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贫困地区畜牧业扶贫福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以宁夏为例

2021-02-07 02:51尹春洋杨云帆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畜牧业畜牧福利

尹春洋,田 露,杨云帆

(1.北方民族大学 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吉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3.北方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伴随着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主攻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对象主要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困地区[2]。畜牧业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畜牧业对提高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国家也高度重视畜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3]。畜牧业扶贫是兼顾减贫和生态双重目标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破解了资源禀赋地区的“贫困陷阱”,促进了扶贫资源与本土资源有效衔接[4]。当前,精准扶贫正处于由传统的“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则在于促进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国内外学者关于畜牧业扶贫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事畜牧养殖是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5]。基于美国的现实情况,实现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投资风险,并在特定资源禀赋区域促进农户脱贫[6]。致力于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从事畜牧养殖的贫困户接受政府、企业等部门给予的捐助有利于贫困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业,即畜牧养殖规模可大可小,资金需求压力小,生产周期短,资金回收快,对贫困户吸引力较大。针对不同贫困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拉动社会投资,拓宽增收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畜牧业既能解决贫困户自然资源的禀赋问题,又能弥补贫困户农业生产力的不足,进而给贫困户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深度贫困地区人员脱贫[7],为脱贫攻坚提质增效。随着中国精准扶贫进入关键时期,畜牧业扶贫势必变得更加重要,但是贫困户作为畜牧业经营的主体,只有保障其福利不受损,他们才会继续依托畜牧业增收脱贫。因此,深入研究畜牧业精准扶贫对贫困户福利的影响,对于完善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和增加农户收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学术界关于农户行为决策福利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贷行为[8]、土地征用及土地流转行为[9]、生产环节外包行为[10]、电子商务行为[11]、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和集中连片地区减贫政策[12]等方面,针对精准扶贫视角下畜牧业扶贫的福利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鲜见。

综上所述,已有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新思维和经验借鉴,但是依然存在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畜牧业扶贫模式及其联动效应,且尚未得到一致性结论。第二,现有考察畜牧业扶贫影响效应的研究成果,大多数将畜牧业作为产业扶贫手段,未将畜牧业纳入农户家庭资源配置的整体框架,从农户家庭收入变化的角度评估畜牧业对农户福利的影响效应。第三,已有研究忽略了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决策的自选择及内生性问题,可能造成估计结果偏差。因此,本文在畜牧业扶贫对农户福利影响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宁夏贫困地区建档立卡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在反事实框架下,从农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变化的维度,评估畜牧业扶贫对农户福利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以及福利效应在群组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检验畜牧业扶贫对农户福利影响的作用机制。

一、数据、模型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课题组于2018年8月至12月对宁夏贫困地区4市12县48个村贫困户的问卷调查。调查区域主要为宁夏连片特困地区,其中西吉、海原、固原原州区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该地区位于流水侵蚀的黄土高原区,土地资源贫瘠,农业生产受资源环境制约较大,所以,分析这些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及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数据来源主要采用分层逐级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具体抽样过程如下:选取宁夏固原、吴忠、银川、石嘴山4个市,在每个市各选取3个县,在每个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再选取4个村,最后在每个村随机选取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畜牧养殖贫困户和非畜牧养殖贫困户共发放问卷960份,每个村委会发放48份。剔除题项缺填率大于10%的问卷、部分问卷存在关键变量缺失的情况及包含极端值的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904份,其中从事畜牧养殖贫困户有效样本为191份,非畜牧养殖贫困户有效样本为713份。一般来说,非畜牧养殖贫困户大于畜牧养殖贫困户数量有利于PSM方法的样本匹配。从样本贫困户的基本特征可知受访者大多为男性,其中30岁以上者占89.6%,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占37.8%。大多数贫困户家庭经营的耕地面积普遍不高,10亩以下占比达到62.2%,约有71%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9 000元。这与西北贫困地区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偏小且收入不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征基本吻合。

(二)模型选择

作为理性经济人,贫困户选择从事畜牧养殖是为了实现家庭收入(福利)最大化。假设贫困户i参与畜牧养殖获得的潜在收入为y1i,未参与畜牧养殖的潜在收入为y0i,那么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的条件为y1i-y0i=y*i>0,即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获得的收入大于未参与时获得的收入。贫困户是否从事畜牧养殖的决策模型可表示为:

(1)式中,yi为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的决策,Di=1表示贫困户参与了畜牧养殖,Di=0表示贫困户未参与畜牧养殖。那么,可以通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评估畜牧业对贫困户福利的影响效应:

(2)式中,lnYi表示贫困户的福利水平;为影响贫困户福利水平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营特征,以及一些外部环境特征等因素;β、γ为待估计系数;εi为随机误差项。若贫困户是被随机分配到畜牧养殖组和非畜牧养殖组,则参数γ能够精准地反映畜牧业扶贫的增收效应。畜牧养殖决策变量Di不能被视为外生变量,因为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是贫困户基于预期收益分析做出的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如果忽略贫困户潜在自选择问题,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上述模型,那么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有偏估计,即贫困户是否从事畜牧养殖是内生的。

本文将运用PSM方法处理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的自选择问题,PSM估计首先用Logit模型估计样本接受从事畜牧养殖的条件概率拟合值,即倾向得分值。其次,选择适合本研究的匹配方法计算从事畜牧养殖平均处理效应(ATT)、未从事畜牧养殖平均处理效应(ATU),以及总样本的平均处理效应(ATE)。最后,根据匹配后样本计算平均处理效应。PSM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3](537)。

从事畜牧养殖平均处理效应(ATT)估计量公式如下:

其中,N1=∑iDi为从事畜牧养殖(处理组)的个体数,而表示仅处理组个体进行加总。

未从事畜牧养殖平均处理效应(ATU)估计量公式如下:

其中,N0=∑j(1-Dj)为未从事畜牧养殖(控制组)的个体数,而表示仅控制组个体进行加总。

其中,N=N0+N1为样本容量;若Di=1,则;若Di=0,则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ATT的平均值考察畜牧养殖对农户福利的平均处理效应。

(三)变量选取及说明

对于PSM的匹配变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匹配效果为导向,从理论上尽可能将影响贫困户家庭收入与从事畜牧养殖行为的相关变量考虑到模型分析中,同时根据匹配效果对变量组合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平衡性检验结果满意的匹配效果。根据反复测算结果,最终选取的匹配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党员、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劳动力数量、社交网络、家庭耕地面积、家禽饲料加工机、道路状况、污染企业、风险偏好、风险规避。其中,家禽饲料加工机、道路状况、污染企业是询问贫困户畜牧养殖的周边环境实际情况;家庭耕地面积是贫困户从村集体分配到的耕地规模。对于PSM分组比较的变量,本文用耕地面积反映物质资本因素,劳动力数量、健康状况和受教育程度反映人力资本因素,家庭礼金支出反映贫困户社会资本因素。

畜牧养殖贫困户和非畜牧养殖贫困户两组样本的PSM结果表明,变量与匹配变量的描述统计之间存在差异。其中,畜牧养殖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总收入为8.013,比非畜牧养殖贫困户多出1.000。匹配变量方面,两组贫困户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家庭礼金支出、道路状况等变量表现出显著差异,畜牧养殖贫困户比非畜牧养殖户拥有更多的女性受访者,且畜牧养殖贫困户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家庭礼金支出多,耕地面积较大,道路状况较好。其他匹配变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1.贫困户畜牧业养殖决策方程估计。基于Logit模型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年龄变量对贫困户的畜牧养殖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申红芳等[14]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随着贫困户年龄的增加,贫困户难以胜任体力强度大、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且更愿意从事畜牧养殖。受教育程度对贫困户的畜牧养殖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贫困户选择畜牧养殖的可能性越小,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贫困户获得非农工作机会越多,而从事畜牧业养殖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从事畜牧养殖的可能性较小。受访者健康状况越好越不倾向于从事畜牧养殖,根据对贫困户情况的调查,大多数健康状况好的农户更愿意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对贫困户的畜牧养殖决策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家庭面临劳动力约束较低,其从事畜牧养殖的积极性也较低,更愿意外出打工挣钱。道路状况对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意味着贫困户所在村庄道路状况越好,贫困户选择畜牧养殖的可能性就越高。

2.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畜牧养殖户与非畜牧养殖户的倾向得分区间有一定的重叠,此重叠区域被称为“共同支撑域”。共同支撑域的区间范围越大,匹配过程中样本损失的数量越小。通过查阅数据表可以看出,畜牧养殖户的倾向得分区间为[0.091,0.402],非畜牧养殖户的倾向得分区间为[0.047,0.435],共同支撑域为[0.091,0.402],因此,认为样本损失导致偏差较小,共同支撑域条件较为满意。另外,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匹配后控制组和处理组贫困户在所有解释变量上均存在不显著差异,所有解释变量的标准化偏差都在10%以内。伪R2值由匹配前的0.026下降至匹配后的0.001~0.009;LR统计量由匹配前的24.26下降至匹配后的0.35~4.92,解释变量的联合显著性检验由匹配前的5%水平显著变成10%水平高概率拒绝;所有解释变量的均值偏差由9.3%下降至1.4%~5.3%之间,中位数偏差由7%下降至1%~4.7%,总偏误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上述平衡性检验结果表明,倾向得分匹配估计与样本匹配较为成功,匹配后解释变量得到了较好平衡,畜牧养殖户与非畜牧养殖户基本一致。

3.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增收效应测算结果。根据六种匹配方法所得到的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家庭年人均总收入所得ATT值分别为:贫困户未从事畜牧养殖的人均收入ATT值为7.255,从事畜牧养殖的人均收入ATT值为8.011,ATT平均值为0.755。实证结果表明,从事畜牧养殖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反映了畜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增加贫困户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并且在局部地区给部分贫困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对不同畜牧养殖品种对贫困户福利效应的测算表明,肉牛和驴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在1%和5%水平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二者增加贫困户ATT值分别为1.664和1.053,说明贫困户从事肉牛和驴养殖的增收效果明显高于肉羊和生猪。

4.敏感性分析。基于可观察因素的选择可能存在遗漏变量的隐藏偏差,进而影响福利效应估计结果,需要通过敏感性估计隐藏偏差水平。Gamma系数被用来指代被忽视的因素对贫困户是否从事畜牧养殖的影响。如果Gamma系数越接近于1时已有结论不显著,说明ATT对隐藏偏差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即PSM结果经不起推敲;如果Gamma系数越接近2时已有结论呈现不显著,即PSM结果较为稳定可信[15]。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年人均总收入ATT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Gamma系数增加到1.95时,且结论在0.1显著水平上变得不显著。由此断定,虽然不可观测变量因素可能存在,但是处理效应估计结果对隐藏偏差敏感性不高,表明研究结果对隐藏偏差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5.贫困户畜牧养殖福利效应的群组差异性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从事畜牧养殖对不同样本群体福利影响的差异,本文依据受访者年龄、家庭礼金支出、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等对贫困户进行分组。由于部分选项的样本量有限,无法进行PSM,所以首先计算分组变量的均值,然后按照大于均值和小于均值对两个样本组进行对比分析。由比较结果可知,从事畜牧养殖后,受访者年龄大和耕地面积多的贫困户总收入增加效应高于年龄小、耕地面积少的贫困户。这说明年长的贫困户具有较为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并获得福利,耕地面积多能够生产较多的玉米、苜蓿等适合畜牧养殖的农作物饲料,有利于贫困户增收;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数量少、家庭礼金支出少的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的收入增加效应高于受教育程度高、劳动力数量较多、家庭礼金支出多的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数量是反映贫困户家庭人力资本状况的重要指标,而且对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有较大影响;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数量少,不仅意味着贫困户具有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而且在重新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时,提高农业配置比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这类贫困户家庭通过畜牧业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更高;家庭礼金支出主要用于衡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少的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后,家庭年人均收入较社会资本多的贫困户高;受教育程度高、劳动力数量多的贫困户出现参与畜牧养殖福利效应低的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受教育程度高、劳动力数量多的家庭更倾向于打工或非农工作,使得他们参与畜牧养殖获得的福利效应不高。

PSM分组比较结果表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禀赋影响贫困户参与畜牧养殖的增收效应。从ATT估计结果可见,从事畜牧养殖的福利效应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但贫困户资源禀赋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构建畜牧养殖对贫困户福利影响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PSM方法,在反事实假设下分析参与畜牧养殖对贫困户福利的影响效应。畜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精准扶贫和脱贫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贫困户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效益。基于宁夏贫困地区贫困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参与畜牧养殖能够对贫困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畜牧业正在成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畜牧业的发展将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增收,提升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另外,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的福利效应存在资源禀赋差异,贫困户对从事畜牧养殖福利并不存在同质、等量状态,表明贫困户从事畜牧养殖必然会产生增收效应差异现象。

研究表明,畜牧养殖在贫困地区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首先,畜牧养殖为贫困户提供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效结合的机会,养殖肉牛和驴对增加贫困户福利效果较好,同时这种扶贫方式为贫困户增收创造了可能,因此,进一步推动畜牧业扶贫对改善贫困户福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由于畜牧养殖福利效应存在群组差异,政府部门应该正确引导贫困户理性参与畜牧养殖,对于资源禀赋差的贫困户,制定相关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指导,以保障贫困户养得起猪、牛、羊、驴等家畜,重视养殖肉牛和驴的政策补贴力度,推广母牛购买补贴模式,即政府与农户按7∶3的比例出资,母牛生育犊牛由政府回购,促进畜牧养殖户增收。最后,加强贫困户农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进而降低畜牧养殖的饲料成本,为进一步推进畜牧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稳定脱贫。

猜你喜欢
畜牧业畜牧福利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黑科技”打造畜牧健康管理专家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Take Away Pizz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