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021-01-29 00:44广西财经学院何珊
商展经济 2021年19期
关键词:财经类双一流一流

广西财经学院 何珊

1 地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

首先,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探索。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尤其是许多地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修正过来,甚至有个别高校的研究生管理者和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一些观念陈旧者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不利于地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

其次,地方财经类院校在招聘教师团队时,由于地域或者高校资金实力的原因,较难吸引到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导师,同时在引进高学历人才时,往往没有详细分析“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师资需求,对人才的招收没有长远的规划。在引进了高学历的教师后,高校又没有能够及时兑现薪资待遇或者缺乏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不能将引进来的教师进行专业化团队的整合,使得很多新引入的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对引入的高学历高水平教师资源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不利于“双一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再次,很多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建设重点都集中在本科教育中,对于“双一流”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够重视,导致现有的资源往往集中在本科教育中,没有集中精力审视目前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财经类院校的差距,这也是目前地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此外,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地方高校之间竞争激烈,造成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平台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学科平台是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学科平台建设较差,无法形成平台优势,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研究生的培养。

最后,地方财经类院校在联合培养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联合培养能够实现资源和平台的共享,也能充分实现资源互补,而地方财经类院校目前存在联合培养方面合作不够、培养动力不足的问题。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针对以上“双一流”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院校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几所入围“双一流”建设的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经验,对地方财经类院校以建设“双一流”为目标进行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凝练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财经类院校基本都开设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金字塔顶端,要结合学校所在的地域经济环境和学科优势,总结出自身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就立足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优势,发挥国际化办学特色,搭建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立体化研究生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地方财经类高校要想在众多综合性大学和老牌财经类高校的夹缝中获得发展,就必须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等打造学科特色,主动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突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在区域中创一流、争一流,在此基础上打造自身品牌学科。如何打造自身品牌学科?地方财经类高校在学科品牌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学科群建设来引领学科品牌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推进财经类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努力在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方面推进。例如西南财经大学着力打造经济与管理的学科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打造法律与经济学科群的建设方案等,就是当前以学科群建设来引领学科品牌建设的典范做法,值得其他财经类高校尤其是地方财经类高校借鉴和学习。

2.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开展学习和科研工作的领路人,也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地方财经类院校发展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方财经类院校,首先,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投入力度,在凝练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的方向。其次,根据各特色学科和团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招聘高层次人才,并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测评体系,挑选学校当前发展最需要的人才,引进之后,要在资金分配和设备配套方面向这些团队和人才倾斜,特别是要对有所突破的科研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最后,要建立与完善留才制度,给予优秀的人才和团队一定的自主权,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和留住真正的人才。

同时导师要实行动态考核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和研究生培养相适应的导师遴选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自身学术创新能力不足、对研究生的指导不力和不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育人之间关系等的导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导师队伍。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施《上海财经大学教师申请指导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推进实施以淡化身份概念、强化岗位意识为导向的导师岗招聘计划,推动导师由资格制向岗位制的转变,完善导师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树立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责任意识,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利,通过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实现导师岗位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另外,还可以实施“双导师制”,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和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比如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引入校外导师,让校外导师指导和参与研究生课外社会实践实习、项目调研和论文研究等环节,校内导师可以将财经理论知识系统传授给研究生,校外导师可以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传授给研究生,两者互相补充、协作培养。“双导师制”可以保证学生在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不断获得提升,满足如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可以鼓励跨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合作,跨学科导师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和多元化指导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与学术研究合作共同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努力优化二级学科结构,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交叉型学科平台,并积极推动各专业学位点和校外企业或机构联合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力地推动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

2.3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制度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人数的增加,研究生人才培养出现了“宽进宽出”的现象,造成在读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导师对研究生的要求不高、督促不够和指导不力,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所下滑。因此地方财经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考核和淘汰机制,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目标,实施教学提升改革计划。对培养方案的内容、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模块、考核方式和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再修订,可以适当对一些课程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做不及格处理,通过制定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压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投入力度。同时严格把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重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双盲评审、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等环节的监控,在制度中将每个环节的相关要求明确下来,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校内论文抽检和评优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4 创新联合培养合作模式

现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形式单一且缺乏相关制度的考核。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除了加强高校与高校联合培养外,还可加强高校与企业、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多方研究生联合培养新模式,把地方高校、重点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联系起来,实现人才、资源和平台的整合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研究生人才。

2.5 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开展“双一流”教育中,有一个要求就是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因此地方财经类院校可以选派优秀研究生、青年教师、学术骨干等赴国外高水平大学、机构访学交流,同时可以邀请国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内举办讲座或学术交流,可以聘请其参与培养研究生,还可以与国外优秀的高校合作增加自身联合培养的专业数量,深化国际合作和交流。比如对外经贸大学在学业管理方面,学校放宽出国学习、实习研究生的学分替换比例,除课程学分替换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国实习可替换实践环节学分,学术型研究生出国实习经学院认定后可替换总学分中的1~2学分,并资助研究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参加国际组织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减轻学生的后顾之忧,提高研究生出国留学与海外实习的参与度。

3 结语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指引下,研究生培养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层次,对于地方财经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目前仍有很多待完善和进步的地方。本文从凝练培养特色、导师筛选、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实践能力、联合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提高“双一流”背景下人才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以培养一流水平研究生为目标,为地方财经类院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财经类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