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2-03 04:11蔡晓航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也给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知识架构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多元融合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力促高等院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学习维度模式作为应用性教学理论,给传统课程教学指引了方向,在新的教育环境实践中,为新闻传播学科非线性编辑教学中的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支撑,文章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研究,包括态度与感觉、获得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等五个维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学习维度;非线性编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0-010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东莞理工学院校级质量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非线性编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02054

一、引言

5G、VR、虚拟拍摄、竖屏,这些新兴名词正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一系列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变革,视频编辑领域正形成新的场域,以巨大的能量,带来一股新浪潮,对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推动高等院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

对于新闻传播学科而言,新文科主要体现新时代背景、新媒介环境、新学科发展动力、新人才需求四个方面。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组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引领先进文化,成为新闻传播专业的重要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人的认知、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颠覆着传统传播方式给人的刻板印象,正在重构传播生态和舆论场域,新闻传播学科必须面对守正创新的问题,直面“新”的挑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联动已成为创新发展的内驱动力,适应现代传播环境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当今社会、行业和公众对于新闻传播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新闻传播学科迫切需要打破边界,打通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通道[1]。

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现状及困境

非线性编辑(下文简称“非编”)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在新闻传播学科广泛开设,是大量专业课程的前置基础,在国内高校已开展多年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也颇为成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较为完善。但新文科背景下帶来的“新”挑战让非编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显露出来,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生知识获取与教学内容的矛盾等,成为制约新闻传播学科非编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层层阻力。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改革非编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教学内容零散、陈旧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非线性编辑软件的操作和演示为主,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软件工具的使用,知识单一,缺乏前沿性,从众多非编教材编写即可发现其中的陈旧性。作为时效性较强的技能型课程,非编课程基础内容虽然相对固定,但日新月异的媒体技术要求教师必须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接轨,而从国内高校的师资配备来看,课程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即使有新鲜血液输入,也有新老错层的问题,老教师无法应对技术的快速变化,从而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

(二)教学模式固化、单一

学生的实践以模仿操作为主,根据老师的讲解,尝试上机模拟或者复制教师的案例,这样的方式会造成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习也就缺乏动力。常规的课程模拟实践练习很难激发广大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活动激情,工具人属性较强,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很难自主完成符合行业需求的作品,知识无法内化和迁移的问题十分严峻[2]。

(三)教学目标刻板、低效

非编课程学习的目标是视频剪辑应用,各级宣传部门、广电中心、广告企业、媒体行业,对视频制作能力需求往往是整体性的,要求从业人员拥有集策划、编导、拍摄、剪辑于一身的全流程制作的综合能力。但实际非编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视频编辑能力,且教学知识点零散,采用验证式学习实践而非启发式、创造式,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大多停留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应用中,而无法达到分析、评价甚至创造的层次。

(四)教学评价缺乏引导性

程序性知识是教人如何做事,包括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以及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3]。非编课程内容的程序属性,更看重“过程”,而对“结果”缺乏引导,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效果难以自我评估和获取体验,进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对学习内容的价值会产生质疑。在实际教学评价调查中,部分学生表示课程所学习的内容“没什么用”,或者不知道可以用来“做什么”。

(五)教育观念滞后

象牙塔与社会、行业一直以来都存在人才培养和能力需求的矛盾,现代课堂教师身份逐渐从讲授者向引导者转变,且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技能类课程不再仅仅培养工具人,更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施教者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适应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然而,滞后的教育观念导致非编课程改革屡遭挫折,举步维艰,其中既有教学管理的原因,也有高校师资结构的问题,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思想先行,观念革新。

对此,经过总结分析传统非编课堂教学的弊端,东莞理工学院传媒系通过一系列措施从多个维度对课程进行改革,成效显著。

三、基于学习维度模式的非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学习维度模型(Dimensions of learning ,简称dol)是美国课程改革研究专家罗伯特马扎诺博士提出的一种实践性教学理论。马扎诺认为学习有五个维度,构成一个以培养认知技能为中心,同时以情感态度和元认知为主要保障的轮状学习结构[3]。基于学习维度模型的非编课程教学,需要分别从态度与感觉、获得与整合知识、扩展与精炼知识、有意义地运用知识、良好的思维习惯等五个层次进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转化为有效课堂教学。

(一)引入行业典型案例及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

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取决于学习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学习的内部条件无法直接受控于教师,所以,对于内部条件来讲,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习效率,而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学生对课堂环境及其学习活动的态度和感受。经过多年的教学积淀,非编课程虽已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但沉闷无趣的传统软件学习,容易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持消极的态度。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接收也变得轻易且多元,学生接触行业的途径已不再单一,网络开放资源更便捷、更高效的获取途径及方式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几乎所有教程都以各种符合现代受众学习习惯的方式出现,从而产生了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知识获取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传统课堂面临的最大问题。

新文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融入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成为趋势。非编课程教学应引入流行典型案例并及时更新,分解剖析其中如旅拍快剪、Broll(辅助镜头)等流行实用技术,将节奏剪辑、升降格剪辑、影视调色、前后期稳定等添加进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软件和插件,如Beatedit(节奏剪辑插件)、Arctime(字幕插件)、Mercalli(稳定插件)等,以及AI时代的智能化制作方式,如AI字幕制作平台等,让学生快速与行业接轨,既能接收新媒体时代中的新生事物,也能发挥传统课堂学习的系统性、严谨性优势,实现“江湖派”和“学院派”的统一,并通过实践,制作出符合行业标准的作品。

(二)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内容

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信息传递和获取更加便捷、更加丰富。传统课堂的低效率特征在互联网的浪花中被无限放大,学生体量的增加使得有限的传统教学资源更为捉襟见肘,资源均衡性问题越发严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的约束。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基础上,随着数字教学资源的推广与使用,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出现,如优学院、中国大学MOOC等,它们突破时空的限制,其全新的移动学习方式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从知识的两种类型来看,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建构意义,意义领会要求学生用心思考、积极参与,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作出预测并加以验证,填补信息之间的差距。而程序性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关键技能与过程的能力,既包括身体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

总的来说,不管哪种知识,都需要经过一个构建—组织—内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获取新知识。

(三)视频制作课程群联动,扩展学科能力

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知识维度被分为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非编课程教学属于程序性知识层面,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应重在帮助他们理解识别概念的正例和反例,把握应用规则与远离的条件,培养超越课堂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或迁移)这类知识的能力。通过不同课程的合理联动,满足获取多维度知识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实现有机联动,造成了学生整体思维及技术运用能力偏弱,在非编学习中往往偏重于技术而不重视融会贯通,导致学生难以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剧本写作、摄像、非编三门课程为例,不仅在课程考核阶段可以进行有效联动实现全流程分阶段考核,在日常教学阶段也能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联动,如运动镜头的运用与叙事表现、景别的特性与应用技巧等。

(四)以成果为导向,赛教结合

非编课程大多以技能操作为考核内容,但仅仅停留于考核本身,成果转化意识缺失,无法实现视频的传播价值,造成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严谨,应付心态较重。最有效的学习莫过于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任务,即有意义地运用知识。从这个维度相关的五种推理或者思维出发,结合非编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效果评价应以成果为导向,促进课程作业向成果转化。

学生从入学开始即可参与专业实践,除了培养方案中规定完成的任务外,还可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尽早了解专业、对接行业,积累更多实践经验,专业课程配合校媒及大广赛、学院奖、各类视频比赛,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实操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停留于印象式的实操,而是与课程作业、学科竞赛相融合。不管是新闻传播学科还是影视学科,国内外高校对学生的成果生产和展示愈发重视,逐渐以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节、广告大赛等形式,为大学生影视创作提供多级别多类型的展示平台。专业赛事命题大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引入了专业赛事的主题作为教材和参考,注重对学习成果的转换,既能培养学生新闻敏感性,也能让广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努力过后有所收获的巨大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五)融入课程思政,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文社会学科专业课程,重在帮助广大高校学生学习掌握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方法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非编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作为理论指导、价值观和实践旨归,从理论教学、专业实践等多个维度融入教学环节中。近年来,微信、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自媒体平台日益壮大,网络虚拟社区不断完善,相比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遵循守正的同时,遇到不断挑战,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必须面对这些不断变化的理论与实践,解疑释惑,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对于广大学生在新闻媒体的实际使用、新闻中的事件、媒体的发展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与困惑,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回应,并及時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传播者、模范的践行者。在课程内容中运用新媒体中的“网红”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如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等,既契合现代青年的兴趣点,又能结合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在课程作业选题上引导学生多关注国家、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承担现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未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如乡村振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四、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课程质量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马扎诺的学习维度模式给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引,非线性编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运用学习维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再造和设计,必须切实改变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原理,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取得新的突破,也能够依照师生的情况及教学条件灵活调整和合理安排,在持续完善中,积极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金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究:以地方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传媒论坛,2021(3):14-15.

[2] 王仕勇.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进路[J].中国编辑,2021(2):16-21.

[3] 盛立群,等.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8-59,216-247.

作者简介 蔡晓航,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