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

2021-02-13 11:28张甜甜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疫情

张甜甜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抗疫实践中形成的抗疫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它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的伟大抗疫精神,这种战疫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最生动的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将抗疫精神融入学校思政课堂和课外实践中,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命至上:强化大学生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生命是人一切活动的根本载体,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是党和国家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2]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的价值原则,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生命至上的理念深刻诠释了党和国家对生命的重视与敬畏,体现了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印证了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科学决策和始终牢记“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人民利益。从出生30多个小时婴儿到100多岁老人,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从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到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他们不遗弃任何一个患者;从以最快的速度研发核算检测试剂盒到新冠疫苗的成功接种,他们不放任病毒的滋生。为了避免疫情蔓延,国家果断采取武汉“封城”决策,一旦发现新冠肺炎感染者,迅速将其隔离并追踪密切接触者,隔离期间的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中国共产党460多万基层组织、3900多万名党员,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默默地奋战在一线,他们将个人生命安危抛之脑后,牢记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尊重每一个生命,始终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校应运用生命至上的理念强化大学生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在疫情危机时刻,统揽全局,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他们容易被外界的不良观点和不良思潮影响,“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3]。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高校教学应紧密融合党建教育,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不忘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邀请党建工作专家走进思政课堂,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使大学生在鲜活的抗疫事例中真正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筑牢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高校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4],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通过主题墙展示抗疫相关人物,放映抗疫故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开展以抗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抗疫精神,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学生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中华民族创造新的历史辉煌贡献力量。

二、举国同心:凝聚大学生精诚团结的强大力量

“举国同心”集中凸显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凝心聚力的团结力量。“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5],中国共产党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全国上下戮力同心、守望相助,党和人民共同奋战、风雨同舟,全国上下都在为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贡献力量。在抗疫面前,全国上下齐动员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统筹协调方面的作用,突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抗疫精神中蕴含举国同心的理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疫情暴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国人民“一盘棋”、统一行动的原则,全国各行各业的人员集体投身到抗疫工作中,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时期,党中央紧急召令,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居家隔离,拒绝走亲访友;从除夕至3月8日,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名公共卫生人员支援湖北和武汉市;空军出动运输机紧急运送医疗物资、4万多名建设者连夜奋战,用10天左右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科研人员奋力攻关、公安民警奋勇当先、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动员下,全国人民都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共渡难关。“团结是凝聚人心的重要保证”[6],坚持党的领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必胜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高校应运用举国同心的理念凝聚大学生精诚团结的强大力量。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较多,某些家庭中形成“个人中心”观念严重影响学生,使得一些学生不愿与他人交流合作,团结协作精神较为欠缺。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基层党组织活动,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实践中,着眼长远,坚持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7]突如其来的疫情看似是一场危机,但它为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条件,高校党组织抓住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将危险转化为机遇。“真实地展现、客观地讲述,是讲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第一宗旨”[8],教育者要与时俱进革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准确阐述抗疫精神的爱国主义内涵,依托真实的案例、事实和人物等感染学生,在“共情”上下功夫、传递爱国主义的真实情感,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大学生要不断砥砺前行,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能够不负党的历史重任,肩负时代使命;要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舍生忘死:引领大学生传承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奋勇向前、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在抗疫一线,中国人民不顾个人生死安危,英勇抗争、浴血奋战,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人们战胜艰难险阻提供了力量,为取得抗疫的胜利增强了信心。“使命引领未来,责任呼唤担当”[9]。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关键时刻能够冲锋陷阵、以大爱护众生,为了国家的事业可以牺牲一切。这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意志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他们弘扬着以生命赴使命的价值理念。抗疫精神蕴含舍生忘死的理念是对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力彰显,是对不惜一切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疫情无情人有情,逆行而上的中国人民向我们折射出最伟岸的光芒,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2020年3月18日,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病毒会人传人”,但他却逆行而上,坐上无座补票的火车奔赴武汉,哪怕半夜抵达,也不愿耽误一分一秒,只为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令人敬佩的李兰娟院士,主动请求支援武汉,率先提出“封城”建议,在武汉她每天只睡3小时,亲自诊断病患、查找病毒源头,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挡在14亿中国人民的前面;身患重疾的张定宇医生义无反顾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沿。他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却依然要为患者燃起生活的希望;“不要播我的名字,妈妈看了会担心”、我的名字叫“知恩者”、我的名字叫“中国人”“我的名字叫中华儿女”……千千万万个逆行者挺身而出、无私奉献,是他们用平凡的身躯为身后的人民创造了奇迹,是他们敢于压倒一切、不被一切困难压倒的坚强意志换来了抗疫的胜利,是他们用行动、奉献和牺牲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高校应运用舍生忘死的理念引领大学生传承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今天,我们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0]在高校日常思想教育中,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强化大学生党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弘扬顾全大局、临危不惧的革命英雄主义;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小家融入社会的大家,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脚踏实地做好每件平凡事。在课堂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将抗疫中的真实事例全面、生动、形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英雄人物“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感和心灵震撼,以榜样示范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推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情景剧、话剧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收集资料、解读人物、扮演角色等过程中体会抗疫者不惧怕一切、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大学生要走在时代前列,勇挑重任,培养冲锋在前、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塑造顽强拼搏、永不气馁的高尚品质,做一名不畏艰险、勇克难关的开拓者。

四、尊重科学:激发大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依靠科学、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提倡批判和创新的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疫情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在抗疫斗争的全过程都贯彻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战“疫”实践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科技创新的选择是正确的。抗疫精神中蕴含尊重科学的理念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科技支撑。

在这次同新冠病毒较量中,依靠科学、精准施策的科学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关键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11]。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殊时期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我国相继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治疗方案,挑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也被创新性地应用在防控疫情中,“出行防疫健康码系统”为实时掌握民众的出行轨迹提供了便利,“确认患者交通工具查询系统”为防止疫情扩散找到了源头,“红外体测仪”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高效服务;各大企业采取线上办公方式精准复工复产,师生的教学借助钉钉、腾讯会议、慕课等各大云端学习平台顺利开展,他们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真正实现了“停工不停产,停课不停学”。

高校应运用尊重科学理念激发大学生培养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12]。高校党建工作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加强原著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以时代性、前瞻性的党建理念引领思政课建设,将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观,让学生自然而然理解并认同抗疫精神凝结的科学理论,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基层党组织要为培养科技人才搭建发展平台,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组织以抗疫为主题的科技创新大赛,使学生激发创新创造潜力,树立科技创新理念,培养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事实为依据尊重科学,不断开拓向前,做创新型人才。大学生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勤于学习,增长才干,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既刻苦钻研基础理论又积极掌握实践技能,为增强国家科技力量而艰苦奋斗。

五、命运与共:指引大学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爱好和平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13]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的命运也紧密联系。面对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疫情没有国界,病毒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抗击疫情以来,我国始终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以命运共同体为视角,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既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负责,也对国际公共卫生事业尽职尽责。抗疫精神中蕴含命运与共的理念展示了我国扬正义、讲道义的大国形象,体现了我国为世界谋大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世界疫情防控提供援助同时,也收到了来自全球的支持与援助。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为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供援助,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检测试剂盒、红外测温仪等物品援助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我国本着坦诚、开放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地区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同许多国家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国收获了来自全球170多个国家领导人、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对中国疫情防控的慰问和支持,他们评价了中国为抗疫所做的努力,表达了对我国抗击疫情的信心,同时也不断地向我国提供疫情防控物资。中国同世界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我国用实际行动为全球的抗疫实践贡献了力量。

高校应运用命运与共的理念指引大学生践行命运共同体思想。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努力,当代青年应自觉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责任。“教育应该解决人们深层次思想问题。”[14]在思政课教学中,以党建发展为牵引,将党建优势和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共同体价值取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为典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开拓世界视野,培养大学生共同体责任担当意识,不仅思考本国事情、还要理性思考世界发展问题,坚持将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相统一。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不同区域之间大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推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小事做起,承担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做世界和平发展的维护者、促进者,践行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为人类创造幸福,承担起为祖国谋发展的重任。

结 语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时提出:“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15]因此,应引领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激励大学生勇于担当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战疫情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