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法治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体会

2021-02-12 04:28甘肃省兰州市华侨教育集团华辰小学王琰玲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宪法数学教师法治

文/ 甘肃省兰州市华侨教育集团华辰小学 王琰玲

202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青少年宪法法律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法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能完成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要强化法治教育内容,并将法治教育内容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中。“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内的法治教育资源,使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达到学科融合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 加强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首先增强自身法治意识

当前,一些教师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知识欠缺的问题,如果让这样的教师来为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其对法律知识的一知半解有可能误导学生,甚至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法治理念—无疑是不负责任的。还有一些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开展“念书”式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积极性,也达不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培养青少年法治意识的要求。接受这些教师教育的学生是无法满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的,因此,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让他们知法懂法,在课堂上讲好法,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对青少年来说,除了父母,自己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教师的观念、品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每个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列为必学内容,深刻地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意识,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

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法治教育不等于说教,教师除了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增强法治意识外,还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成长,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二 钻研教材,找到数学与法治教育的结合点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治内容,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法治教育路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其内容不仅可以体现出法律与生活的相关性,还可以在探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法治思维。

如在人教版《数学》小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数学教师可以就课本内容向学生讲解《人民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解读,让学生知道不能故意毁损人民币,由此明确保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在《数学》六年级上册“纳税”一课的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学会税率的计算外,教师还可以教授他们税收的意义与用途,增强他们的纳税意识,使其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在《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一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场合里不同尺寸国旗的应用情境,引入《国旗法》第三条的规定:“国旗的通用尺度为国旗制法说明中所列明的五种尺度。特殊情况使用其他尺度的国旗,应当按照通用尺度成比例适当放大或者缩小。国旗、旗杆的尺度比例应当适当,并与使用目的、周围建筑、周边环境相适应。”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为学生普及《国旗法》的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在解决《数学》三年级下册“乘船”的问题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详细讲解一些《海上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晓国家为了加强海上交通管理,维护海上交通秩序,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权益所作的规定。

数学课堂中能渗透法治知识的点还有很多,这需要数学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治教育元素,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将法治教育与数学教学互相融合、渗透。

三 准确把握,厘清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的关系

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法治教育内容十分重要,但数学教师要准确认识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的关系,切记不要本末倒置、不分主次,把“数学”课上成了“道德与法治”课,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元素。

一是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确定是否要加入法治教育元素,二是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数学课中的法治教育元素,三是要通过巧妙安排将法治元素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要生搬硬套、盲目结合。比如:在数学教师教授学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因为教材中正好有一幅交通场景图,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幅图讲解数字,并在学生正确理解内容之后,适当引入“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安全常识,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如果课本中没有这幅交通场景图,教师便不必将数学与交通安全常识进行教学关联,勉强增加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元素,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科之间存在的孤立教学的问题,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变得生动、具象,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 精心设计,借助情境合理融入法治教育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找到两者最好的融合时机与方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了解法律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在生活情境中融入法治教育

在《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学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布置实践作业:调查一周中家里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然后计算出家庭一个月、一年使用塑料袋的总数量。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之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对于环境保护、对于国家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见解,并与其他同学交流看法。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统计方面的知识,又受到了环保教育,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如,在《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用载重4吨的货车运21吨货物,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一次运完?学生计算得出:21÷4=5.25≈5(辆)。这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剩余的0.25吨货物也需要一辆车、应该用“进一法”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货车违法超载所造成的危害。

2. 在数学游戏中融入法治教育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游戏中考虑加入一些法治教育元素。比如,在数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游戏,在游戏中针对一些学生出现的不遵守游戏规则、起哄等行为进行重点教育,还可以将游戏比作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将游戏规则比作法律,从而让学生明白:当有人破坏游戏规则的时候,游戏就会进行不下去;当有人破坏法律的时候,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停滞、无法正常运转。

通过游戏,让学生认清法律的本质,明白法律的重要性,由此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综上,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在进行数学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融合时,要做到“到位”又不“越位”,“适度”又不“过度”,将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青少年法治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纯洁干净的法治天空!

猜你喜欢
宪法数学教师法治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途径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