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下的科技报告服务影响因素研究

2021-02-04 07:50剧晓红毛平
现代情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影响因素

剧晓红 毛平

摘 要:[目的/意义]科技报告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产物,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本文以推动科技报告服务深化进程,提高科技报告服务能力为主要研究目的,探索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推进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通过对科技报告服务机构21名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梳理与归纳影响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深化推进的101个概念和20个范畴,并形成8个主范畴,归纳至4个维度,最终构建科技报告服务影响因素的GPQV理论模型。[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在创新驱动环境下,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深化推进受科技报告服务治理、服务平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价值感知4个维度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科技报告服务;影响因素;创新驱动;扎根理论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1.02.011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02-0107-08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is an important produ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and it is one of the strategic resources of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and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Method/Process]Through grounde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n-depth interview data of 21 staff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 agencies,this paper sorted out and summarized 101 concepts and 20 categories that affected the deepe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and formed 8 main categories,summed up to 4 dimensions,and finally a GPQV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 was built.[Results/Conclusion]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n innovation-driven environment,the deepen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 service was comprehensively influenced by four dimensions,i.e.service governance,service platform,service quality and service value perception.

Key word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port;influencing factors;innovation-driven;grounded theortetical analysis

數智时代,我国科学研究工作逐渐向以数据为创新驱动的全新阶段迈进,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科学研究数据,成为我国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务院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强调:要发展科学大数据,积极推动由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公益性科研活动获取和产生的科学数据逐步开放共享[1]。因此,最大化利用和挖掘科学技术文献所蕴含的宝藏,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2]。科技报告是科研人员详细记录其科研过程的一种特定文献[3],它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产物和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之一。科技报告作为系列文献,涵盖由国家资助科技项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进展,具有良好的资源积累与技术交流价值[4]。科技报告体制发展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更高效地管理科技报告文本,更是通过累积的科技报告文献,提供高质量公共科技服务,以支持科技创新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报告工作。在科技创新需求、科技报告共享的背景下,科技报告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增强。随着科技报告工作的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科技报告工作不断向服务创新方向发展[5]。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有助于加强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从而对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环境下,探讨我国科技报告服务的有关研究,日渐受到政府和学界的持续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科技报告的相关研究,除介绍国外的科技报告发展经验以外,较多地集中在科技报告的制度体系、体制建设和质量管理评价等方面,针对我国科技报告服务的相关内容相对少有涉及。实际上,我国科技报告服务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集中在浅层次的科技报告信息服务初级阶段,尚未深入对科技报告服务内容、模式、机制等内容进行探索,即科技报告服务工作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6],且尚未构建较为完整、系统的科技报告服务体系等。本文认为,快速更迭的大数据方法、技术以及分析工具等促使科技报告服务理念的改变,不断地推动科技报告服务由信息服务初级阶段不断向“知识+智慧”阶段延伸,科技报告服务不断向“知识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创新驱动的大环境下,科技报告服务不断向基于科技报告数据资源融合、面向科技创新活动需求、多元主体参与、面向科技报告服务业务协同,提供知识化、智慧化科技报告服务的方向延展与深化。

如何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大的范围内,从整体上来考虑创新驱动下的科技报告服务深化推进问题,相对于科技报告服务的传统,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当下,在科技报告服务深化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多样化的阻碍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的解决有助于促进相关理论研究的优化与完善,同时也呈现出科技报告服务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期能为科技报告服务深化推进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从创新驱动环境下,科技报告服务的影响因素探索入手,探讨科技报告服务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多种阻碍因素,基于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与优化,以期能为国家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区别于验证性定量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构建的理论结果来源于对数据的一系列规范且严谨的操作。也就是说,扎根理论首先持续、收集、整理以及归纳原始素材;其次,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式编码等流程,逐步凝练出能够描述研究问题的多个范畴,并构建理论;最后对构建的理论进行检验,逐步完善理论[7]。扎根理论是一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图书情报研究领域的定性研究方法,如陈茫等基于扎根理论探索影响图书馆移动知识服务的关键因素[8];杨梦晴等则基于扎根理论探寻何种因素会影响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用户的参与意愿[9]。

文献分析发现,国外科技报告服务研究大多聚焦于实践应用,国内对于科技报告服务的相关研究内容也缺少较为系统化、成熟的理论基础支撑,并且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假设探讨与研究。由于科技报告服务的相关研究需要掌握实践领域的第一手数据,才能得到相对客观且真实的资料。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将近3个月的研究时间,在文献整理分析、科技报告政策分析以及机构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修缮访谈大纲。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用,依照明确研究问题、收集访谈资料、访谈资料分析、编码以及理论构建的研究过程,揭示科技报告服务推进的关键影响因素。

2.2 数据收集

为确保数据收集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同时有利于理论的形成,本文主要遵循理论抽样的原则,在访谈对象数量的选择上不受限制,以理论饱和为停止访谈的最终标准,共选取10个省份科技报告服务机构的21名科技报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电话等形式的半结构化访谈。为保障受访者的隐私,本文不对具体的科技报告服务机构的单位名称予以揭示,具体的受访者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3 数据分析

扎根理论是一种探索式研究,即通过整理、归纳所收集的数据素材,获得概念并对其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核心范畴,构建相关理论。依据扎根理论分析的原理与分析流程,本文首先对访谈素材进行开放编码,获得概念;其次,逐步提炼出范畴,展开主轴编码,进一步将归纳出的范畴抽象化为主范畴;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即基于主轴编码,縷析主范畴彼此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构建理论模型。

3.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基于整理、分析原始访谈素材,提取一定的概念及范畴并对其进行归类。本文通过摘要抽取、形成概念以及凝练范畴3个步骤进行开放式编码。其中,①抽取摘要主要是基于访谈素材,抽取与研究主题有一定关联的原始语句,并将其划分成若干个摘要;②形成概念,尽量采用较为精简、精确的词或短句,对摘要抽取环节所拆分的摘要以及补充的相关定义进行描述,表达形式为G1,G2,…,Gn;③凝练范畴,针对所研究主题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总结、归纳与分类,围绕某一概念,并将其他类似概念进行合并的过程,表达形式为F1,F2,…,Fn[10]。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访谈素材共抽取了101个概念和20个范畴,具体如表2所示。

3.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基于原始访谈素材,依据各范畴间的联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出主范畴。一般包括如下过程:①依据原始访谈素材,提取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形成子范畴;②依据子范畴之间的内部联系,归纳子范畴;③基于对子范畴的分析与理解,构建主范畴。依据上文所述开放式编码过程,本文共萃取20个范畴,各范畴相互之间可能存有程度不同的内部关联。本文基于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关联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总结、分类,归纳出了8个主范畴,各主范畴依次用M1、M2、M3…M8表示,描述了主范畴具体涵义,并最后归纳为4个维度,具体的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通过梳理、归纳子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8个主范畴,即依次为服务运行、服务成效、感知有用性、感知技术、效用特征、形式特征、用户特征、用户需求,并将8个主范畴归纳至服务治理、服务平台、服务质量、服务价值感知这4个维度。虽然本文通过对子范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来确定主范畴。但是由于个人理解的差异性与不足,本文的归纳分类并不具有一定的绝对性。

3.3 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主要是将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梳理顺当,形成一定的“故事线”,即各主范畴间的关系结构。其中,在缕析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时,需要依据梳理原始访谈素材标签间的关系进行。本文通过对上文所述过程编码的8个主范畴进行迭次比较与研究,其均影响着科技报告服务推进。因此,在基于主范畴,明确“科技报告服务”这一核心范畴,并更进一步以核心范畴为基础,缕析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结构,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是指增加访谈素材样本的原始数据之后,仍然未出现新的概念、范畴等,它是扎根理论分析进行终止抽样与否的操作标准。本文在对Z19~Z21这3份访谈素材进行编码发现,尚未有新的概念及范畴出现。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3.5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梳理,最终缕析得出服务治理、服务平台、服务质量与服务价值感知(模型中略去了服务二字,下同)是共同相互影响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推进的影响因素,其中包含6个因果关系,两个中介关系。依据该故事线,结合前文研究构建科技报告服务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906/15/305621_497254827.shtml,2020-10-23.

[2]財经网.寻找硬科技:科技创新大数据监测与评价研讨会在京召开[EB/OL].http://tech.caijing.com.cn/20181221/4548377.shtml,2020-10-23.

[3]化柏林,武夷山.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科技报告[J].情报学报,2013,32(5):1.

[4]朱东辉,文秀芳.科技报告:一种高值高效的技术信息产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558-560.

[5]郭学武,朱江.开放科技报告服务体系建设刍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9):82-84.

[6]高莹莹,李杉杉.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2):77-81.

[7]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2(4):1-14.

[8]陈茫,唐家玉.图书馆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探析[J].图书馆,2017,(9):26-30,60.

[9]杨梦晴,王晰巍,李凤春,等.基于扎根理论的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6):86-92.

[10]李文博.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1):92-103.

[11]郑彦宁,许燕,杜薇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机制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7):20-23.

[12]张艳秋,郑彦宁,薛钦文,等.中国科技报告开放获取现状研究——以广东省科技报告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6):88-93.

[13]应向伟.科技报告服务模式及在科技管理中的探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41-45.

[14]陈峰.面向企业用户的科技报告增值服务方式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49(4):51-54.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影响因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