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研究

2021-02-03 19:06叶金金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主流媒体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如何与青年亚文化进行互动融合。通过对新浪微博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究主流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征用融合,研究发现主流媒体在重大时事、公共议题和科普、娱乐互动类题材上,更易运用青年亚文化。文章运用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对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融合互动形式进行总结归类,探究两者互动融合产生的积极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可行性调适措施。

关键词:主流媒体;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034-03

一、引言

新媒體环境下,主流媒体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借助青年亚文化不断创新,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频繁。两者的互动融合赢得广泛关注,产生了正面效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推出“云监工”活动,“云监工”实时观看人数最高突破1亿,吸引了广大网友参与到抗疫活动中。但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共青团中央发布了推出虚拟形象“江山娇”与“红旗漫”的微博,被公众质疑未合理运用青年亚文化,影响主流媒体权威性,仅七个小时该条微博便被删除。

鉴于此,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主流媒体微博@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使用融合报道的题材类型,探究其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的形式,分析积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调适措施。

二、基于新浪微博融合报道的内容分析

《2020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微博月活用户突破5亿,90后、00后用户群体占比接近80%,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用户呈年轻化趋势,青年亚文化群体成为主要参与者。主流媒体开始重视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尝试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

(一)样本选择——@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

文章选用公众影响力大、权威性强的主流媒体作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2020年1月至2021年 3月每个月抽取一天,对微博@人民日报和微博@共青团中央发布的939条微博进行归类与分析,探究其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

(二)报道题材

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在微博报道中都对青年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运用。科普、娱乐互动类微博中运用青年亚文化进行融合报道的次数最多,而在社会民生服务类微博和政治、军事、经济此类严肃性微博中,几乎不运用。重大时事、灾难性事件这类需要引起受众关注的微博,运用青年亚文化融合报道的频率低于科普、娱乐互动类微博,高于平均运用频率,在此类微博中运用青年亚文化时需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

@共青团中央运用青年亚文化的频率高于@人民日报。在灾难性事件的微博报道中,@共青团中央由于受众主要为青年群体,更乐于运用青年亚文化提升影响力。在典型事迹、致敬类微博报道中,@共青团中央需要对青年受众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因此较少运用青年亚文化进行融合报道。由此可见,@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虽同为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但基于自身定位和受众群体不同,在进行融合报道时也存在差异。

(三)互动融合的形式

詹金斯认为融合文化是“新媒介和旧媒介碰撞、草根媒介和公司媒介交汇、媒介生产者的权力和媒介消费者的权力以不可预测的方式互动”的场域[1]。基于对上述@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微博报道内容的分析,可将互动融合形式分为三类。

第一,粉丝文化:盗猎式内容生产。粉丝盗猎创作,主流媒体官方赋权是当下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能动性提高,其可以是参与者、创作者,在互联网上对自己喜爱的文本内容进行挪用,然后拼贴改编再创作,为文本添加崭新的意义,完成盗猎式内容生产。詹金斯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参与式文化内容的使用是以领主召唤骑士的方式进行的[2]。当代表主流文化的主流媒体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时,通过领主召唤的方式,对青年亚文化群体盗猎创作的亚文化内容进行官方认可并加以使用,从而实现互动融合。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民截取“云监工”直播画面添加各种趣味性的语言符号,赋予新的内容和符号意义,创造各种拟人化的器械名称、漫画等,@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通过发微博提名和转发的形式,进行官方引用赋权,推动了年轻群体对疫情的关注,在疫情肆虐时期,缓解了公众的紧张焦虑情绪,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

第二,跨媒体叙事:多平台传播。跨媒体叙事作为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是互动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未来主流媒体发展创新具有关键意义。跨媒体叙事需要跨媒体传播,但并不是多个媒体功能的简单叠加或者是类似信息的大量复制,而是将故事散布于各个平台,每个平台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拓展和完善,吸引用户主动接收各个平台的故事内容,并参与其中,增强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2020年5月3日,六家主流媒体与B站(视频弹幕网站)合作,发布五四宣传片《后浪》。@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评论,携带链接,鼓励青年观看宣传片。截至2021年4月13日,视频播放量突破3100万次,点赞量突破174万次、评论和弹幕数多达28万余条,引发广泛热议。主流媒体与B站的这一次合作,实现了《后浪》的多平台、跨媒体传播,向青年亚文化群体宣传主流价值观。主流媒体通过与亚文化平台合作的形式,吸引青年群体广泛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了解主流文化和价值观。

第三,受众参与:吸纳集体智慧。詹金斯认为,融合实质上是在鼓励参与和集体智慧,“受众参与”是“融合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詹金斯引用集体智慧这一概念描述理想中的受众参与情况。集体智慧理论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了解所有内容,需要利用所有人的力量达成目标。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要提供富有沉浸感、现场性强的场景,重视受众参与感,吸纳受众的经验智慧,让受众能动地参与社会公共事件和政治话语实践,为主流媒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如@共青团中央开辟专门的“团团卧谈会”话题区,与受众进行互动沟通,重视受众需求,吸纳合理意见完善自身。这些举措增强了主流媒体与受众的黏性,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为主流媒体提供公众建议,形成集体智慧。

三、互动融合的积极效果

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无论是对青年亚文化而言,还是对主流媒体、参与受众而言,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良好的互动融合能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改善群体对青年亚文化的刻板印象,使受众更具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

(一)主流媒体影响力增强

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中吸收了亚文化的积极内容,创新了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用户,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体的注意,增强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内容相似的前提下,主流媒体发布的包含了亚文化元素的微博,要比使用严肃正式的传统主流媒体用语的微博平均转发与评论量更高。

主流媒体使用青年亚文化元素宣传,使主流媒体严肃刻板的形象有所弱化,主流媒体更加接地气、活泼化、年轻化,加强了与用户的互动沟通,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公共议题、政治性事件时,运用亚文化元素可以提升青年群体和公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提升事件的影响力,主流媒体的号召力和传播力也得到增强。

2020年11月,丁真在社交平台爆火,主流媒体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运用亚文化语言表达方式,表现活泼,甚至还“下场抢人”,在微博等年轻化的媒介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提升了影响力,更契合年轻人的媒介需求。

(二)青年亚文化污名化消除

戈夫曼最早提出了污名概念,他认为,由于个体或群体具有某种社会不期望或不名誉的特征,而降低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污名就是社会对这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3]。青年亚文化存在狂热性和非理智部分,亚文化群体时常发生一些偏激事件,这些事件经过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报道,被社会公众集中关注与批评,使青年亚文化给大众留下低龄化、非理性等负面印象,长此以往,青年亚文化污名化形成。

主流媒体对青年亚文化进行正面报道或在报道中使用青年亚文化元素,展现了青年亚文化群体独特、活力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青年亚文化的成见,消除了污名化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亚文化群体组织积极支援疫区的行动被@人民网等主流媒體宣传赞扬,展现了亚文化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公众对亚文化群体的负面印象,推动污名化现象的消除。

(三)受众群体认同感与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议题和政治性议题的讨论门槛降低,年轻人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但主流媒体习惯使用严肃刻板的语言,面对年轻化的受众用户,有时不能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当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时,媒介形象更加平易近人,拉近了用户与主流媒体间的距离,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话题,增强了用户的群体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意识,促使更多青年人参加社会公共事务。

2021年3月,针对H&M等一些国际品牌抵制新疆棉花,@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发布微博设置话题#我支持新疆棉花#、#H&M碰瓷新疆棉花#予以回应,运用大量拟人化用语,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这一系列行为获得了青年群体的积极响应,提升了青年群体的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推动事件向好发展。

四、互动融合的问题与调适措施

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虽然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但两者的互动融合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完善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界限把握不清,主流媒体过度娱乐化。主流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运用,导致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主流媒体对亚文化元素的运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但在严肃性话题中过度运用亚文化元素,使得主流媒体出现过度娱乐化倾向,主流话语严肃性遭到解构,主流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被消解。公众只关注表面的娱乐化信息,缺乏对事件的深入了解、理性思考和行动,事件的关注重点也容易发生偏离。

疫情期间“挖掘机助力榜”等过度娱乐化行为偏离了人们对于防疫本身的关注,忽视了一线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人们参与了挖掘机助力打榜活动,产生麻醉效果,认为参与打榜和“云监工”就相当于亲身参与了施工建设,为抗疫作了贡献,滋生自我感动式的狂欢。这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不利于对疫情进行深刻反思,降低了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削弱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第二,亚文化存在非理性成分,主流媒体生搬硬套。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是主流媒体转型、扩大话语影响力的一次积极尝试。但是,由于青年亚文化本身还存在一部分浅显的、非理性的,甚至是负面的内容,有时会出现一些极端化行为。主流媒体在运用青年亚文化时,缺乏对其深层内涵的理解,只是简单套用亚文化的活动模式,没有考虑亚文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未正确承担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

@共青团中央推出虚拟形象作为官方形象代表,试图运用二次元文化,吸引年轻受众,提升影响力,但这一活动却并未获得官方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大范围的不满。@共青团中央是具有政治性、权威性的重要官方媒体,如果采用亚文化的方式“营业”,无疑将公民和国家的关系简单化。青年亚文化存在一定的狂热性和盲目性,容易使受众行为表现出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缺失正确的立场和思考。

(二)调适措施

第一,要把握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界限,避免过度娱乐化。主流媒体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分清与亚文化的界限、差异,要把握好度。要考虑亚文化的娱乐性和主流媒体的严肃性是否兼容,注意区分时机和环境,要警惕泛娱乐化倾向,避免盲目使用亚文化元素。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受众差异,避免双方在思维和行为上产生冲突。

第二,主流媒体和相关平台要加强对亚文化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亚文化自身负面成分进行治理约束,维护网络秩序,不盲目套用。主流媒体应当履行好自身应尽的责任,及时有效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正确引导公众关心社会事件,进行积极健康的舆论引导,努力提升公众的思考行动能力和素养。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人民日报和@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积极尝试与青年亚文化互动融合。笔者通过分析主流媒体微博内容发现,主流媒体在科普、娱乐互动类和需引起受众关注的重大时事、公共议题类题材下,最常进行融合报道。文章还运用融合文化理论,对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路径进行了归类,分析其积极效果、存在的问题与调适措施。主流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互动融合,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不断优化,生成更成熟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蕾.亨利·詹金斯及其融合文化理论分析[J].东南传播,2012(9):11-13.

[2] 尹敏捷.破圈:互联网参与式文化社区的圈层突破之路——以B站为例[J].视听界,2020(4):40-44,48.

[3] 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26-134.

作者简介 叶金金,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主流媒体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