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2021-02-13 17:05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爻辞周易空间

严 铭

(成都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空间在人类生活中是极普通、极常见的现象,人类的早期对于空间的概念仅停留在肉眼可见的维度。在西方,人们认为“空间存在于每个人的骨骼中,是固有的;空间可以通过感官被即刻感知,如手的抓握和人体的运动,以及视觉的穿透力,等等。……他们仰望天空,尽管当时的天空对他们来说尚且遥不可及,但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天空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2在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以及《周易》中的部分卦爻辞反映了先民对空间的认识方式。托马斯·马卡卡罗认为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在商朝时期就形成了,“商朝的君主们确立了一种以天为基础的神权政治,天就是苍穹,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秘不可知的神力。而在人间,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以四个方位为基础的方形空间内。”[1]26《周易》的八卦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空间方位意义,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380说明了八卦产生与空间观念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借用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分析理解这些现象。亨利·列斐伏尔发表于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一书将空间分为自然空间、物质空间、精神空间、抽象空间、具体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认识论空间、家族空间、生活空间、现实空间、政治空间、感觉空间等多类。[3]24纵观《周易》卦爻辞,其对空间性的关注虽是多维度的,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活、社会、自然、认识等空间的生产,分述如下。

一、《周易》卦爻辞描绘了广阔的生活活动空间

亨利·列斐伏尔说:“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3]24《周易》的卦爻辞发挥了记事的功能,集中清晰地反映了商周先民的实际生活, 描绘他们具体化的活动空间和人生图景。

(一)饮食自有空间寻,问鼎清源井养人

饮食乃生活中之大事,饮食空间的实践是人类共存性的活动,《后汉书·刘陶传》云:“食者,乃有国之所宝,生民之至贵也。”[4]《周易》《颐》卦卦辞“观颐,自求口实”,认为颐卦是求取食物之象,因为进食可以养生健神。《鼎》卦九二、九三、九四、六五爻辞围绕“鼎”与饮食活动空间的关系展开。九二爻辞(“鼎有实”)说鼎中装满食物;九三爻辞(“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说鼎耳变形了,君子的行为受堵,尝不到美味的鸡汤;九四爻辞(“鼎折足,覆公餗”)则言鼎足折断了,倾覆了王公的美食;六五爻辞(“鼎黄耳金铉”)谈修“鼎”的方法,用金铉插入铜鼎的两耳,把它扶正。通过用“鼎”、“鼎”坏、修“鼎”等活动,掌握“鼎”的饮食功能来维系生命, 以隐喻人生顺逆安危的关键。

饮食离不开水源,凿井而饮,体现了先民简朴而稳定的生活。井水甘冽是养育人的源泉,故《井》卦卦辞说“井养不穷也”。《井》卦初六爻辞(“井泥不食,旧井无禽”)、九二爻辞(“井谷射鲋,瓮敝漏”)、九三爻辞(“井渫不食”)、六四爻辞(“井甃,无咎”)、九五爻辞(“井洌,寒泉食”)分别从掏泥、砌井壁到井水清冽甘美,呈现了一个劳作的活动空间,说明了井对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修治了水井,生活受其福,大吉大成。故上六爻辞说“有孚元吉”。

(二)婚配活动空间景,迎亲出嫁风尚行

《周易》卦爻辞中至少有25条与婚配、婚姻活动有关。如《屯》卦六二、六四爻辞,《蒙》卦九二、六三爻辞,《小畜》卦九三爻辞,《泰》卦六五爻辞,《随》卦六二、六三爻辞,《贲》卦六四爻辞,《大过》卦九二、九五爻辞,《咸》卦卦辞,《睽》卦上九爻辞,《姤》卦卦辞,《鼎》卦初六爻辞,《震》卦上六爻辞,《渐》卦的卦辞和九三、九五爻辞,《归妹》卦初九、六三、九四、六五、上六爻辞等。

商周时,求婚迎亲时,有大批马队伴行,如《屯》卦的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爻辞记述了君子骑马前行求婚的活动空间和场景,热闹又威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说一群人骑着马回旋。那景象在外人看来好像贼寇抢人,仔细看原来是男子向女子求婚。占问的结果是女子现在不能出嫁,要十年后才能嫁人。六三爻辞(“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有隐喻之意,表面说追逐野鹿,没有管理山林打猎的官相助,野鹿逃脱后进入了树林中。君子认为追入森林去寻鹿,则不可获,求之不得还不如不求, 因为追过去会遇到困难。实际上仍在意于求婚,言外之意是说这逐鹿如同求婚一样,要见机行事,不可强求。六四爻辞进一步描述了求婚的情景:“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那群人骑着马在曲折的路上绕道前进,继续去求亲,结果去后万事大吉,没有不利的地方。九五爻辞“屯其膏”是说将肥美的肉作为求婚之礼。上六爻辞(“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表明事情成功了, 迎亲的人仍骑着马绕道返回;那新娘却在马上伤心痛哭,眼泪不断。也有学者认为是写古代抢婚的风俗。李镜池先生说“本爻说女子被劫,她不愿意,大哭得非常悲惨”。[5]整个求婚的场面具有极强的空间立体画面感。

《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描写了求婚的队伍骑白马迎亲的习俗。《礼记·檀弓》:“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6]62故求婚迎亲的马队乘白马,是当时一种时尚。最后,求婚成功了。六五爻辞(“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说车子载着新娘回家,还拉回五匹之多的束帛。

出嫁是古代女性的归宿和新生活的开始,所以《归妹》卦《彖》曰:“人的始终也”“说以动”。该卦的初九、六三爻辞都叙述了少女出嫁之事,表现了一个出嫁和陪嫁的活动空间。初九爻辞中“归妹以娣,跛能履”,是说女子出嫁,妹妹陪嫁,腿脚受伤还得前行。六三爻辞“归妹以须,反归以娣”,言出嫁的本来应是姐姐,结果连妹妹都嫁了。这反映帝乙成汤时代的媵婚制。帝乙之妹出嫁时,以娣相从。这些陪嫁为媵的女弟,她们的地位低贱,从“跛能履”“ 眇能视” 可以看出,她们只是侧室偏房。[7]

(三)家庭生活有空间,守正和睦天下安

家庭主要是指“共同居处,共同生活的亲属群”。[8]商周时期的家庭生活空间包括居住形式,家庭成员的关系结构,家庭内部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形态,家庭的社会活动形式等,《周易·说卦》将八卦阐释为一个家庭成员关系结构的维度意义:“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2]407《周易》卦爻辞中反映家庭生活空间的内容主要包括治家和夫妻关系等方面的情况。

《家人》卦阐明了对治家的认识、理解。《家人》卦辞“利女贞”,意即利于女人守正。孔颖达曰:“明家内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谓之家人。”又曰“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若黩乱之后,方始治之,则有悔矣。”[9]《家人》卦初九、六二、九三、六四、九五爻辞都谈及守家规,治家须从严的问题。初九爻辞“闲有家,悔亡”,说妇人文雅而熟悉家务就不会有悔恨。六二爻辞的前一句“无攸遂”是说妇人守家过日子,就没有向上攀登的外心。九三爻辞的前一句“家人嗃嗃,悔厉贞”,意为治家严厉,家人愁怨叫嚷,虽有悔恨危险之事,有所遗憾,但最终吉祥。后一句“妇子嘻嘻,终吝”从老妇同中年男子嬉戏玩乐终有灾祸的角度强调治家之道,要正伦理、笃恩义。《朱子语类》载,弟子“问,《易传》云,治家之道,在于正伦理,笃恩义。今欲正伦理,则有伤恩义。欲笃恩义,又有乖于伦理,如何? 曰: 须是于正伦理处笃恩义,笃恩义而不失伦理方可。”[10]从侧面说明治家严正的重要性。《家人》卦六四爻辞“富家,大吉”,言妇人守家,能助男人发家致富,这是非常吉利的事。九五爻辞“王假有家,勿恤,吉”,认为君王能照顾家与国,就不用担忧,吉祥。上九爻辞“有孚威如。终吉”,强调在治家之时能始终维持威严庄重的姿态,让家人心悦诚服,最终收获吉祥。正如王弼所言: “家道可终,唯信与威。”[11]

家庭生活中夫妻不和,无以正家室。《小畜》卦九三爻辞说“舆说辐,夫妻反目”,以大车倾覆掉辐条为喻,说明夫妻不和是不能齐正家室的。《家人》卦《彖》传更从家风正的大视野阐明家兴、天下定的道理:“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体现了早期“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

(四)远行空间勇探索,利涉大川雄心勃

商周人的活动空间很大,《周易》卦爻辞中所记,充分体现了先民勇于探索前路的勃勃雄心和远大志向。有记出行、旅行的。如《履》卦初九爻辞“素履,往无咎”、《临》卦六四爻辞中“至临,无咎”和《萃》卦六三爻辞中的“往无咎”,都说平日出行前往某地,正是当行,所以没有过错。而《旅》卦专记旅行之事。初六、六二、九三爻辞叙述了三个行动空间。第一个是在自家中。初六爻辞中“旅琐琐”,说的是准备外出旅行,细碎零星都要准备齐全。第二个是在客栈。先言主人带着钱财住进了客栈,得到童仆(六二爻辞说“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次言所住的客栈失火,失去童仆(九三爻辞中“旅焚其次,丧其童仆”)。第三个是在另一个客栈。由于先前所住的客栈失火,主人只好旅行到别的客栈住了,虽然得到了别人的钱物,可心情并不愉快(九四爻辞“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有记心向远方、骛远行,勇于排险克难、开拓进取的。《周易》卦爻辞中频繁出现“有攸往”“利涉大川”等语句,足以说明先民宏大的理想。出现“有攸往”语句时,常常与利、有无过失、吉凶相联系。如《坤》卦卦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大有》卦九二爻辞(“有攸往,无咎”)、《贲》卦卦辞(“小利有攸往”)、《剥》卦卦辞(“不利有攸往”)、《复》卦卦辞(“利有攸往”)、《无妄》卦卦辞(“不利有攸往”)及六二爻辞(“利用攸往”)、《大畜》卦九三爻辞(“利有攸往”)、《大过》卦卦辞(“利有攸往,亨”)、《恒》卦卦辞(“利有攸往”)、《晋》卦六五爻辞(“往吉,无不利”)、《明夷》卦初九爻辞(“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解》卦卦辞(“有攸往,夙吉”)、《损》卦卦辞(“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及上九爻辞(“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益》卦卦辞(“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夬》卦卦辞(“利有攸往”)、《姤》卦初六爻辞(“有攸往,见凶”)、《萃》卦卦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巽》卦卦辞(“利有攸往,利见大人”)等等。说明远行是先民对生存空间和未知世界探索的表征。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工具原始落后的情况下,要能实现远行确实是件艰难的事。于是想象、预测和尝试就成为人们共同的心结。

“利涉大川”在卦爻辞中出现九次,如《需》卦、《蛊》卦、《大畜》卦、《益》卦、《涣》卦、《中孚》卦的卦辞和《颐》卦上九爻辞、《未济》卦六三爻辞、《谦》卦初六爻辞中都有“利涉大川”。《讼》卦的卦辞“不利涉大川”及《颐》卦六五爻辞“不可涉大川”,则从反面突出“利涉大川”的重要性。它们昭示了先民征服自然、拯难治世的雄心和思想智慧。《淮南·汜论训 》曰:“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12]而水路交通在人类社会早期又属于占支配地位的交通方式,因而能顺利渡涉大江大河,绝对是最吉利、最成功之举。也蕴含了人们勇于克难和追求进取的人生意义。

此外,商周时期畜牧业比较发达,“六畜”都已齐备,《周易》中《坤》《涣》《咸》《屯》《大畜》《晋》《离》《无妄》《大畜》《睽》《大壮》《归妹》等卦都关乎畜养马、牛、羊的活动。而《解》《巽》《明夷》《小过》《姤》《损》《益》等卦则记述了陆地、空中、水里三维空间的捕猎情况。

二、《周易》卦爻辞揭示了复杂的社会活动空间

列斐伏尔在谈及空间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时说:“生产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或者说是一种空间存在;他们将自身投射在空间里,在其中打上烙印,与此同时它们本身又生产着空间。即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空间的产生,而社会空间会使得社会关系在空间中再生产。”[3]38《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既反映了商周时的人际交往、社会矛盾、祭祀等社会关系,也呈现了一种复杂的空间生产活动。

(一)人际交往空间奔,亲近同心远小人

《周易》卦爻辞表现了两种人际交往形态: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谐相处。如《比》卦的初六、六二、六三、六四、九五爻辞都关注与人亲近,总是吉利的事。初六爻辞说的是与邻居的亲近:“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六二爻辞“比之自内,贞吉”,道明的是一家人相互亲近吉祥。六三爻辞指的是与强盗亲近:“比之匪人”。六四爻辞说的是与外面的邻居亲近:“外比之”。而九五爻辞(“显比;王用三驱,……邑人不诫,吉”)则说君王与邻邦亲近,用三驱礼,邑人不用戒备,很吉利。最后上六爻辞(“比之无首,凶”)归纳上述亲比之事,得出结论:没有了亲近的首领,有凶险。

《同人》卦梳理了与人同心,步调一致带来的吉利。该卦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说明君子与人一起前行,野外的道路一下子变得顺通起来,涉渡大河有利。对君子也有利。初九、六二、上九爻辞陈述了与人同心的几种情况,如“同人于门,无咎”(初九爻辞)、“同人于宗,吝”(六二爻辞)、“同人于郊,无悔”(上九爻辞)。总之,与人同心,步调一致没有过错,没有后悔,值得珍惜。

二是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未济》卦上九爻辞“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是说喝酒有诚意,没有过错。但埋头喝酒,虽有诚意,却有失正道,即不善于与人交流,不知礼节。对于君子而言,不会处理与小人的关系,最好的途径是隐遁。故《遁》卦九四爻辞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九五爻辞说“嘉遁”;上九爻辞是“肥遁,无不利”。

(二)阶级空间压迫多,起诉方能免灾祸

在商周社会,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是极为常见的现象。《坎》卦上六爻辞“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说的是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压迫,用粗细两条绳索将奴隶捆绑,囚禁在牢里,三年不得见阳光,很凶险。孔颖达《周易正义》:“险峻之极,不可升上,严法峻整,难可犯触,《上六》居此险峭之处,犯其峻整之威,所以被系用其徽纆之绳,置于丛棘,谓囚执之处, 以棘丛而禁之也。三岁不得,凶者,谓险道未终,三岁已来,不得其言,而有凶也。”[13]《困》卦初六爻辞也描写了奴隶受刑杖后,被囚于监狱三年之久的惨景:“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靓。”

《大壮》卦六五爻辞“丧羊于易,无悔”,《旅》卦上九爻辞“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丧牛于易,凶”,记写的是夏帝泄十六年王亥在有易被杀而丧牛羊之事,体现了上层社会的尖锐矛盾。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三说: “王亥曾客于有易之国,从事牧畜牛羊,终为有易之君所杀,而丧其牛羊,此云‘丧羊于易,无悔,’谓王亥丧其羊于有易, 结果则无悔也。《旅·上九》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眺,丧牛于易,凶。’ 谓王亥被杀,丧其牛于有易,结果则凶也。由《易》文推断,丧羊在王亥生时,丧牛在王亥死后,一云无悔,一云凶,皆就实记之。更有佐证,《山海经》云:‘有易杀王亥取仆牛’”。[14]223

《讼》卦涉及的是阶级矛盾纠纷问题。九二爻辞“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是说不能胜诉,回家后就逃跑。他镇上的三百户人家,没有遭受灾祸。高亨《周易古经注》卷一:“盖有为大夫者,受封邑三百户,虐其邑人。邑人讼其主于公所,或王所。其主败诉,邑被夺,且将获罪,乃归而逃。其邑人遂免于灾虐”。[14]140爻辞透露出的信息是地位卑下的人起诉上层显贵者,最后以被告窜逃而终止。反映了底层人民反抗上层贵族虐待、剥削的社会现实。

(三)祭祀空间重典礼,庙祭时祭又人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5]商周时期祭祀活动覆盖了国家政治活动、民众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而且重视祀典和繁杂的祭祀礼仪,如周文王的父亲季历被殷王杀害后,为了恢复与殷商的关系,他强忍心中的悲愤,主动祭祀殷朝先王。《大有》卦九三爻辞“公用享于天子”,《随》卦上六爻辞“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益》卦六二爻辞“王用享于帝”,《升》卦六四爻辞“王用亨于岐山”,都记述了君王举行祭祀大典,以人祭先王的情景。

《周易》卦爻辞提及庙祭、时祭和人祭现象,如《萃》卦卦辞言君王庙祭:“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该卦初六、六二爻辞涉及用战俘祭祀之事。在狩猎社会到初级农业社会,一个人的劳动果实,除满足个人生活所需,几乎没有剩余。而在战争或械斗中获得的俘虏,又不能成为劳动力,留着会生出祸乱,所以《萃》卦初六爻辞说“有孚不终,乃乱乃萃”。于是杀俘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后来的人祭,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萃》卦六二爻辞“孚乃利用禴”,指的是将战俘用于禴祭(春祭或夏祭),即时祭。《礼记·王制》曰:“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6]149郑玄注曰:“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改之,春曰祠,夏曰禴。”[16]《升》卦九二爻辞“孚乃利用禴,无咎”,指的就是把俘虏来的敌人用于春天祭祀之事。

除此之外,商周时期族氏部落在联合联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征伐战争。由于奴隶死亡率高,奴隶主要取得奴隶的补充,就要靠对外作战,捕获俘虏。《周易》复》卦上六卦爻辞、《同人》卦九三爻辞以及《师》卦六三爻辞都直叙战争得失凶险。

三、《周易》卦爻辞反映了多样性自然现象的活动空间

自然空间既指日月星辰风雷云电等现象的活动空间,也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的空间。《周易·系辞下》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2]356说明卦象就是模仿万物的表象,爻辞就是仿效天下万物的变动形态。

(一)震雷惊惧百里天,日蚀变化蕴奇观

《周易》八卦分别代指八种自然现象,其化生万物的神奇,如《说卦》所云:“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2]406其中《震》卦卦爻辞描写了雷霆万钧的力量以及先民的敬畏之心和祈祷之愿。卦辞“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说震雷刚来,人们异常惊惧,继而坦然笑出声来。响雷震惊了百里远的地方,然而人们并没有停止祭祀典礼。该卦的初九、六二、九四、六五、上六爻辞都描述了雷声阵阵,威震天地,惊惧百里的情景。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

由写响雷让人惊惧,宝马受惊跑至山陵,到仿佛雷坠泥地,再到劈来劈去的雷声闪电令人不敢睁眼,具有极强的空间感,表现了先民面对强大又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现象时的惊奇、恐慌、无奈,以及膜拜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生命体验意味。

《丰》卦卦爻辞则记述日蚀变化的过程。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

日蚀的阴影越来越大,天空好像罩上了帷幔,大白天看见了许多的星斗,后来阴影越来越少了。面对这种天象的变化,君王不得不到宗庙祭日蚀(《丰》卦辞:“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上述祭雷、祭日蚀,是先民自然崇拜的缩影。

(二)飞鸟和鸣趣无限,鸿雁相悦成偶欢

《周易》卦爻辞还表现了自然生态环境中多样性生物活动的空间。其中写鸟的活动,最具有典型性。《周易》中与鸟有关的卦爻辞大约有20 多处,而写鸟的飞行、鸣叫和出没活动的有14处。如《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描写了仙鹤和鸣的情趣,表现人与鸟类和谐共处的景象。上九爻辞转而写锦鸡高亢的叫声,“翰音登于天,贞,凶”,锦鸡的声音高上了天,这显然不能维持长久的。《小过》卦关注飞鸟活动,卦辞“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说飞鸟传下来声音,好像是说“不宜上,宜下”。《渐》卦初六爻辞(“鸿渐于干”)、六二爻辞(“鸿渐于磐,饮食衎衎”)、九三爻辞(“鸿渐于陆”)、六四爻辞(“鸿渐于木”)、九五爻辞(“鸿渐于陵”)、上九爻辞(“鸿渐于陆”)则描述了鸿雁由岸边到磐石、陆地,再到树上、山陵,最后双双相悦成偶又慢慢回到陆地的活动轨迹。

四、《周易》卦爻辞蕴含了哲学意义的认识论空间

《周易》六十四卦构成了一个体系性的思维空间,并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推测人事吉凶祸福,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世界观,正如《系辞下》所言:“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2]393

(一)和合中平意识强,过与不及需警防

《周易》的一些卦辞和爻辞之间体现了相对、相关、互补与转化的特点。如《乾》与《坤》、《泰》与《否》、《谦》与《豫》、《剥》与《复》之间都两两相对、相互关联与转化。如《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卦象是乾下坤上,乾如天气下降,坤如地气上腾,天地交,阴阳会,始成万物,是知泰即亨。但《泰》卦九三爻辞指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世上没有一直平坦而不陂(坡)斜的道路,没有永远向前而不曲折反复的进程。艰难时表现坚定,就会无过无灾。《泰》卦上六爻喻象不好,“城复于隍”,城墙倾覆在城濠里,占问的结果自然危险。《否》卦的卦象是坤下乾上,喻指天地阴阳不能交合,万物不通,是为凶卦。但该卦的九四爻开始好转,“畴离祉”,高亨解释为“寿附于福,即谓寿随福而至也”。[14]159上九爻辞“倾否,先否后喜”,指出闭塞不通不会太长,开始不利,而后喜事至。

又如,《蹇》卦各爻辞都突出前行的种种艰难,但也会出现转机。初六爻辞说“往蹇,来誉”,前行艰难,回来却有赞誉。九五爻辞“大蹇朋来”,说有大的艰难处境,却来了帮助的朋友。上六爻辞“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则展现一片希望,前行艰难,回来就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吉祥,利于拜见大人。《困》卦的前三爻辞描述了各种困境,如“臀困于株木”(初六爻辞)、“困于酒食”(九二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六三爻辞),但九四爻辞说“困于金车,吝有终。”灾害会有终结。如该卦《彖》(“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所言,危险之后有喜悦,身处困境却不丧失立场。这些现象“后人理解为取刚柔的中道、平衡,反映《易经》作者总结各种经验时,重视和合、中平的意识,防止过与不及”。[17]19

(二)见微知著明万变,吉凶利弊各参半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18]131这种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发展趋势的认知观念,早在《周易》卦爻辞中就现端倪。如《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出行人在秋天的原野踩到初霜的时候,就感觉天寒,前面的路会有坚冰。《泰》卦初九爻辞“拔茅茹,以其汇”,说拔出茅草根,看是否萌动,就可观察大地春回的状态。《离》卦六二爻辞说“黄离,元吉”,意即日落西山黄昏前的阳光,大吉,正所谓夕阳无限好。而九三爻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则说老人看见太阳落下西山后的余光,不用鼓起瓦盆就唱歌,并发出慨叹,是为不祥。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卷二认为“盖古人日昃见离(山神兽),以为不祥,必鼓缶而歌以厌之,若弗厌之,则其祸主在大耋之人,而大耋之人悲叹矣,故曰:‘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14]211

《周易》卦爻辞体现了朴素的功利价值观,凡有利于自己的预兆或结果便是吉,凡不利于自己的预兆或结果便是凶。故商周人无事不占,居家、出行、过河、畜养、狩猎、选宅基建房屋、婚嫁、用人、生病、做梦、祭祀等,都要占问。占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凶厉悔吝咎等不利情况出现,追求大吉亨通,或是占以“知来”。[2]400据统计,《周易》卦爻辞中体现“占问”意义的“贞”字,出现93次之多,这也足以证明《周易》的占筮性质。《周易》卦爻辞里有一套表明吉凶悔吝的术语。吉卦一般曰“吉”或“利”某事,有时强调“大吉”或“元吉”。对人事活动,分“初吉”、“中吉”和“终吉”;凶卦一般曰“凶”“有凶”“不利”某事。在“凶”“吉”之间的,有“吝”(艰难)、“厉”(危险)、“悔”(懊悔)、“咎”(灾祸、过错)。在卦辞中,表“吉”的断辞有23条,表“利”的断辞有19条;表“凶”的断辞有5条。在爻辞中,表“吉”的断辞有119条,表“利”的断辞有3条;表“凶”的断辞有53条;表“吝”的断辞20条;表“厉”的断辞有26条。可见《周易》占断吉凶利弊已充分注意到人事过程及其结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基本上是吉凶利弊各参半。

占问是一种抚慰人心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在无力掌握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希望借助于某种符号的变化窥测神明的意向”[19]罢了。

五、《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产生的文学效应

前人所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性多关注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的特点,如语音、押韵、象征、比兴等,并未从空间性的角度来探讨。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含着某种意义”[3]24《周易》的卦爻辞空间性意义就在于它使记事具有文学的情节性和场景性。

有的卦爻辞记事已经具备了类似小说的情节性特点。如上述《屯》卦提供的记事场面,从君子骑上马、向女方求婚、女子占问决定暂不出嫁,再到君子再次求婚、事情最终成功,表现了婚嫁的完整过程,具有情节性。《贲》反映的是一次送嫁迎娶的盛会。该卦六爻写整个迎亲队伍,或饰其趾(女子精心打扮),或饰其须(男子也妆饰一新),人马如飞,汗湿淋漓,奔至于丘园,送上礼帛聘物,终成好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如临其境。

又如《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写军队班师回归与国人相会的场面。国人先是号眺大哭,之后又高兴地大笑起来。原因是先以为打了败仗,亲友伤亡了;后知打了胜仗,出征的亲友安全返回,所以才又破涕为笑了。人物情绪的前后变化之快,充满了戏剧性。

爱德华·索亚提出“第三空间”的理论,认为“这是一个一切地方都在其中的空间,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待它,每一个事物都清清楚楚;但它又是一个秘密的、猜想的事物,充满了幻象与暗示”,[20]《周易》有的卦爻辞对情境的描述,晦涩佶屈,需要解读,并运用想象、推测来解码,以实现从“再现空间”向“空间再现”的认识转变。如《睽》卦上九爻辞“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描述了一幕怪异景象:看见路旁伏着一头猪,并有一辆车载有许多鬼,首先张开了弓箭去射那些恶鬼,后来又放下弓箭,仔细看,原来不是鬼,也不是盗寇,而是一群化装求婚的人。整个场面充满了幻象与暗示。

有的卦爻辞善于描写场景。如《丰》卦上六爻辞展现了一幅人去楼空的惨败景象:“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旅》卦上九爻辞(“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丧牛于易”)描述了两个空间场景:一个是鸟巢失火落在地上。一个是骑牛旅行者先笑(鸟巢起火)而后又嚎啕大哭,因为拴在田边的牛跑没影了。《中孚》卦六三爻辞(“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则通过四个场景真实再现了凯旋战士复杂的心情:战争胜利了,打败了敌人。有的敲鼓庆贺,有的疲乏不吭声, 有的为亲友阵亡哭泣,有的呐喊高歌。《归妹》卦上六爻辞“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写剪羊毛的劳动场面,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生活图画:男的剪羊毛, 技术纯熟,剪下羊毛而不伤羊, 所以才会无血;剪下的羊毛,女性用竹筐来装载着。羊毛虚松,所以才会无实。

又如《师》卦六三爻辞“师或舆尸”,说军队打仗,无论胜败都会有伤亡,有的人抬着死者的尸体回来。《大壮》卦的上六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描写公羊抵触篱笆的情景,既不能后退,又不能前进,进退两难。此外,上述《渐》 卦爻辞用移步换形法写雌雄鸿雁从求偶到偶成的生动场景,如同一幕戏曲舞台上的表演,充满浓郁的生活情味。《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有人认为是描写贵族阶级“对酒当歌”的场面。郭沫若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是一首有趣的恋歌。他还大胆地把“吾与尔” 释成一男一女,将诗译成“雄鹤树阴叫呵呵,雌鹤和声唱起歌。我有一对好酒杯,我与你干杯多快活!”[21]李镜池《周易筮辞考》也说它是一首情歌。《离》卦六五爻辞“出涕沱若,戚磋若。” 明喻遭劫之人的忧戚悲叹,泪如滂沱大雨。

余 论

郭沫若在对《周易》进行社会分析时指出:“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的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22]《周易》卦爻辞本真、动态地揭示出商周时期先民的生存方式、活动规律和思想意识,其认知价值在于通过描述具有空间性的物象、情景或事件,以显示寓意,指示休咎祸福,阐释天地万物之情变,具有鲜明的明象功能和由此及彼的逻辑功能。所谓“卦爻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23]特别是其中的占筮文化现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余响不断。这除了《诗经》《左传》《国语》中引入的占筮现象之外,楚辞的《卜居》写屈原在烦懑之际问卜郑詹尹,《离骚》中请灵氛、巫咸占卜,都体现主人公于取舍之端,借“蓍龟以决之”的心理。当然《卜居》《离骚》中的求卜、占卜或降神都是假托,通过这些仪式以成就为文之戏,表现人生信念和情感、反思社会人生,跟真正的卜筮意义无关。宋人范成大《晓发飞鸟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的诗援引占阴晴雨之事,明人杨慎根据范成大诗写有《补范石湖占阴晴谚谣》一诗,对民间积累的气象知识进行汇总,充满浓郁的生活情味;杨慎的《观刈稻纪谚》中有“草头占月晕,米价问天河”句,借占月晕、占天河之俗,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至于明清小说借占筮叙事的情况就更多,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的入话、楔子的占筮意义十分明显。“三言”“二拍”200篇小说中,涉及占筮活动的就有25篇。

总之,《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蕴含精深,本文所及空间之言,意在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猜你喜欢
爻辞周易空间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