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时期星港城遗址的人种类型

2021-02-07 02:51周亚威周雪艳侯晓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港城鲜卑颅骨

周亚威,周雪艳,侯晓刚

(1.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0)

一、引 言

人种,亦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朱泓等对诸多考古遗址出土人骨材料研究后提出,中国先秦时期的人种类型包括古中原类型、古东北类型、古华北类型、古西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和古蒙古高原类型[1](28)。这一古人种类型划分体系为我们研究古代人群种族关系与不同人群间的体质特征关系提供了参考。经鉴定,拓跋鲜卑遗存出土的人骨是具有明确西伯利亚蒙古人种成分的古蒙古高原类型居民,而分布在晋北和冀北地区的古代居民则以东亚蒙古人种成分为主要特征[2]。这一情况的巨大变动与拓跋鲜卑政治活动中心的转移、人群迁徙、与周围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加深有着密切联系。本文研究的人骨资料来源于晋北的大同市,时间上属于北魏平城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拓跋鲜卑的崛起可以追溯至2世纪初,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诸部后,在距大同阳高县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建立政权。3世纪至4世纪,拓跋珪带领鲜卑部族南下并在大同地区建立北魏王朝。随后,为加强对该地的统治,移民政策就此展开。晋永嘉四年(310年),刘琨迁五县汉族至勾注山南侧并在内建造城邑献于猗卢,后猗卢迁10万拓跋部众居于此地。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北魏建都平城,该地逐渐成为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移民政策仍在继续,拓跋珪迁山东六州民吏及高丽杂夷36万人,百工10万余口至于平城,并将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大量匈奴、山胡、高车等少数民族迁入其内,此后,太武帝朝借助战争将大量被征服区的民众,包括北燕、北凉等地的汉族居民及柔然、屠各、高车等非汉族居民迁至平城[3]。一系列移民政策使平城在这一阶段成为北方民族交融的大熔炉。

20世纪以来,诸多学者对该地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人类骨骼进行研究。张振标等通过对大同南郊墓地电焊器厂出土的北魏人骨进行研究后认为,大同北魏组居民颅骨在种族类型方面与东北亚类型最为接近,与华北以北地区的居民关系最为密切[4];韩康信在对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人骨进行研究后得出,其在体质形态上接近于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但同时存在某些与东亚类型相近的特征[5](402~412);李鹏程在对大同水泊市廉租房墓地的人骨进行研究后得出,水泊市组居民的种系成分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同时不排除在人群交流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东北亚蒙古人种的影响[6]。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星港城墓地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人骨进行人类学分析,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和考古学资料,对北魏居民的形态特征、人种类型及人群间的亲疏关系进行探索。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星港城墓群位于大同市区东面,御河(北魏称如浑水)东岸,御东区鸿雁路与南环东路交会处。墓群所在地西邻沙岭村,东临石家寨村、大同方特乐园,南邻寺儿村。2017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对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46座,其中北魏时期的墓葬42座。墓葬有砖室墓、洞室墓、竖穴土坑墓,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部分墓葬随葬有棺椁器具,出土随葬品有陶罐、陶俑、铜器、钱币及玻璃器等,另有大面积精美壁画,颇具北魏时期的风格。综合发掘情况及地理位置来看,该墓群以北为迎宾大道墓群,东南为沙岭北魏墓群,西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由此推断,该地段应是北魏时期一处较为集中的大型墓葬群。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该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山西大同地区北魏居民的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标本。

(二)方法

依据《人骨手册》[7](375~415)对星港城墓地出土的42例北魏人骨进行性别、年龄鉴定。总体来说,星港城人骨保存情况较差,颅骨破损严重,后经室内整理、拼对、修复,共有12例颅骨可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工作。本文所使用的12例星港城墓地颅骨标本中,男性和女性各有6例。通过对男性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鼻颧角、总面角等84项主要项目进行测量,并对男女两性的颅骨形态特征及非测量性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组间差异均方根函数、主成分分析法对星港城男性组与亚洲各近代组、各相关古代组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对相关古代组进行比较分析。

颅骨连续性形态特征的观察以人类学研究中常用的24项观察项目为统计标准,包括颅型、眉弓突度、眉弓范围、前额、额中缝、颅顶缝、乳突、枕外隆突、眶形、梨状孔、鼻前棘、上门齿、犬齿窝、鼻根凹、翼区、缝间骨、顶孔数、矢状嵴、腭形、腭圆枕、颏形、颌孔数、下颌角形、下颌圆枕。

星港城颅骨非测量形态特征可概括为:颅型多为菱形,其次为卵圆形及楔形;眉弓突度男性较为发达,女性发育程度较弱;男性眉弓范围绝大多数都未延伸至眶上缘中点,女性情况亦是如此;前额方面,男性前额中等、平直者较为常见,女性则发育平直;颅顶缝部分,男性和女性的前囟段以微波及深波为主,顶段、顶孔段多以锯齿状为主。男性乳突发育情况较为粗壮,以“大”为主,女性则以“小”或“中等”为主。男女两性眶形以长方形为主,男女两性梨状孔以梨形最为多见。男性鼻前棘与女性相比较高,犬齿窝较为发达,男女两性鼻根凹有些许差异,翼区以H型最为常见,颧骨上颌骨下缘转角处多欠圆钝,颚形多为椭圆形,颏形多为方形和圆形,下颌角区外翻者居多,上门齿多为铲形。

星港城组男性颅骨的主要特征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额宽属于狭额型,面宽偏狭,较狭的上面高度,偏低的中眶型和中鼻型并伴有较为中等的面部扁平度。女性组的颅骨主要体质特征可以概括为圆颅形、正颅型及中颅形相结合的特点,额宽平均值为63.44毫米,显示出狭额型的特征,鼻指数为48.98,属于中鼻型,与男性组相比,女性的主要颅面特征在眶指数与上面部扁平度方面存在些许差异。眶指数为86.77,属于高眶形。鼻颧角为138.67度,低于鼻颧角变异范围的最低值,反映出其上面部扁平度较低。其余测量性状与男性组基本保持一致。

总体来看,星港城男女颅骨表现出简单的颅顶缝,鼻根凹陷不明显,犬齿窝中等偏深,宽阔的面额,中等程度的面部扁平度,颧骨上颌骨转角欠圆钝,铲形门齿的出现率较高。总体来说,星港城男女组颅骨的形态特征都体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

三、比较分析

(一)与亚洲各近代组的比较

为理清星港城北魏居民与各地区现代亚洲蒙古居民在种族类型上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临近地区的人群关系。本文采用8组近现代亚洲蒙古人颅骨骨样本与星港城组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太原组[8]、西安组[9]、榆次明清组[10]、抚顺组[11]、华北组、蒙古组、通古斯驯鹿组、爱斯基摩勒俄康组[12](50~81)。通过对这8个近代颅骨组的14个项目的颅长、颅宽、颅高、面宽、上面高、眶宽、眶高、鼻宽、鼻高等9项绝对值,以及颅指数、颅长高指数、颅宽高指数、上面指数、眶指数等5项指数值进行比较,以便理清星港城居民的种族归属。下面我们将采用组间差异均方根法,对比星港城组与其他各组之间的平均组间差异均方根,以此来分析各对比组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了解星港城组与这8组近代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星港城组居民与以东亚人种特征为主的西安组、榆次明清组的关系最为亲密,表明这4组居民在主要种系特征上最为近似;其次为华北组(0.56)、抚顺组(0.57)、太原组(0.59),说明星港城组古代居民受东亚蒙古人种影响较大;与蒙古组(1.19)、通古斯驯鹿组(1.26)关系最为疏远。亲疏关系的程度显示出星港城组与现代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居民在颅骨形态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属于东亚类型的范畴。

(二)与各相关古代组的比较

本文选取与星港城组在较大地域范围内较为接近的相关古代组进行对比分析。选取的古代组有大同北魏组[4](29)、陕西凤翔组[13](318~326)、小南庄组、聂店组[14]、神木新华组[15](331~354)、神木大保当组[16](138~159)、朱开沟组[17]、甑皮岩组[18]、昙石山组[19]、扎赉诺尔汉代A组[20]、固原彭堡组[21]、水泊寺组[6](40)、喇嘛洞组[22]、南杨家营子组[23]、三道湾组[24]、虒祁组[25]等16个古代颅骨组。其中,属于古中原类型的组有大同北魏组、小南庄组、水泊寺组、虒祁组;可基本代表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的有朱开沟组、聂店组、陕西凤翔组、神木新华组,而聂店组虽归入古华北类型,但与古中原类型的人群关系较为接近;属古华南类型的有甑皮岩组、昙石山组;属古蒙古高原类型的有南杨家营子组;属古东北类型的有扎赉诺尔汉代A组、三道湾组;属北亚类型的有神木大保当组、固原彭堡组、喇嘛洞组,其中喇嘛洞组还含有东亚类型人种的因素。运用组差均方根、因子分析法进行计算分析,对所采用的变量进行主成分法分析,获取可代表各组人群颅骨形态的差异性特征,由此判定星港城与其他对比组的人群关系。

组差均方根分析显示,星港城组与大同北魏组(0.65)、虒祁组(0.67)、朱开沟组(0.70)、喇嘛洞组(0.74)、陕西凤翔组(0.78)、水泊寺组(0.80)、神木新华组(0.86)、神木大保当组(0.88)的关系最为亲密,其次为聂店组(0.90)、小南庄组(0.91),最后与固原彭堡组(1.13)、南杨家营子组(1.16)、三道湾组(1.19)、甑皮岩组(1.20)、扎赉诺尔汉代A组(1.24)、昙石山组(1.34)的关系最为疏远。从中可以看出,星港城组与隶属古中原类型人群具有较为相近的亲疏关系,与此同时,星港城在某些方面与东亚类型人种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星港城在内的17组古代人群的14项线性、角度及指数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组线性、角度、指数值的因子数值。前三个因子基本代表了所有项目的总体特征,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0.017%,这一数值基本代表了14个项目的总体特征,第一因子方差贡献率为41.021%,第二因子方差贡献率为24.285%,第三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4.710%。此外,各项目在三个因子中的载荷量表现有所不同,在第一公因子中,载荷量较高的原始变量是颅宽、颅高、上面高、面宽、鼻高、颅宽高指数,这说明第一公因子代表了颅骨形态和面部扁平度;第二公因子中,颅长、眶宽、鼻宽、颅指数、颅长高指数、上面指数等因子占有较高的载荷量,这说明第二公因子代表了颅型、眶型及鼻型;第三公因子中,面宽、眶高、眶指数的因子载荷量较大,这说明第三公因子代表了面部及眶部形态特征。

图1:第一、第二因子得分散点图

在第一、第二因子得分坐标系中(如图1所示),古中原类型和东亚类型占据中心位置,组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集群,除星港城组外,还包括陕西凤翔组、聂店组、朱开沟组、小南庄组、神木新华组、水泊寺组、虒祁组、大同北魏组。边缘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和古华南类型分别形成的相应集群,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的组别明显与其他组别拉开距离,表明其在颅面长度、高度、宽度、角度等测量项目上与其他各组存在明显差异。在北亚类型中,喇嘛洞组虽包含一定的东亚类型因素,但与其他组有相当的距离,表现出在第一、第二因子所代表的原变量项目上有着些许差异。神木大保当组徘徊于隶属古中原组的组群之间,表明其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主成分分析法与前述的两种统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星港城组一方面与包含现代东亚类型的聂店组、神木新华组、朱开沟组等存在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更多地聚类于古中原类型,体现出与其较为紧密的联系。

四、讨 论

鲜卑是活动在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最初为小范围的少数民族区域政权,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至建都平城时期,拓跋鲜卑大举南下逐渐消灭北燕、北凉等地方强势政权,占据匈奴故地,占有原属东晋南朝的山东、关中地区,鲜卑自此渐胜[26](12~40)。在鲜卑族融合漠北匈奴的成分之后,檀石槐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随着后期瓦解,东部鲜卑退保辽东,分离成宇文、慕容、段氏三部分,北部鲜卑则在檀石槐的军事基础上继续向南发展,并由此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建立了统一中国北部大部疆域的北魏政权。在随后的历史潮流中,逐步形成了“胡国风俗,杂相糅乱”的新兴北魏文化。与此同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也促进了人群之间的交融,各民族间的通婚和聚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种的交融与发展。目前,经人类学研究公布的属于鲜卑族或被认为属鲜卑祖先的人类学资料有完工组、扎赉诺尔组、南杨家营子组和平洋墓葬组共4处人骨标本。这4处墓葬均被认为属于拓跋鲜卑或其显示遗存,其中扎赉诺尔组主要包含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种系特征,但不排除一些东亚蒙古人种的因素。南杨家营子组的人种特征与扎赉诺尔组相比更为接近西伯利亚蒙古人种的特征。从目前的形态特征分析来看,星港城男性颅、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具有中颅型和正颅型相结合的颅型特点,面宽偏狭,中等的上面高度,偏低的中眶型和狭鼻型并伴有较为中等的面部扁平度。在颅型方面,星港城组男性居民与古中原类型居民所拥有的偏长的中颅型以及高而狭的颅型阔鼻倾向有所不同,这也许与样本量过少,不具有典型代表性有关。在与古代组的对比上,我们将两组隶属拓跋鲜卑的南杨家营子组和扎赉诺尔组加入其中,借用组差均方根的分析发现,星港城组居民与古中原类型的居民组有更为紧密的亲缘关系,而与属于鲜卑族人种材料的两组联系不强。主成分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星港城组居民与东亚类型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是与古中原类型各组有着较为相近的形态特征,而与具有鲜卑成分的居民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鲜卑人群重视尊卑等传统礼制观念,这在墓葬制度上也有相应的体现。北魏平城内的墓葬形成了由北向南的尊卑排列特点,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27]。星港城墓地正处于中南部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星港城墓地的墓主生前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从墓葬的墓室结构、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及墓室风格亦能说明这一点。墓葬多为砖室墓,墓朝向南,墓道及墓室内多有展现中原传统故事题材的彩色壁画,随葬品中有大量带有中原服饰及鲜卑特色的人物俑、模型明器,墓葬内有殉牲等。这一埋葬特点既有鲜卑文化的特色,也包含了中原汉晋文化的因素。对比北魏平城时期发现的汉族人墓葬,我们也发现了具有鲜卑文化传统的壶类陶器和具有鲜卑服饰的人物俑。这些墓葬文化丰富的内涵与多样性体现出平城时期拓跋鲜卑民族文化与汉晋文化相互融合及影响从而形成“杂相糅乱”的特点。同时,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北魏为了巩固和加强其政权建设的稳定性,多启用汉族参与建设。本文是对星港城墓地北魏颅骨资料的初步研究,借助人种学及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逐步确定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人种特征。星港城北魏居民组在主体上属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但不排除星港城组居民在种族特征方面也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时期人种交流的结果。目前,受制于研究材料的有限性,只能做出该组居民初步的体质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分析,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分析,以便对大同地区的北魏居民体质特征及人种学特征加以补充研究,从而丰富地区人种研究。

猜你喜欢
港城鲜卑颅骨
夜游港城(外一首)
陈立东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中国好人”管学刚:港城的光明使者
张家港开展千名侨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动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
打仗是件残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