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2021-02-13 09:23梁广东于莎莎潘月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城乡农民

梁广东 于莎莎 赵 爽 潘月娟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农村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1]这一论述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的根本遵循和推进方略。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凝聚乡村振兴主体力量的重要举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可最大化提升乡村振兴文化软实力,凝聚乡村振兴主体力量。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性、时代性、广泛性等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理想向往、情感品质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文化样态,是农民道德依托和行为价值的归旨。农村文化传统性体现在乡村在发展建设中呈现出的村容村貌,历史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建筑,以及优良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都给广大农民以一定规约和认同。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建要件,新时代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更好地契合新农村的文化需要,才能更好地凝聚农村主体力量,发挥主体力量。每个农了都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力量,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不能缺少一个人。所以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每个农民都是建设主体,每个人都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文化公共事业的发展就是每个人都是建设主体力量的贡献者,只有明确此问题,农民都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和投身到公共文化建设事业中去。

(二)推动乡村文化多元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农民主体自身建设是行不通的,需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遵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同时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这已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协同发展理念基础。乡村振兴倡导构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格局,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强调改变旧有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盘活各类文化资源,将符合时代发展、契合农民思想、引领文化发展的理念和资源融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民美好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建设当中。

(三)昭示农民美好生活诉求的现实回应。“美好生活”是广大人民对奋发向上、和谐向善精神品质的追求和向往,蕴涵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精神特质。农民作为人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实现,需要农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备、农村文化服务的深入推进,农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与向往,决不应身处偏僻的乡野环境、接受信息的缓慢阻滞、供给文化的断续弱化而不受到重视。所以,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助力,深切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中文化需求的期待,让优秀和丰富的公共文化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挚肘。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是事业成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体现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需要构建完善的机制体制,才能有效克服制度体制运行不畅、落实僵化的挚肘。在完善机制体制的实际过程中,一是要乡野调研上下功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俯下身子,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了解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了解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落实中的制度瓶颈,从而在落实中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领导和落实制度上功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行政部门要强化领导职责,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明确各自的主体责任,将此项工作真正抓牢、抓实、抓出成效。三是创新制度上下功夫。制度创新是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农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实际推动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创新理念,将农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做工作的最终目标,创新制度,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河南省滑县某村的调查显示:在310份有关政府文化下乡满意度的调查中显示,仅有部分的受访村民满意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比较满意的不过半数,稍微有点满意的占1/3,仍有少数村民不满意。[2]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失衡。传统二元城乡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在一些地区还存在着农村文化服务不够完善,文化产品供给缺乏,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的需求与实际供给失衡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文化事业现化代发展。一方面,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对现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已不在满足原有的物质生活需求为愿望。所以说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的“量”上,还体现在“质”上,对于文化服务不仅体现在“有”上,还体现在“优质”上。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虽然我国在城乡发展中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一部分融入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供给效果较好,可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还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消费水平相对低下,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匮乏,文化服务资金投入较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枯燥,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信心和动力。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投入与配置:汇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合力。

1.强化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强调全面落实。首先,政府部门要在资金上加强投入,各级基层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财政预算中明晰该项工作的实际投入比例,并在实际工作做好资金的落实工作。与此同时,在吸引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投入到此项工作中去,释放效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部分农村在公共文化资金筹集上,可通过租赁、招标、外包等开放的市场竞争体制,以专业化运作方式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资金供应,从而提高供应效率。还可以大力发挥和利用好农村乡贤、各类能人反哺家乡,通过捐款与投资等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从而较好地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瓶颈。

2.激发社会资本介入活力。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不断成熟,社会资本介入已成为服务体系走向日臻完善的必然趋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资本引进的机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主体介入的投资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社会资本投资为有效补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来源渠道体系。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政府在社会资本介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中的指导、监督、评价机制,提高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

3.科学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政府应建立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坚持城乡共建、优势互补的理念,统筹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将城乡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缩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水平。与此同时,可尝试构建城乡农村文化对口支援对子,形成良好的城乡互助体系,通过以城扶乡、以城促乡、以城名乡,使城乡文化资源得以共享,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二)供需与反馈:理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关系。

1.健全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农村民众对精神文化的实际需求是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着眼点,因此,应该积极畅通农民需求表达多方渠道,建立健全农村民众表达机制体制。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实际需求为主题的调研。可通过实际入户调研、网络平台调查、访谈等方式,在充分倾听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倾听民意、感受民情,将广大农民关于农村文化最现实、最迫切、最接地气的民意调查出来,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实践。

2.完善农村文化服务反馈机制。农村民众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现实诉求和心声,是指导农村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导向。各级政主管部门在充分了解农村群众在文化需求基础上,对于民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和利益诉求要给予真切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就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监测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诉求,从而做到精准调研[4],精准反馈。与此同时,对于不同方的适时变化,有利政府职能部门及时纠正实施对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契合度,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培育与引领:激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动力。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由专业的人才来领导和实施。因此,必须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的视角出发,着力培育一大批精通公共文化的专业性人才,从而提升建设质量。人才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培育和挖掘文化骨干。要根据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深入挖掘本土的文化骨干,将能够充分体现农村文化形态,体现农村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人、匠人、艺人等吸纳为文化骨干人才,通过系统的培训,充实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线,发挥作用。二是优化人才引进环境。一方面,要强化环境引人的作用。积极优化文化人才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有为之才投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基层政府要通过人才培养考评,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5],提升人才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农村民众服务。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城乡农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