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01-31 16:11朱正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舆情理想信念思想

吴 庆,朱正华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安徽芜湖,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他号召:“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事实上,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追求正受着纷繁复杂网络舆情的深度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自媒体时代,研究不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同影响,加强正面引导,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策略。

1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由网民在互联网媒介上对其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课题。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网民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互联网。然而,网络上舆情信息复杂多样,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特别是一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一些偏激观点与态度,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良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新时代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重要性,他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地方,更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网络舆情作为大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态度的表达,其实质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碰撞。很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媒介,各种网络媒介如抖音、QQ、微信、微博、论坛、博客等传播信息更快、沟通交流更方便,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通过发帖跟帖,互动传播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及问题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网络媒介利于大学生方便快捷的接受新思想和传播新理念,大学生日常生活离不开网络媒介。学校就需要因势利导,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媒介中各种信息的是非判别能力与判别意识,增进应用信息能力。比如湖北工业大学大一新生因“偷拍”遭学校劝退事件引爆网络,大部分跟帖讨论都是高校大学生。高校教师可以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层面,引导大学生认识之目的应不仅在专业学习,更要注重学会做人,正确运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明辨是非,让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因此,开展网络舆情引导,不仅能纠正一些偏颇、错误的看法,还能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而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一直以来就是西方资本主义不良势力意识形态重点渗透的人群。当前,令人眼花缭乱的负面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冲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新时代的大学生已是00后青年,互联网早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国内有些媒体受利益驱动,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不良信息,也有少数媒体热衷于宣传西方的一些新理论,干扰部分大学生信仰。西方帝国主义为了达到分化、弱化、西化中国之目的,他们可谓费尽心机,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强调网络自由,进行网络渗透,冲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导致少数大学生出现意识形态淡漠、政治热情缺乏、价值观混乱等现象,倘若我们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必然会动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2.2 淡化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

当前,是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我国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经济阶段,老百姓更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贫富差距、教育公平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由于大学生未真正步入社会,其体验和感悟基本来自网络。对于突发公共安全、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网络上一些人不能客观看待和理性分析;有的人甚至为赚取关注和流量而选择夸大事实、借题发挥。个别人假借舆论监督、捍卫正义之名,把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加以扩散,放大这些事件中不和谐的一面,例如“侠盗”“拜金侠义”等。网络上有些人的评论不是客观分析事件,而是肆意抹黑曲解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特别是当大学生自身面临学习、生活或就业困难的时候,很容易受网络中负面信息影响。

2.3 削弱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无数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成立后艰苦创业、忘我劳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需要永远敬仰和铭记,并从先辈身上汲取信仰和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影视资讯,使明星们外表的光鲜亮丽和“轻松”高薪的生活成为很多大学生效仿与追随的对象,令人堪忧。若大学生只知明星,不知爱国科学家、抗洪、抗疫英雄、劳动模范、道德标兵等仁爱与正气的典范,那么必然会在生活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国家和民族命运,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丢失艰苦奋斗的精神。英烈们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泉动力,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们需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应对策略

当前网络舆情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消除网络信息中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多措并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净化校园环境,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5]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阵地、生活阵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净化校园环境。首先,在校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校园网开辟专门的马克思主义专栏,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培养学生辨别思维,营造主流舆情,让正能量主导校园舆论和网络空间。其次,要建立健全校内网络社交平台。在学校门户网站基础上,针对学生群体思想,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在网站开设热点透视、理论解析、网络舆论引导等,便捷快速地回应和反击学生在自媒体端接收到的有害思想,严守校园网络空间,打击各类不良社会思潮,牢牢把握网络舆情导向的主动权。最后,要发挥好校园宣传栏、文化墙、校报、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的思想舆论阵地作用,对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宣传画、广播、校报评论等方式进行引导,全方位打造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3.2 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6],表明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者教书其实就是育人,而育人的要义,在于不压迫,不强制。”[7]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再让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灌输。日常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想办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和内在需求,只有当他们有了主动性,才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求解决方案。比如开展“我来讲思政课”活动,老师把困惑大学生的现实问题收集整理并设计成相应的教学专题融入课程中,提前布置给各个小组成员,讲到相应理论板块时,让同学们收集相关资料、讨论并推荐代表走上讲台讲解问题,这一系列操作需要大学生团队合作去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其次,网络舆情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需要教育者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水平及政治面貌不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比如,生活在良好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条件中的学生必然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更认可。因此,对待不同的学生,尤其是一些经济贫困的、思想偏激的学生,需要更多关心、帮助他们,润物无声的渗透,引导他们形成正确思想,认识自身肩负的重任,慢慢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最后,要树立自我教育主体意识,比如,鼓励同学们下乡实践,亲自去调查了解家乡、学校、社会变化,让他们在接触现实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使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3.3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网络舆情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多样化特点,要求高校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与手段。首先,高校要提前研判舆情,及时建立预案。为避免网络舆情先入为主,理想信念教育陷入滞后被动局面。每学期授课之前要根据时事,提前规划教育计划,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分析舆情,策划热点专题,将网络上一些负面新闻作为反面材料在课堂上加以剖析,既能提升理论说服力,又可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其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才探索到的这条正确道路,新时代需要我们接续奋斗,需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要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比如,组织同学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瞻仰烈士陵园等,深入挖掘“红色精神”背后的中国故事、革命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引导大学生认识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最后,还可以把我们传统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融入网络,比如举办网络爱国主义歌曲比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知识竞赛;利用网络上英雄事迹材料、优秀文艺作品等来弘扬民族精神和浩然正气,激发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3.4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网络舆情下高校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8]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上时代要求,参加学习培训,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专业精湛,还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做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下思想觉悟强、新媒体媒介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其次,学校教辅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度责任感,还要具备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网络技术等,才能在出现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各级管理人员能够迅速应变、果断处理,提高育人效果。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话语表达水平。“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其质量和状况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9]教师不能老当“二传手”角色,要让经典著作、思想理论、大政方针实现政治话语向课堂通俗易懂语言转换,让学生听起来有感情、有温度;更要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过程中做到紧跟时代,创新话语表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日用而不觉。新时代的教育者需要廓清错误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及时占领网络阵地,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确保大学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舆情理想信念思想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