奋斗幸福观学习。第三,融入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奋斗幸福内在动力。当前企业员工更关心个人在企业获得的能力认可、个人价值回报、发展上升空间,结合这些吸引员工奋斗成长的关键因素,科学设计员工激励机制。①科学设置考核激励指标,考核中增加奋斗行为指标,比如开展劳动态度考核。②增强对奋斗者的激励,设置除管理晋升通道之外的专业技术、凸显“奋斗者”绩效的多重晋升渠道。③在激励机制中,加强对奋斗者的倾向和激励。

猜你喜欢
幸福观奋斗者幸福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奋斗者”
奋斗者
中小学生写信致敬“最美奋斗者”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奋斗者的答卷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