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理念培养小学生数学创造力

2021-02-10 09:47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东阳小学陈大玺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分配律长方形创造力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东阳小学 陈大玺

陶行知先生提出:开拓与创造是人的重大价值,而创造的源头在于创造性思维,其不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还可以指引人们获取新的知识或发现新问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创造力可以加强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学生敢于创造、创新,积极质疑,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

一、小学数学探究能力及其重要性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灵活转换思维,对具体问题予以分析。若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力,那么面对各类数学问题就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通过自己掌握到的知识进行解决。就传统教学方式而言,部分教师依然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小学生要做的就是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已。此种状况,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一旦遇到难题便求助老师,进而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得不到提升。在实践中发现,当学生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后,便能够更好地拓宽知识面,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再者,培养创造能力可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在解决问题后体会到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以更好的态度投入后续学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一)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于创造力的培养而言,学会质疑是关键。课堂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养成思考的习惯。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长和宽是圆的什么?进行提问前,教师应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提出:

(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πr2。此种在规律探求过程中设问的方式,可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并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把握追问契机

追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思考,进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虽然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做充足的准备,但实际教学中难以完全按照教案的顺序进行。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接受知识时不可能像机器人会严格按系统程序进行操作。在数学课堂上总有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教师要注意把握追问契机,适当改变预设课堂的教学走向。例如,在教学规律探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依托针对性强的例子寻找追问契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追问,促进学生数学创造力的发展。

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当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了32×1.25+68×1.25=(32+68)×1.25=100×1.25=125,若把算式改为32×1.25+6.8×12.5,你们还能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改变之后的算式,学生们会产生一些疑惑,其中有一名学生仿佛发现了奥秘,他说:“可以移动6.8和12.5的小数点,改成68×1.25,之后就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趁热打铁追问:“为什么要移动小数点?你是怎么想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小数点移动之后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得到(32+68)×1.25。”他话音一落,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通过提问的层层递进,教师用追问让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拓宽小学生数学知识面和思维视野。

(三)渗透推理思想

推理属于数学学科的特征之一,通过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有利于其把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并获取数学概念。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基于教学内容,结合推理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以归纳推理为例,指的是借助猜测、观察等方式,探索事物涉及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利用一般数学知识,推导深刻的数学规律,并对数学知识本质规律展开探索的过程,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内化数学思维,培养创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推理思想的渗透,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带领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如此一来,既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又能增添数学课堂的魅力。

例如,在教授“教学广角——数与形”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数学里有许多有趣的规律,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对这些规律拥有更好的感知,在实际教学中,借助白板给学生呈现出几张图片,第一张图片内有1个圆圈,第二张内圆圈有3个,第三张内圆圈有6个,第四张则为10个,问学生第六张内的圆圈有多少。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动手画,很快便得出答案“21个”。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又继续提问道:“如果是第100张呢?”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开始疑惑,不知如何下手。画100张显然不现实,随后在我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推测探究,最后总结出了公式。然后我又向学生分别展示了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分别为180°、360°、540°、720°……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规律。学生经过积极推理和猜测,总结出多边形边数与内角和存在紧密联系,由此将公式计算出来。在探究归纳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把握这一机会,向其展示多个规律题,以保持课堂内浓厚的学习、推理氛围。教师借助图形变化,启发学生找出数学知识的联系,而学生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获得普遍应用公式,完成归纳推理,并且,在对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数学创造力。

(四)重视知识训练环节

数学知识的产生以及发展存在源与流的区分,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内化抽象的时候,学生一定会存在很多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疑问。因此教师需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为学生找到客观事实背后存在的潜在规律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利用辨析眼光对数学本质进行分析,让数学知识结构能够活灵活现。例如,在教授“转化”时,可为学生创建这样的问题:

(五)开展评价多元

合理、正确的评价是加强学生学习自信、获取学习乐趣的主要来源。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当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创造性学习时,往往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等的表扬和认可,这样有助于学生探究自信心的增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注重加强对学生的评价,采取教师、同伴、自我反思总结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快乐与自信。

例如,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小明准备在母亲节用自己攒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一束花,满天星1.5元一枝、玫瑰花3元一枝、康乃馨2元一枝,那么小明怎样买?”能力强的学生可设计多种方案,能力弱的学生可设计出1种方案。这样的习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当活动结束时,教师可让各个小组进行互评与自我评价,讲一讲哪些方面做得好、需要进行改正的地方哪些有最后再由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做得较好的方面以及尚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不仅收获快乐与自信,也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对创造力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因此,我国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迎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细致研究与分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并逐步增强其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分配律长方形创造力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小长方形找朋友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有多少个长方形
铺瓷砖
巧替换,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