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基本历史经验论析

2021-02-01 00:03柳国庆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柳国庆 董 颖

(1.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中国计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创新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1],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2],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的“具体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两者双向互动、相辅相成,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不断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谱写了精彩篇章。总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不移地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和主线。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阶级解放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在于同实践相结合,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4]。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5]。列宁也明确指出,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不能依据一般的社会主义规律或奉行某种固定的模式。“方式愈多,共同的经验就愈加丰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愈加可靠、愈加迅速,而实践也就愈容易创造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6]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都必须科学分析自己所处的国际地位和国内情况,制定各自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极为特殊和复杂的国情条件:一方面,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农民占国民的主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且发展极不平衡、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受到若干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在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关系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林伯渠曾指出:“在没有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中国革命不能免于失败;在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如果不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还是不能免于失败。而一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则无往而不胜。”[7]邓小平深刻指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8]6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以农民为主要群众、以反帝反封建为直接任务而又地广人众、情况极复杂、斗争极困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9]1。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两步走”革命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正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所指出的:“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0]557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敏锐地认识到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及时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6年3月,毛泽东指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10]550同年4月,毛泽东再次强调:“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0]557同年9月,在会见参加中共八大的拉丁美洲十一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时,毛泽东指出:“一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的具体情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0]635随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了曲折和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教训十分深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的伟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170。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巩固。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及其创造性正是存在于这种结合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一样,邓小平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创立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特点,也在于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迁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需要[12]。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认识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534。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3]53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典范。同样道理,邓小平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4]。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重要产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没有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一定“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的历史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6]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就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篇章。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突破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束缚,敢于突破长期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藩篱禁锢,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和本质。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存在一个如何科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始终坚持、绝不能动摇,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最终走向失败的境地。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姿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突破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束缚,敢于突破长期以来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藩篱禁锢,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开辟前进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和本质。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时期,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党内曾连续发生三次“左”倾错误,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尤其是王明等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党内统治四年之久,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第三次“左”倾路线之所以发生,完全“在于他们不懂得唯物论,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完全不作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提倡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把马、恩、列、斯的话一字一句地装进党的指导文件里去,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研究客观实际的向导与行动的指南,绝对不应该断章取义的乱搬与硬嵌”。“他们的唯一本领是引证马、恩、列、斯,作得出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写得出成堆的决议指示,其实连半点马、恩、列、斯也没有嗅到。”[17]王明检讨自己之所以犯教条主义的“左”倾路线错误,“这是由于丝毫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基础,完全不懂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全不研究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以及简直不懂国际经验和民族传统的结果”[18]。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彻底的斗争,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和暴力革命学说同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1957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出现了曲折和失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完全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也不符合中国实际,因而是完全错误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当作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思想和路线批判的许多东西,实际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其中很多是毛泽东同志过去曾经提出或大力支持过的。遗憾的是,毛泽东犯严重错误的时候,还始终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这正是他的历史悲剧所在。邓小平深刻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8]63。“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8]116

粉碎“四人帮”以后,如何突破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认识的思想禁锢和藩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我们党开始突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错误认识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先表现为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胆探索。1977年6月,党中央派万里到安徽当第一书记时,全省农村的极度贫穷令他十分震惊,有的地方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的十七八岁姑娘连裤子都穿不上。“我不能不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是社会主义吗?”[19]11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澳共(马列)主席时尖锐地提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1978年8月,他视察东北时再次强调:“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搞了二十多年还是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19]220为此,党中央冲破重重阻力,全力支持安徽地区的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并随后在全国推广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力。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禁锢,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高兴地对旁边的胡耀邦说:“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19]233《决定》通过第二天,邓小平在中顾委全体会议上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19]236

中国共产党对股份制改革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也是突破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思想禁锢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尽管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股份资本,作为最完善的形式(导向共产主义的),及其一切矛盾”[20],但从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所有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把股份制和股票市场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加以批判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19]358他对广东省领导说:“我告诉你们,我邓小平就没有读过多少书,没读过多少大部头。但是,读过《联共(布)简史》,读过《共产党宣言》。我只是用马列的这些基本观点来研究中国的问题。”[19]334在邓小平的坚决支持下,我国积极稳妥发展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形成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江泽民强调指出:“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2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江泽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强调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22]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共领导集体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11]15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的历史证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束缚和长期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藩篱禁锢,这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关键所在,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3]。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秉持独创性,挺直腰杆子,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手段。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方针和根本原则。“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8]3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手段。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秉持独立性,挺直腰杆子,不断开拓前进的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24]699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濒临失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顾“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的错误指责和政治排挤,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独立自主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十分危急的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顶住了来自共产国际和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工作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了一切中外反动派”[25]1132。正如毛泽东1939年所指出的:“中共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中共在中国实行的纲领是根据中国的需要,而不是共产国际对中国的‘狄克推多’。”[26](英文dictate的译音,命令、支配之意——引者注)1963年9月,毛泽东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团谈话指出:“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一九二一年党成立到一九三四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议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一九三四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27]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画脚,是要犯错误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他认为,“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他的话,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8]27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直接面临和攻坚克难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正确处理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同时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但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上。“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中国依附于某个大国,或同它结盟,不但使中国自己受制于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也有害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定。”[28]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8]3苏联解体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却“稳坐钓鱼台”并显示出蓬勃生机,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深刻指出:“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8]331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维护我们的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这样的原则问题上决不能示弱,不能让步。”[29]53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11]651-6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30]。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进一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既不能走“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邪路。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也决不照抄照搬别国现成的发展模式和所谓经验,更不能接受任何外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颐指气使的说教。要坚决“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8]320,任何时候我们绝不能示弱。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24]700。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始终坚持既反“左”又反右,但主要是反对“左”倾错误倾向,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披荆斩棘开辟前进道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灵魂。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8]375这是邓小平对我们党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科学揭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犯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的“左”倾路线、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三次“左”倾错误,抗战初期又发生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些“左”、右倾错误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共同点,就是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机械地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决议和苏联的经验。毛泽东深刻指出:“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搬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3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同这些“左”右倾错误倾向,特别是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屡遭挫折,最后才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曾和党内的机会主义倾向作斗争,右的和‘左’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25]1480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战略任务,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由于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上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发生了曲折和失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后,就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急躁冒进搞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左”倾错误。令人可怕的是,“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主观主义的思想和做法,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9]62。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没有及时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徘徊了两年,后果十分严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发展同样受到了右的特别是“左”的思想的干扰和破坏。所谓右的表现,主要是指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所谓“左”的表现,主要是指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认为实行改革开放就是搞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危言耸听地说“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甚至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这两种错误思潮,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都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斗争,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8]375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9]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之所以必须在反对“左”和右的倾向,主要是在反对“左”的错误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主要是由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着极为特殊的国情,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构想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再加上历史上受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容易产生右的和“左”的思想偏差所致。特殊国情决定特殊道路。如果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科学地结合起来,一切从本本出发,一切凭经验行事,就很容易犯“左”倾和右倾错误,从而偏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航向。正如我国知名学者胡绳所指出:“对实际的认识,以及在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方面,如果发生偏差,就会发生错误。我们既然是革命的队伍,就比较容易简单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为越革命越好,调子越高越好。这样就容易产生‘左’的倾向。”[32]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殊的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同“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同“左”倾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拨正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深刻指出,“‘左’的东西长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党。纵观我们党七十年的历史,‘左’,好像革命,实际是害死人。不解决‘左’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19]3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证明,既反“左”又反右,但主要是反“左”,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制胜法宝。这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依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左”和右的思潮的干扰和影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善于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善于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就一定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局面,续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