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21-02-12 04:28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孟俊涛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文/中共阜阳市委党校 孟俊涛

安徽省阜阳市三合小学 汪 伟

引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已经吹响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进发的新征程的号角。《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充实完善法治教育教材相关内容,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道德与法治又是当代公民的核心素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不能偏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1]法治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不能忽视少年儿童道德修养的提升和法治素养的培育工作。“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理应得到学校的重视,但在现实中,有些学校对这门课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甚至将其“边缘化”—要么减少该课课时,要么干脆不上该课。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和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规划”,促进小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学校和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认知能力,探索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系统化培育策略,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由此建立健全其人格,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目标。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1.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从内涵和发展层面看,核心素养又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2]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指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分析现实情境、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目标为:“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应包括良好习惯、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文化自信、生态文明理念、安全意识、健康心理、权利义务观念、国家意识、集体意识、人生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相较于成年人,他们不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和知识的理性分析、处理与接受能力也较弱,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规则、程序、权利、义务等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加之,一些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不重视、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过于古板、陈旧,导致法治理念难以对学生入脑入心。这些问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堵点和痛点。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其发展和积累的过程还比较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还在探索中,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不完善。第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还有不少学校和家长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认为没有必要在该课程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第三,传统学科体系发展较为成熟且学科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专职教师至今仍处于短缺状态,非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水平又达不到学科教学的要求,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建立起来。第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新技术用于教学的手段较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足。

这些因素不利于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吸收和理解,限制了其提升自身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效果。

三、普法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1.将新时代少先队工作融入课程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从小就培养他们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新时代少先队工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3],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只有主动适应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将课程教学同新时代少先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政治站位,增强课程的德育和法育功能,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4],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道德素质高、法治意识强的少年儿童。

对于人的德行成长来说,道德情感有其独特价值。[5]因此,加强党对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是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红色政权永不褪色的必然要求。少先队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时代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学校和教师可以将少先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引导青少年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具备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明礼诚信、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引导青少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小立报国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厚,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越强,学科教学的效果就越好。小学生心智虽不成熟,但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激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体验教学法,把课堂变成生活小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来主导整个场景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节奏,使学生在有趣、生动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创设教学环境,教师还应立足于教材开展教学。教师应该准确理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合理设计教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爱听故事,不喜欢说教的特点,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故事化”,让课本内容也有“情节”,由此增强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课本中的场景还原到现实中,安排全班学生到课代表处领取作业本,在不向学生提出任何要求的前提下,观察他们领取作业本的情况,看看他们在领取的过程中是否遵守秩序。如果学生自发排队领取作业本,教师就提出表扬,充分肯定他们的文明行为和规则意识。如果有学生出现不按顺序排队,乱插队、乱抢作业本的行为,教师应酌情对其提出批评,并且告诫他不排队、乱抢作业本不但容易发生危险,还是不文明的行为。之后,再结合案例《某小学因学生下楼不排队而发生致人伤亡的严重踩踏事件》,提醒学生公共场所要依次排队、有秩序地行动,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在情境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上课热情,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有效提升自身在法律与道德上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3.运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只有多渠道、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陆续向信息化与智能化方向迈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学校和教师要强化“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科技支撑,可以依托“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技术,构建多元化教学平台和教学载体;可以借助各种互联网社交软件,搭建“道德与法治”课在线学习和分享平台,让学生可以在线上共享资源、学习知识;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图片、视频、动画等,使其直观感受、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的“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确保不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安全事故的图片、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由此激发其对该知识点的记忆与思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向家长实时告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就家长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的“当冲突发生”一课的第二框题“遇到欺负怎么办”的具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以“同伴交往”为题的电子问卷,请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在线答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在线回收问卷并进行问卷分析,从而掌握学生对待“学生欺凌”这一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及应对方式。这样做,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与行为,可以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正确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应加强同各个部门的协作,与其他教师共同研发制作有趣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宣传短视频,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平台扩大传播范围,请学生及家长观看并发表评论,强化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寓知识于生活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课本知识。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的“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食品包装,学习上面的相关知识,并且讲解如何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标签内容以及识别什么是绿色食品、保健食品、进口食品、特殊营养食品等。为了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作业,请他们到商场购买一份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仔细查看该食品的外包装,识别出该食品的生产许可证编号、配料、营养成分、绿色食品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再将这些内容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这种实践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好。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深入挖掘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内容,并进行现代化的改编教学[6]。例如,安徽省的教师可以联系本地历史,将发生在安徽阜阳的“四九起义”和魏野畴等烈士的史料和英雄事迹编成剧本,组织学生排演话剧,在校内外公开演出,由此激发学生们崇敬英雄、敬仰先烈的意识与热情,进而强化广大师生爱党爱国拥军的意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了解本地的风土人情,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一回小导游,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魅力,产生热爱家乡之情,进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7]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小学生既能学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又能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实现从知识、技能到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飞跃与提升,这才是培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结语

培育核心素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普法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对于培育少年儿童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校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尊重学科发展和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不断挖掘“道德与法治”课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协调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优化课程教学策略。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要求;才能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和社会,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素养、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