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道德素质的影响探析

2021-02-13 11:28陈坤林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潮汕人潮汕道德素质

陈坤林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广东·汕头 515078)

潮汕地区(英文名:Chaoshan area,简称潮汕、岭东)是一个历史地理区域,地处我国大陆东南角,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古代包括闽西部分地区、粤东和赣南,现在主要指粤东地区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等四市所辖区域,历来有“省尾国角”的俗称。“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海外和旧时称作潮州人,是一个以地方汉语方言——潮汕话(或称“潮州话”)为母语的汉族民系。潮汕文化是潮汕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以潮汕方言为纽带,以潮汕民俗为主要内容,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地域性群体文化;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道德文化是潮汕市民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根基,对潮汕市民道德素质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潮汕道德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潮汕市民道德素质。

一、潮汕道德文化的形成

潮汕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潮人向海而生。正如隗芾先生所说:“中国的海洋文化在潮汕。中国的海洋文化在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得到发育,典型是这里的潮人文化和客家人文化,二者都是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的结合。潮人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受到大陆文化的改革;客家人文化是以大陆文化为底本,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1]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潮汕道德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秦朝开始,中原文化逐渐渗透入潮汕地区。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贬入潮后大力传扬儒学,儒家思想成为潮地的主导思想。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汉人和闽越人移民入潮,中原文化、闽文化与潮汕本土文化发生了碰撞与融合,儒家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社会,潮汕地区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潮汕道德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的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潮汕地区因地处边远的“省尾国角”,所以,潮汕道德文化比较完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原汁原味,潮人也相对传统保守。

二、潮汕道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开放、进取、趋利”是潮汕道德文化中海洋文化特性的主要内涵;而受中原文化影响,“孝、礼、信、善”是潮汕道德文化中中原文化特性的主要内涵。潮汕道德文化融合了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重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潮汕道德文化特色。

(一)潮汕道德文化的海洋文化特性主要体现为“兼容并蓄”“开拓进取”与“趋利重商”

开放性是海洋文化的最大特点。受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影响,潮汕道德文化呈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性,潮汕人思想开放、心胸阔达,易于接纳和吸收外来文化与事物,明显具有较强的人际适应性及包容性,待人热情好客,潮汕流行“在家不知待人客,出门方知无主人”等俗话。另外,潮汕道德文化的开放性在潮汕人的信仰习俗上有着显著表现,呈现多“神”崇拜特点,只要利于生产生活,潮汕人都将其作为“神”(潮汕人俗称“老爷”)来崇拜。

长期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海洋文化民族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潮汕属滨海地区,潮人向海而生(潮汕人俗称“讨海”)。俗话说“行船跑马三分命”“一条水布去过番”,潮汕道德文化的海洋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潮汕人勤劳刻苦的硬汉子精神和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当然,这种环境也造成了潮汕人在道德人格中往往表现出浮躁、急于求成和喜欢冒险等性格特点。

由于潮汕地区人稠地少,物质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为求生存,潮汕人在生产生活中必须进行精准的“成本核算”,潮汕人有“平安当大赚”“宁少赚不蚀本”“薄利多销”“百赊不如五十现”等俗话,因而形成了对实际效益精明估算的心理品性和精明的行为性格,这在某种程度上催生潮汕人的求利意识,潮汕人习惯把是否有利可图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这种价值观在潮汕道德文化中或多或少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二)潮汕道德文化的中原文化特性主要体现为“尚孝”“崇礼”“重信”与“乐善”

慎终追远,回报根本,这是儒家礼教所倡导和宣扬的思想观念。受中原移民后代思乡敬祖之情影响,潮汕人“追源保本、光宗耀祖”的宗亲观念特别强烈,成为潮汕道德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另外,因潮汕地区远离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人对家庭和宗族的依恋远远高于对国家的归属感,自古以来孝亲敬老在潮汕蔚然成风。“潮汕人崇尚孝悌敬祖,其居孝亲敬老,民宗亲观念浓厚,以具有高度团结精神和高度凝聚力而为外界所认知。”[2]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规范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立身处世的前提,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潮虽小民,亦知礼仪。”乃北宋真宗时期潮州通判陈尧佐赞许潮州的名言,可见儒雅是潮汕道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潮人在一生的各个重要节日(如:出生、成人、嫁娶、生育、寿庆、忌日等红白喜事)都有一套或繁或简的礼仪,在日常各种场合中也非常注重礼节礼仪。

诚信包括“诚”和“信”,即诚实守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中华传统美德。“潮汕人由宗亲观念的强化,乡土家族意识的认同,逐渐培育出发达的信用观念,其根源在于血缘宗亲之间的相互接济、高度互信的道德文化习惯。”[3]

受儒家“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义利观的影响,大多数潮汕人喜欢仗义疏财,主张义内取利,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以德立业,以德兴业。“潮汕人在获得事业成功之后,一是能够居安思危,不造豪宅,不建园林,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扩大积累和再生产,以求更大的发展;二是普遍愿意做善事,造福桑梓,惠及天下。”[4]以乐善好施精神为核心的潮汕慈善文化是潮汕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为纲要,培育了潮人强烈的伦理观念与“尚孝”“崇礼”“重信”“乐善”的道德人格,但“潮汕人的强烈的宗亲观又决定了其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排外性”[5]。

三、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道德素质的影响

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的文明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公民道德素质包含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是公民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内容。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道德素质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影响

社会公德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正常公共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高低是市民社会责任感和文明素质状况的重要表现,昭示着城市社会道德风气的好坏。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社会公德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潮汕道德文化中“尚孝”“崇礼”“重信”的价值观使大部分潮汕市民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自觉遵守公序良俗,在社会交往中文明热情、谦恭礼貌、礼尚往来;潮汕道德文化中“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与“乐善”的传统,使大部分市民热心公益事业、轻财好施、乐于助人、喜欢做善事、积功德,富有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因潮汕道德文化中潮人对国家的归属感远远低于对家庭、宗族的依恋,造成了现实中部分市民对他人的不道德与不文明行为漠不关心,例如:汕头创建文明城市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市民对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不关心”,这说明相当部分市民存在“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屋上霜”的道德冷漠心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另外,由于受传统宗亲观排外性的影响,潮汕人习惯称外来人员为“外省仔”或“外地仔”,部分市民至今仍将不讲“潮汕话”的外来人员排斥在潮汕圈子之外。林伦伦教授将这种因潮人不顾场合讲潮汕方言而引起外来人员误解的现象称为“集体无意识排外”[6],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市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人际和谐和潮汕地区人文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

职业道德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特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五方面内容。职业道德素质是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反映从业人员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状况。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职业道德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潮汕道德文化中的“崇礼”“重信”等儒性特点使绝大部分潮汕市民能恪守职业道德、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潮汕道德文化的海洋文化特性造就了潮汕市民富于冒险、敢为人先、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红头船”精神,“个钱三滴汗”“铜钱出苦坑”“汗多目汁少”的艰苦奋斗精神,水滴石穿、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和“种田如绣花”“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做到“干一行,精一行”。另一方面,潮汕道德文化中的“算盘扣到无子”“亲兄弟,明算数”的“精明”与“趋利重商”等特点又造成了部分潮汕市民在职业选择上往往过分注重“个人意愿”“职业成长”“个人发展”和“收入高低”等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对“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等高层次的职业道德追求和对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关注度显然不够,职业道德境界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市民在职业活动中过于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

(三)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家庭美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美德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家庭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状况是社会道德风尚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家庭美德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潮汕道德文化中对礼仪的强调强化了潮汕人的传统宗亲观念,以求长幼有序,使潮汕人的家庭观念十分强烈,非常注重家规、家礼、家训、家教和家风,讲求“孝悌友善,贤良淑德”“夫妻和睦”“夫唱妇随”“尊老爱幼”“上敬下孝”“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勤俭持家”与“家己人”“邻里和睦,守望相助”。因此,潮汕人的家庭婚姻观念比较传统,基本状态也相对牢固,潮汕地区的离婚率一直是全国较低的。另一方面,潮汕道德文化中的“三纲”“三从四德”“家长制”“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男子香炉耳续香火,女儿养大别人个”等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容易影响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民主,甚至影响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和质量;潮汕宗系派别(潮汕人称“房头”“房脚”或“房亲”)划分明细,当资源有限时,过分“精明”又使潮汕人容易计较宗亲、家庭或私人利益,甚至部分家庭关系、亲人关系或宗亲关系也会因利益争夺和冲突而变得紧张。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潮汕道德文化中的“开放性”对市民的影响则体现在:“市民的性观念较以前更为开放、对婚外恋和离婚的包容度更高,婚姻道德观念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自由性也正在逐渐增强”[7]。

(四)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个人品德素质的影响

个人品德,即个人的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社会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个人品德素质是公民形成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道德素质的基础。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个人品德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儒家倡导“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儒家伦理道德是潮汕市民个人品德养成的基本遵循,大部分潮汕市民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都能认真对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省察克治,注重自我道德人格的培养与修炼,努力做到修身立德、诚实守信和遵纪守法。人的尊严和人格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信是立身进身之本。潮汕道德文化中强调“信”素来是潮汕人引以为傲的道德资本,潮汕人信奉“人无信而不立”“诚信就是金字招牌”“言必信,行必果”“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仁者爱人”,潮汕人强调“为善最乐”“天地补忠厚”“积恶无久耐,老实终久在”“做人要厚道”“有仁义”“与人为善”“博爱众生”;另外,潮汕人信奉“富从升斗起,穷因弃小钱”,大多数人自幼养成了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文化的冒险性与趋利性特点使部分潮汕市民容易忘记“诚信是金”的祖训,重利益轻诚信,甚至在利益面前失去道德底线、背信弃义、见利忘义,在人际交往不讲信誉、失信、尔虞我诈,在生意往来中出现以次充好、短斤缺两、偷工减料、宰外地客等不诚信现象,甚至存在非法经营、假冒伪劣和偷税漏税等违法现象,致使潮汕地区一度陷入诚信危机。

结 语

综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潮汕道德文化对市民道德素质的深刻影响。新时代加强潮汕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市民道德素质,一方面,要大力弘扬潮汕道德文化的显著优势,重点弘扬儒家文化中的忠孝观、礼仪观、诚信观和潮汕慈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海洋文化中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让优秀文化基因植根于市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以文化人,“通过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的持续性影响,带动道德认同观念和道德治理理念的生成和升华”[8]。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自我批判,从根本上摒弃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封建家长专制、“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宗亲观泛化引发的排他性和排外性及海洋文化中的过度冒险和急功近利等文化不足。努力做到扬优汰劣、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猜你喜欢
潮汕人潮汕道德素质
潮汕牛肉火锅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嗜甜的潮汕人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剧创新要坚守“潮味”
潮汕人的生意经
潮汕人做生意赚钱技巧大揭秘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