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四所高校为例

2021-02-10 08:00邹琪樊丽
关键词:意向效能因素

邹琪, 樊丽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当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早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就做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并在2020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等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技术、创业投入成本、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要驱动者。同时,《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20年,接近900万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就业形势严峻,截至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5.8%,同比下降15.7%。在此背景下,政府通过提供创业优惠政策、注入创业资金等举措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选择创业。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到了后工业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经济浪潮里,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其社会学意义在于毕业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调整了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但实际调查表明,2020年自主创业或其他就业形式的毕业生只有2.8%,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不到一半,主要集中在教育行业和零售业(1)数据来源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麦可思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以利于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成功创业,给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文献回顾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已有文献主要从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展开广泛探讨。目前关于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大体是从个体、环境两个大的方面展开,具体研究有不同背景、理论切入点,或加入中介调节变量,基本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先行倾向,并通过相关中介变量进行传导,最终实现创业行为。

(一)个体影响因素

个体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性别、专业、自我效能感、风险承担、人格特质等方面。例如曹科岩等选取广东、深圳地区四所高校做抽样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向有着明显的差别[1]。余虹等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影响创业意向,经过进一步探究发现风险容忍效能感、关系协调效能感和机会识别效能感的影响是正向的,创新变革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2]。孙崇文、秦远建以创业认知、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创业风险感知作为创新动机和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研究它和创业环境对创业意向的影响[3]。袁旦等建立了研究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关系模型,从中发现研究生的高成就动机对创业意向存在明显的负向影响[4]。

(二)环境影响因素

环境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社会关系支持等方面。例如徐菊、陈德棉以受过创业教育的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5]。通过分析发现: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创业意向,并且十分显著。田晓红、张钰还通过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也是显著的[6]。此外,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将这两个因素进行了融合,例如范巍、王重鸣以Deborah&Brazea(1994)的观点为理论基础[7-8],构建了个性特征、背景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创业意向的理论模型;刘裕等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创业风险和创业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创业态度、创业技术与能力和个人背景、创业特质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倾向[9];王未卿、杨瑶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体的教育和素质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展开探究[10];疏德明、冯成志参考意识渐进性理论将创业意向分为内隐倾向、外显倾向和创业行为三个层面[11]。

现有研究对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问题富于启示,但既有研究依旧存在可资拓展的探讨空间:对认知层面的探讨相对较少,此外对外部因素如创业政策、非理性因素影响的探究还不够系统全面。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的进步之处在于:在研究视角上,一是将认知层面的自我效能感纳入影响模型,并探讨了行为控制感在两者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为提升高校学生创业意向提供新思路;二是把“互联网+”相关政策因素纳入模型,包括“互联网+”技术、政策对创意技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等方面的影响,如互联网+创业融资的税收优惠、互联网+创意技术来源、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相关政策支持等,探究了“互联网+”政策背景对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丰富了相关研究。

二、理论框架

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三元交互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探究基础,借鉴范巍、王重鸣从个性特征、背景因素、环境因素三个层面构建的创业倾向影响因素模型[7],并辅助参考丁明磊、丁素文将行为控制感作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的做法[12],最终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某一个体对某种行为的态度决定着其行为意向,意向是个体在做出行为前不可或缺的决定,对这一行为的最终执行直接关联[13]。基于此理论初步认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意向是有创业行为的前提,提取出创业意向这一维度并用创业知识储备、金钱精力投入、创业机会搜寻、创业预期规划等基于互联网技术条件条目进行测量。此外,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为文章构建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三元交互理论认为环境、人的认知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对于人的认知发展与行为表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将从个体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取出人格特质、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政策支持五个维度来考察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其中,人格特质从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五个方面;其他四个维度除了“互联网+”元素的运用程度和效用外,具体界定为创业教育从创业教育频率、质量等方面;创意技术从创意与技术来源、难易程度等角度;创业融资从原始资本积累、融资难易、融资优惠政策等方面;政策支持从“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了解程度等角度进行测量,研究认为以上要素相互交互,促进创业意向的发展。同时,行为是由互动的环境和认知因素决定的,但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感却起着主导作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自我因素对行为存在中介效应,行为和认知是密不可分的,人的行为应当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自我效能感对组织行为的动力过程以及管理和领导绩效具有重要意义[14],因此提取出自我效能感和行为控制感两个维度。其中,创业自我效能感包括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和关系协调效能,通过风险感知化解能力、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等条目进行测量,行为控制感则通过创业决策能力、创业条件客观判断能力等条目进行测量,文章正是基于自我效能感通过中介变量行为控制感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将认知和行为结合起来,以期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创业热情并付诸于行动的目的。综上所述,在理论分析与研究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文章以安徽省四所高等院校(财经类高校1所、理工类高校1所、农林类高校1所、综合类高校1所)的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出784份问卷,根据基本逻辑错误排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752份,问卷有效率为95.9%。其中本科生有636人,研究生有11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4.6%,15.4%;男生有236人,女生有51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1.4%,68.6%;年龄在18周岁以下有19人,18-22周岁有427人,22周岁以上有30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56.8%,40.7%;文科类专业有484人,理科类专业有26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4.2%,35.8%。

(二)研究工具

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政策支持、创业意向、行为控制感共九个部分构成,除了第一部分采用单项选择形式,剩余部分均采用李克特量表。其中人格特质量表主要参考了钱永红[15]的个人特质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主要参考了余虹[2]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行为控制感量表主要参考丁明磊[14]知觉行为控制构面设计;创业意向量表主要参考孙崇文[3]的创业意向预测试量表。其余部分则根据“互联网+”这一特定背景,对创业教育、技术、融资、政策等进行适当的设计和修改,重新整合后的问卷效度为0.958,大于0.7,满足问卷信度的基本要求。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目前学术研究中使用相对较多的一种结构效度测量手段,文章借助SPSS24.0软件加以实现。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本文进行了一系列检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对应的近似χ2值为3643.216,自由度为190,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拒绝相关矩阵不是单元矩阵的原假设,即说明20个题项存在共同因素,具备因子分析的必要性;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86,明显高于0.6,符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要求。

文章首先进行了初步试探性分析,发现人格特质中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相关测量条目因子载荷系数的绝对值低于0.4,这可能是语言表达歧义或与其他题项意思相近以及主观判断对创业意向影响不大造成的,本文将这些条目进行剔除,剔除后将人格特质中的要素进一步概括命名为成就动机。之后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将因子个数设置为6个时,创业融资和政策支持两个因子中的要素无法全面表述。在调整成7个因子后,题项对应关系符合创业意向影响因素,7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17.267%,31.801%,45.803%,54.880%,63.938%,72.510%,累计解释方差解释率为80.539%,这一数值超过60%,说明分析效果较好。同时由于第一个因子与第七个因子属于自我效能感因子的不同维度,因此进行合并,最终共提取6个因子。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转后矩阵表格是各个因子与题项因子载荷系数对应关系的汇总,如表1所示,表中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标准值0.4,表明题项与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最终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互联网+”这一特定背景将所有题项分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政策支持六个构念。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四)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两个变量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情况,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政策支持这6个因素分别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呈现0.01水平上的显著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686、0.478、0.172、0.324、0.647,基本可以说明这6个因素与创业意向间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初步设定的中介变量即行为控制感,与6个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均呈现0.05和0.01水平上的显著性。

表2 相关变量相关性分析

(五)验证性因子分析

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六因子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由于受到样本量、因子数量等因素影响,初次适配结果部分指标未能完全达标,但结果十分接近适配标准,经过MI修正后,模型的拟合指数NFI、RFI、IFI、TLI、CFI均大于0.822,χ2与自由度的比值为3.486,介于理想值2-5之间,RMSEA值为0.082,小于0.09的普通适配程度,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水平可接受,可以做进一步分析。

然后运用AMOS24.0对六因子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各个项目与因子间的估计系数均高于0.4,说明了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图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六)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关系情况,通常用于进行假设验证。本文在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这6个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情况时,为了尽量减少或避免样本中个人基本背景信息对模型的干扰,此部分将性别、年龄、专业这3项作为控制变量一起纳入模型进行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可知,模型调整后的R2为0.577,代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政策支持这6个因素可以解释样本创业意向57.7%的变化原因,即样本的创业意向有57.7%的原因是这6个因素,说明模型拟合情况较好。同时模型的德宾-沃森值为2.124,接近2,说明无自相关性产生。另外,模型的P值为0.000,小于0.01,模型通过F检验(ANOVA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自我效能感、政策支持这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呈现出显著性,分别为0.016、0.000、0.000,P值均小于0.05,因此说明3个变量会对样本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关系。同时,性别、自我效能感、政策支持这3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值分别为-1.273、0.534、0.642,说明性别这个因素会对创业意向产生负向影响关系,而自我效能感、政策支持这两个因素对创业意向则产生正向影响关系。此外,年龄、专业、成就动机、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这6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成就动机、创业教育、创意技术、创业融资与创业意向之间仅存在相关关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七)性别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下创业意向差异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表5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sig(P值)为0.169,大于0.05,因此独立样本t检验最终的P值以方差相等时对应的P值为准,为0.000,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方差并不相等,即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生创业意向明显高于女生。

表5 独立样本检验

(八)中介效应分析

本模型中的中介效应分析涉及自变量X为自我效能感(3个维度),中介变量M为行为控制感(2个维度),因变量Y为创业意向。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之前,首先对自变量X、中介变量M、因变量Y分别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中介效应分析时分别涉及模型1:X对Y的回归影响关系,模型2:M对Y的回归影响关系以及模型3:X与M的回归影响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汇总如表6。

表6 中介效应分析系数d

由表6可知,模型1中的关系协调效能这一变量对因变量不会产生影响,因此不可能有对应的中介效应,后文中不作分析,但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将其纳入模型。模型1和模型2的构建使用分层回归分析,从模型1向模型2变化时,R2为0.154,ΔF为111.663,并且呈显著性,模型3则使用普通回归。分析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在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时,从模型1可以看出,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分别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这两个变量会分别对创业意向产生显著的影响关系;在模型3中,创新效能、管理效能也分别呈现出0.01、0.05水平显著,并且在模型2分别同时呈现出0.05水平显著,说明中介效应存在,而且根据模型2来看,创新效能、管理效能也分别呈现出显著性,进一步说明这两个变量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为部分中介效应,即说明在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分别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过程中,一部分变化是该变量自身去影响,还有一部分的变化则是通过行为控制感来实现的。

对于中介效应检验,由于创新效能、管理效能在模型1的系数呈现0.01水平下的显著,同时,在模型3的系数和模型2的系数均呈现0.01水平下的显著,则验证了中介效应的存在,加之模型2系数也显著,则说明为部分中介效应,也无需进行Sobel检验。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现有文献以及实际的问卷调查结果上,首先借助SPSS24.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探索影响创业意向的因子,使用AMOS24.0软件对提取出的因子进行验证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然后对行为控制感在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间的中介作用进行分析和验证,通过对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对其创业意向存在显著直接影响,创业自我效能越高,学生的创业意向越强烈。同时,在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发现,创新效能与管理效能显著影响高校学生创业,但关系协调效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创业的重要因素,而高校学生创业规模较小,协调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并不是特别重要。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创业意向受政策支持的显著影响,政策支持力度越大,高校学生越愿意自主创业,这种政策支持包括资金、场所等。此外,根据这个部分的具体测量条目可以分析认为,除了政策本身的支持力度外,政府与高校对政策的宣传和执行情况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说明在“互联网+”背景下,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助推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3.成就动机、创意技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是“互联网+”这一特殊背景所引起的,也可能由于选取的样本高校在这几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够有力,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互联网+”背景下自主创业、成功创业有以下两点启示:

1.关注互联网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意向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互联网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理念滞后、拥有互联网技术同时具有创业教育技能的师资队伍匮乏、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等原因,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因此,高校首先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及时科学调整学生培养方案,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并促进课程学习与“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工科”、“新经管”等战略。其次,高校应当为在读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场所及平台,高标准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等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最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班级班团两委、学生会及其他学生团体的学生干部岗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二是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创新创业类比赛,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指导支持,同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课程培养体系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加大政府、高校创业支持力度,优化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虽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创业意向受政策支持的影响显著,但创意技术、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政府和高校应当持续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为大学生提供创意技术、教育和融资方面的支持。政府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大学生创业优惠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高校要为应届毕业生和在校生提供创业上的帮助,通过发放创业补贴等举措激励大学生创业,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和实践的场所。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和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就业网站、微信、微博和线下宣传栏、展示屏等公共交流平台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和资讯信息及时有效的宣传,方便大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相关的创业政策,使其从政策中获得支持和帮扶,并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

猜你喜欢
意向效能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五大洲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