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亮出“硬科技”拿下“拦路虎”

2021-02-07 23:53赵雅丽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拦路虎建设者接触网

赵雅丽

李白有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在中国川蜀千里之外的老挝,有这样一条路的修建也“难于上青天”,那就是翻山越岭、穿林跨江的中老铁路。一座座险山、一片片雨林、复杂的地质、多个自然保护区……都是横亘在中老铁路建设者们面前的“拦路虎”。如何才能在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不断“打怪升级”,赢得最终的胜利呢?中国铁路人亮出了通过多年自主创新所形成的“硬科技”。

路遇“拦路虎”

“在云南修路难,修铁路更难”。云南境内高山深谷纵横,河流密布交错,铁路建设面临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安全风险高,建设难度大。而中老铁路玉磨段更是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3个山脉,跨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4条水系,隧道占比78%,“有害气体、软岩、涌水、高地温等难题频出,如同在‘地质博物馆里修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刘一乔说。

其中,景寨隧道穿越澜沧江断裂带,紧伴澜沧江而行,最大埋深711米,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富水,软硬不均,它就像一本书一样,一层一层的,风化十分严重,开挖后就如煤堆一般,极易出现溜坍现象。

“景寨隧道是个‘硬骨头,且成了施工建设进程中实实在在的‘拦路虎。”中铁隧道局西南指挥部总工程师李红军这样形容。自开工以来,景寨隧道共发生突水、突泥、坍塌、软岩变形等险情近千次,隧道单日最大涌水量达到7.5万立方米,可灌满30个标准游泳池。冰冷的现实提醒着建设者:“极薄页岩层隧道确实不好干。”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问题,建设者们在深入研判围岩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适用的专用施工方案,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

景寨隧道只是中老铁路建设者攻坚克难的一个缩影。中老铁路各参建单位面对隧道地质、软岩变形、高压涌水等一个个“拦路虎”,根据超前地质预报、开挖揭示围岩地质情况和围岩监控量测成果分析,动态优化技术措施,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做到“岩变我变”,成功拿下了这些“拦路虎”。

“独门秘籍”助力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的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复兴号”列车的全线使用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以及“中国力量”。

在距离老挝万象市中心32公里的磨万铁路(老中边境磨丁—万象段)中铁二局新运公司万象制梁场,是中国在海外的第一个认证制梁场,从2018年2月23日开始建场,同年7月初实现首制。

走进制梁场,一堆庞然大物周边放着一片片长30多米,重达147吨的T型梁,铁路工人视它们为“宝贝”,这其中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据中铁二局磨万项目部二分部纪工委书记王冠桥介绍,万象制梁场的认证是中国铁路桥梁预制标准第一次名正言顺地走出国门。

中老铁路还采用了中国铁路“新梁图”标准制造,将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应用于海外铁路建设项目。在铁路制梁生产过程管理系统中,从原料到最后成品,每个环节不但可以溯源,还可以对质量各项参数进行把控。比如,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水的掺量超过一瓶矿泉水的量,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号上传到总指挥、监理公司和甲方业主那里。“梁体所有的参数标准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符合当前铁路修建的最高标准,再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的认证评估,全部参数达到要求后,给我们颁发生产许可证,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制梁生产。”王冠桥说。

“北斗导航信号已连接,可以开始铺轨。”2021年8月,在玉磨段施工现场,一台中国自主研制的500米长钢轨铺轨机CPG500,正在“自动巡航走行定位系统”操作模式的引导下,精准地铺设着西双版纳站最后一对500米长钢轨。“现在使用的这种操作模式是中国国内首创,该技术综合运用北斗、GPS、全站仪、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先进定位技术,改变了原来靠人眼目测提前设置引导线进行作业的模式。”中铁一局新运公司中老玉磨项目负责人刘树公介绍。

此外,中国专门为中老铁路设计的“澜沧号”动车组是“复兴号”的改进版。一辆“澜沧号”动车可以搭乘720名旅客,车内使用双语设计,内部装饰更加国际化,满足跨国旅客的需求。

从桥梁制作到钢轨铺设再到“澜沧号”动车,这一系列的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保障了中老铁路各项建设进度如期高质量推进。

“真知”助推世界铁路大发展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为中国乃至世界高原山区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将中国铁路的经营理念、成功经验、技术标准等带上国际,助力世界铁路发展。

建设者们用位属世界前列的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中老铁路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在建设中创造了多项科研成果。以接触网为例,中老铁路专业施工技术团队相继完成热带雨林地区接触网基础结构一体化、深切峡谷地带无人机应用等15项科研成果,优化设计和工艺65项,研发和应用27项智能工具、11项智能工装,中老铁路電气化建设过程中研发的隧道综合智能作业平台、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等智能装备不仅填补了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世界接触网送电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面对恶劣的地质条件下,翻山越岭、开凿隧道、修筑涵洞,中老铁路建设者们在一个又一个险峻隧道中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施工经验,这将为类似地质地貌的铁路建设提供参考。技术开路下,中老铁路建设者们相继建成了中老铁路全线最长的森村二号隧道,架设了红河上第一座铁路双线特大桥——元江特大桥,其主桥最大跨度249米,最高桥墩高154米,均创世界同类铁路桥梁建设之最。

“实践出真知”,中老铁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仅是中老两国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也将成为世界铁路建设的宝贵财富。

·联系编辑:2296033721@qq.com

猜你喜欢
拦路虎建设者接触网
BIM技术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中的应用研究
地铁接触网检测技术及发展应用分析
福照到家!
有些话
城市建设者
三道高考平衡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斗严寒
地铁接触网导线磨耗分析及检修论述
搬开拦路虎,F1是否迎来春天?
黑乎乎的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