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中传统家国情怀的理论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1-01-31 07:50◎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孝悌仁政君王

◎李 玲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马克思、恩格斯提倡“无产阶级应该具有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1]家国并重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情怀。在新时代,研究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家国情怀思想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一方面,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对于新时代丰富家国情怀的内涵与价值,推动家国情怀的探索与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也牢牢弘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加强社会公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孟子思想中传统家国情怀的理论意蕴

孟子的“仁、义、善”等诸多思想都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其中的义利之辨及仁政思想贯穿着家国一体的理念,民生和德治思想践行着天下一体的情怀,个人修养与道德教化思想体现着忠孝一体的价值追求。

(一)家国一体:以仁义构家国

“仁”“义”是孟子的主要思想,仁政思想是孟子“仁”“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国情怀思想的充分彰显。孟子主张以仁义构家国,他提出要区分“义利之辨”,施行“仁政”来治国理政,从而实现家国一体。

厘清义与利,方可与民同乐。孟子提出“义利之辨”,主张施行仁义,方可上下有序,否则将致人人思己利,最终使得家乱国危。孟子特别推重“仁”“义”,他认为坚持“仁”就是遵循“人心”,而坚持“义”就是行“人之正路”[2];当“生”与“义”发生碰撞时,他选择舍弃生命坚持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关于“义”与“利”的选择,孟子坚持“义”先于“利”。如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到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对我国有利吧!孟子答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是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3]对于梁惠王,孟子极力推崇仁义,是要舍去“利”吗?并非如此。“利”可以分为三种:利己、利他、共利。孟子表面上要求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讲利,实质上坚持的是一种共利之下是“义”,一种渗入到“义”范畴的共利,而他所反对的是君王只图自身利益的那种“利己”思想。孟子所呼吁的“仁义”,事实上是要求统治者梁惠王以老百姓为出发点,以仁爱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孟子希望梁惠王能够做到让老百姓不饥不饿,让七十岁的老人能够有肉吃,有衣穿,以此来让天下归服。孟子虽把“义”放在“利”的前面,但他向梁惠王宣传的这些主张,对人民有利,他所推行的“义”,其核心思想却是在为人民谋“利”,人民安定了,国家也就能巩固,因而对国家也有利。可见孟子的主张是人民、君主和国家互利、共利、双赢、都赢,即通过仁义来安抚人民、治国理政,以仁义构家国,真正实现家国一体,与民同乐,暗含孟子浓厚的家国情怀思想。

践行仁政思想,方可安定家国。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两个方面的蕴义:纵向而言,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横向而言,孟子的政治思想源自人性理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将不忍之心实行于治国理政,就是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或者“王政”“王道”。[4]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孟子的“仁政”思想都体现着“仁”“义”思想,贯穿着孟子家国一体的深厚家国情怀。其思想之本即是“以民为本”,其思想精髓即是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其目的即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孟子的“仁政”思想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孟子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首先,孟子从地位上分析了君王、臣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他把人民的地位置于首,国家和君主则位居其后,足见孟子十分重视人民的地位。孟子还认为“出忽尔者,反乎尔者也。”[2]对于有过错的国君,臣民应予以规劝,规劝无果便可推而替之。另一方面,经济上,孟子坚持民生,他要求君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3],如此便可达到“仁者无敌”,实现王道富民主张,安定家国。此外,孟子提倡让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百姓可以自力更生,同时减轻赋税,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6]孟子认为,恒产是恒心基础[7],要给予百姓一定的恒产,即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使人民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有恒心,有了一定的恒心,才能滋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老百姓的生活才能稳定,社会也因此能安定,亦即家国安定。

(二)天下一体:得民心赢天下

天下在于人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6]。孟子认为,民是天下的根本,得民是得天下的根本,得民心是得民的根本。天设君是为民,百姓是天下的根本,统治者的天职就是要保民安民、为民利民。孟子把能否保民利民安民,得人民拥护视为能否得天下成王的根本、根据君权取得的实质在于能否保民利民[8],孟子的思想,无不贯穿着其以民为本的准则,践行着天下在于人心的观点。比如,关于“勇”的问题,孟子要求齐宣王扩充“小勇”为“大勇”,学习先王舍弃匹夫之“小勇”,选择为老百姓、为全天下谋福祉的“大勇”。谈到用人问题时,孟子指出要普遍了解民意,并以民意为准则来识别和选拔人才。当谈及战争时,孟子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是天时和地利,而在于人和。当遭遇战争时,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兼顾民心,以民生为基础,考虑百姓的生存,选择撤兵。孟子认为留住人民靠的不是国家辽阔的疆界,保卫国家靠的不是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靠的也不是兵器的锐利。孟子还提出两个假设来警戒君王施行仁政是至关重要的,从反面分析了得民心的重要性。第一,孟子指出假设:统治者看见猪狗吃人的粮食不制止,看见路上有人饿死也不愿意发放仓库里的粮食,等到人死了,便借言说是年成不好所致,这与自己杀了人,却说是兵器所杀,与我无关是同一性质。第二,孟子设想灾荒之年,年老体弱的百姓都辗转死于沟壑,年轻力壮的百姓四散逃荒,而君王的国库充盈,粮仓充足,这就是身居高位而怠慢甚至残害百姓。对于此,百姓便会报复,国家便会日渐衰败,因为人民才是国家“社稷”的根本,“王道”始兴的源泉。他还指出桀、纣之所以丧失天下,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也因而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和的力量便是民心所向,民心所向便是王道的源泉。

施仁政,践德治。除了强调天下在于民心之外,孟子还谈到得民心有其道。他进一步指出赢得民心的方法,具体而言便是施行仁政,实施德治。孟子通过对商周两朝“王道”得失历史经验的剖析得出,君王行事须依顺民意,依顺民意即顺应天意,如果作为一个统治者不能把人民当作国家统治的根本,那么他当然就不会有合于人的善性的仁政措施,更无从谈起“王道”天下的实现。[7]因此,孟子要求统治者:一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君王若是能够做到为老百姓的快乐而快乐,为老百姓的忧愁而忧愁,那么老百姓也会为君王的快乐而快乐,为君王的忧愁而忧愁,如能做到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那么让天下归服便如同探囊取物。二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讥而不征”“助而不税“无夫里之布”[3],君王若是能够尊重德高者,任用有才者,那么天下之士皆愿在朝谋官;面对做生意的人,君王若是能够做到只抽取仓货税或者不收取仓货税,那么天下的商人都会乐于把货物存放于市场;面对旅客,君王若是能够只稽查不征税,那么旅客就会络绎不绝;面对种田的人,君王若是能够助耕公田、免除地税,那么全天下的农夫都会乐于耕种;针对居所,君王若是能够免除役钱、免除惩罚性的税,那么侨居之人便会接踵而至。君王若能实行这五项措施,那么就能征服全天下百姓,就能无敌于天下。三要实行井田制,公正公平划分田界,分发田地、订立俸禄制度,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同时设立庠、序、学、校等来教导老百姓,使人明道理、知人伦。可见,君王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就必须要以民为本,老百姓想要的就要为他们积聚,老百姓所厌恶的就要舍弃,要施行仁政、做到与民同患难、共享乐,方可得到民心,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得到天下,亦可安定家国。

(三)忠孝一体:塑修养报家国

加强个人修养,方可“内圣外王”。孟子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他提出“不动心”“四端说”“反诸求己”“与人为善”“诚”等思想。其中“不动心”指的是不因为处境待遇等外部件的变化而改变心态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知言而不惑,气盛而意志坚定。一方面需要“知言”,即思想认知能力的表现,孟子曾指出:“持其志,无暴其气。”[3]思想意志与感情意气是双向的,思想意志是感情意气的统帅,感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哪里,感情意气就跟随着到哪里。思想意志专一,才能调动感情意气专一,感情意气反过来也会影响思想意气。另一方面需要培养“浩然正气”,即一种强大、刚毅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在道义原则指导下的日积月累的道德实践成果。培养浩然正气不仅要孜孜不倦、有所作为,还要懂得辨析言辞。对于偏颇的言辞,要清楚其被遮蔽而不明事理的部分;对于过分的言辞,要知道其耽溺而无法自拔的部分;邪僻的言辞,要了解其乖张不正的原因;对于搪塞的言辞,要明确其理屈词穷的根源。关于“四端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3]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皆有的。先王也是因为了有怜悯别人的心情,才有了怜悯别人的政治。相应君王想要施行王道,就必然要凭借怜悯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别人的政治,因而就必然要懂得将同情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起来,扩充它们就等同于扩充人的仁、义、礼、智等品质,如此一来治理天下便是如鱼得水。关于与人交往,孟子认为应坚持“与人为善”“反诸求己”,对于自己没做好的事情,不应埋怨他人,应反过来在自己身上追根溯源,找出短板,弥补过失。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或者提出好的建议,应向子路、禹和大舜一般虚心接受,学会舍弃自己的不足,学习并吸收别人的长处,以此来充实自己。作为君王更应该学会自我反省,与人行善,获取民众的信任,这既是交往之道,也是治国理政之道。孟子还提倡“诚”“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首先要以诚为出发点,明白什么是善,要懂得诚是自然的道理,思慕诚是做人的道理。做到至诚便可以“悦亲”“信于友”“获于上”“治民”,此乃“内圣外王”之路。

培养孝悌思想,以此安家立国。孝就是指要孝顺、服从父母;悌,就是指要敬重、顺从兄长。《孝经》提出:“孝为百顺之首”,可见“孝悌”思想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孝悌思想主要包括长幼有序,人性博爱,它强调作为子弟,应敬重父兄,作为晚辈,应善事长辈。孝悌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古人提倡孝悌思想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如圣人孔子认为“孝”乃人之根本,儒家提倡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石,孝贯穿于一切行为的始终,从君主到平民,包括孝顺父母、治国安邦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孝。孟子继承孔子孝悌思想,并且认为孝悌思想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培养臣民的孝悌思想是为政的前提。[4]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见,孟子也十分重视孝悌思想,他强调“孝”在各种人伦品德中的优先地位,并指出侍奉双亲是最重要的,守护自己是最根本的。孟子赞赏曾参对待父母是发自内心的孝顺,做到了既“养口”又“养志”,可谓奉养意旨,孟子也赞赏舜孝养父母,亲爱兄弟的品德。在孟子看来,舜对孝悌之道的践履是纯美无瑕的,舜的孝悌行为不仅发自肺腑,而且自始至终。尊敬双亲是为政的前提,舜做到了以天下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也因而实现了王道。因此,培养孝悌思想是安家立国的理论保障。关于孝悌思想的社会意义,任何一个人的道德情感都源自孝悌思想,“孝悌”虽源自家庭观念,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只有家庭安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孟子传统家国情怀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9]可见家国情怀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精神养分,具备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研究孟子的家国情怀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家国情怀重要讲话的深刻实践,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推动幸福家庭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建设。

(一)蕴含了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智慧

新时代以人为本,坚持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息息相关,是对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他充分肯定人民的地位,[10]孟子认为君王要治理国家就必须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要把“义”放在“利”的前面,要为人民谋“利”,要做到与民同乐,人民安定了,国家才能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基于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始终坚持人民的主权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积极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是提升人民的“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

新时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思想与孟子的民生思想紧密相连,是孟子民生思想在新时代的彰显。孟子十分关注民生,他提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6]他所主张的井田制,轻薄税等思想,坚持要划分一定的田地给人民,给予人民一定的物质基础,并且减轻他们的物质负担,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即“制民之产”,如此一来,便可稳定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1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2]。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要充分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新时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思想是基于孟子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之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目标诉求。新时代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思想,可以凝聚民心,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凝聚了建设幸福家庭的思想精华

新时代的“大国小家向来一体”的理念汲取了孟子的孝悌思想,既是对孟子孝悌思想的充分实践,也是新时代建设幸福家庭的必要环节。孟子十分强调孝悌思想,他强调孝的思想在人伦道德中是第一位的,孝养父母、亲养兄弟是为人为政的前提,是安家立国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13],习近平总书记将家庭与社会视为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新时代的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最美家庭,如新冠疫情期间,湖北日报记者余瑾毅,她在面对着感染风险的前提下,不惧重症隔离病房,仍然选择近距离与20名患者接触,只为记录了武汉早期隔离病房的状况,她的丈夫崔骏也于疫情期间在华园社区当志愿者,与妻子并肩战斗。他们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舍小家为大家,自觉践行家国一体的思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物欲世界的横流,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处于新时代的青年人逐渐淡化了孝悌思想,敬重长辈、孝顺父母、谦逊待人等优良传统在青年人的思想中悄然褪色,亲情逐渐冷漠淡薄。这种社会现象是极为不利的,不仅不利于美好家庭的建设,甚至会对国家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因而新时代更应加强青年人孝悌思想的培育,以此建设幸福家庭,进而建设美丽国家。

(三)提供了建设社会公德的精神养分

新时代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建设充分吸收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教化理论,有助于人们创建社会主义的先进精神文明。孟子高度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国民的道德教育,对于人的个人修养,他认为应讲诚信、重道义、常反思、遏贪欲、交良友、有担当,[14]不仅是人民要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统治者更应该注重个人修养,通过修身律己实现“内圣外王”。对于国民的道德教育,孟子认为统治者是主动的教育实施者,群众则只能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因而要设立庠、序、学、校等来教导老百姓,使人明道理、知人伦。2019年10月27日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15]可见人民的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建设,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新时代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提供精神食粮。通过继承与发展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点,从而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对于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生于战乱时代的孟子,拖着年迈的身躯,不辞劳苦地奔走于诸侯国之间,穷其一生都在游说诸侯国君施行“仁政”,只为让百姓不再受战乱煎熬之苦,实现自己保护人民的志向。孟子坚持以仁义构家国,实现家国一体;坚持以民心得天下,实现天下一体;坚持塑修养报家国,实现忠孝一体。孟子的诸多思想都饱含浓厚的家国情怀,不仅为古时君王治国理政提供了思想启迪,为新时代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精神养分,为新时代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建设社会公德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因而孟子的家国情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与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孝悌仁政君王
病榻侍母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姜太公钓鱼
烽火戏诸侯
孟子说仁德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教育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艺术加工要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