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辞

  • 《周易》本义三例
    的经文,即卦辞、爻辞的释义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即便被儒学者奉为经典,甚至被归为《周易》一部分的《易传》,亦不例外,误读、错解、过度诠释之处不在少数,以致宋代大儒朱熹在给学生讲解《周易》时再三提示:“到得夫子(孔子——引者注),方始纯以理言,虽未必是羲、文本意……不可便以夫子之说为文王之说。”“孔子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羲之《易》;伊川《易传》又自是程氏之《易》也。”“ 《易传》义理精,字数足,无一毫欠阙。他人着工夫补

    社会科学 2023年1期2023-03-22

  • 论《周易·师卦》中的军事思想
    》中有关战争的卦爻辞,从中发现,以战争来譬喻人事的例子在周易的卦爻辞体系中并不罕见,大概占卦爻辞总数的十分之一,像“利建侯行师”“利涉大川”“有孚”[2]之类的套语也能说明战争活动在作《易》时代出现频繁,足以让作《易》者总结和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这些描述战争的卦爻辞所呈现的内容初步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最为常见,即对战争场面和某些情景片段的简单描摹,如《谦卦》六五、《离卦》上九、《中孚》六三等;第二类则比较复杂,卦爻辞所叙述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已经能够提炼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3-01-24

  • 宇宙图式与经文训释 ——一种对汉末象数易学的反思
    这也并非他解释卦爻辞相关内容的常例。或许,仅仅从现存的这几条解《易》辞之语,难以完全认定京房确实不以卦气等说解释经文。但是,《周易集解》收录解《易》辞之语时,有种一贯的特点,即倾向于收录包含卦气说、爻辰说等典型汉代象数易说的《易》注,这从其所录郑注可以见得。三《礼》、《毛诗》贾、孔疏文所引郑玄《易》注,有的并不包含象数易说,只是在言说礼制,这不意味着郑玄果真多有这种不试图说明象、辞关系的注文,仅仅意味着贾、孔于此更关注郑玄《易》注中与《礼》、《诗》相关的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1-09

  • 论《周易》 “中” 的思想 ——以《复卦》《中孚卦》为例
    定吉凶上,即对卦爻辞的解释以居中得正为吉,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经世致用之中,当人们处于不中不正之位时,可通过修“中正之德”来趋吉避祸。而“中正之德”与“中正之位”相较,明显前者地位更为突出。一、中正之位,判定吉凶《周易》对“中”的重视首先体现在对卦爻辞的解释方面。这里的“中”是指处于一卦的中位。在六十四卦中,第二爻居下卦之中,第五爻居于上卦之中,皆称之为“中”。此两爻中,又以第五爻最为显赫。同时,每一卦的初、三、五爻为阳位,二、四、上爻为阴位,“正”则指的是阴

    今古文创 2022年34期2022-11-01

  • 《比》卦九五爻辞中“诫”字新诠 ——以“网开一面”故事文本考释为基础
    来看《比》卦九五爻辞“王用三驱,失前禽”及《象》传“舍逆取顺”,虽然学界在具体部分有分歧,但主要为以下三种意见。第一种是王弼认为《象》传之“逆”为逆来,“顺”为顺取。逆来趋己者舍之,背去逆走者射之。九五爱于来而恶于去,所以常失前禽。这里的“前”值得重视,王注隐晦,大体是指失“前来”(孔颖达补充曰:“独比所应则所比为失。”)之禽也。孔颖达继承王《注》,补充曰:“显比之道,与己相应者则亲之,与己不相应者则疏之。”[2]38孔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王者不滥用弘阔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10-09

  • 剖析国学经典,感悟周易智慧
    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释,是一部颇有特色的易学研究作品。《〈周易〉卦爻辞校释》王化平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298.00元四十多年来,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墓“易占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清华简《筮法》和《别卦》等《周易》古本或与《周易》关系密切的古文献陆续出土公布。随着古文字材料数量与日俱增,它们对于古典文献研究的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古文字研究水平迅速提升,重新解读先秦经典文献成

    全国新书目 2022年7期2022-09-21

  • 《周易·坤卦》卦名新探 ——秦简《归藏》及清华简《筮法》的启示
    的来源及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是易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前辈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也留下一些尚未解决的疑问。这些观点之中最具价值的,笔者认为当属高亨先生的意见。高先生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卦各有名,先有卦名乎?先有筮辞乎?吾不敢确言也。但古人著书,率不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题,如《书》与《诗》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

    现代哲学 2022年2期2022-04-29

  • 王弼易学中的“情志”论
    8。就《周易》卦爻辞本身来看,其内容确实主要为人在社会中之种种活动,王弼以“人事”为其诠释重点,无疑切中肯綮。从王弼的视角来看,《周易》诠释最根本的目标是要理解人的行为活动。而要理解人的行为,又必须理解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也就是驱动这些行为的内在之“情”与“志”。由此可知,王弼之所以能在汉代易学之外别立一家新学,且渐渐取汉易而代之,其“情志”论应该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现有的研究中,对王弼的“情志”论关注不多,人们或曾从玄学研究的角度注意其“圣人有情”“性其情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08

  • 乾卦“龙德”的惕态之美
    之美,主要从九三爻辞、象辞和文言入手。其中爻辞为主,象辞、文言为辅。所谓爻辞,相传为周公所作,主要是对卦中之爻所呈之象的阐释或启发。 象辞、文言相传为孔子所作,是对周易卦爻辞所做的进一步阐发。象辞有大小之别,大象辞阐发卦辞,小象辞阐发爻辞,本文所论属小象辞。一、九三爻辞解乾卦九三爻辞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3](4),此处未加注标点,是因为该爻辞有不同的句读排列方法。 考诸典籍,主要形式有三。 其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根据爻辞注解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11-28

  • 《易经古歌考释》*序
    《周易》古经的卦爻辞,文句简奥,含义幽晦,自汉魏以来,经学家各有不同的理解。汉儒偏重象数,宋学偏重义理;或引史事诠释卦义,或以易象文饰术数。至于近代,更出现史学家之《易》、古文字学家之《易》。史学家引用《易》经辞句来论证古代历史;古文字学家依据甲骨金文的知识来诠解《易》经辞句,盖亦各有所见,各有所长。有的学者发现《易》爻辞中包含一些诗歌,这无疑是一个新的观点,但是虽提出这一观点,却尚未进行系统的探索。最近黄玉顺同志钻研易学、深造有得,发现每卦的爻辞都含有几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4-09

  •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周易》中的部分卦爻辞反映了先民对空间的认识方式。托马斯·马卡卡罗认为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在商朝时期就形成了,“商朝的君主们确立了一种以天为基础的神权政治,天就是苍穹,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秘不可知的神力。而在人间,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以四个方位为基础的方形空间内。”[1]26《周易》的八卦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空间方位意义,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2]380说明了八卦产生与空间观念的密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2-13

  • 浅议《易经 观卦》的思想内涵
    理念的考察观卦的爻辞对于观者与被观者应如何合理的做事、做合理的事,都提出了具体的警醒和提示。观卦的前三爻是向外观,即观察别人、学习别人、同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与角度,以观到真东西。后三爻是向内观,即自我间的观察与反省。第一爻旳爻辞叫“童观”,如童子看热闹一般,漫不经心,看看而已。又说“君子吝”,即有身份、有素养、想真观的人如果这样就太惋惜了。从批判的角度指出,观察不能抱着敷衍、排斥、漠视、应付的态度。那样不仅什么都观不到,还是浪费资源。倘若不屑于观察别人而自己

    锦绣·上旬刊 2020年2期2020-05-06

  • 从《周易注》第五爻辞注探王弼“会通儒道”的君主观
    从《周易注》第五爻辞注探王弼“会通儒道”的君主观。汉代学者将易卦的六位比作政治社会上的六个等级,《易纬·乾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2]在《周易注》中王弼屡称第五位为“尊位”“盛位”,对五为君主之位显然是认同的。第五爻位为君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阳爻居尊、阴爻居尊,二者虽然客观的条件都是相同的——处尊位,但各自的主观特质却不同——刚或柔。君王的特质不同,因此其所秉持的治国理念、处世态度、道德义理也不一样。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18

  • 《周易》卦爻辞“有攸往”析
    中,卦形符号与卦爻辞究竟具体产生于何时我们虽不得而知,但显然,在《周易》的卦形符号以及卦爻辞创成之后,其最突出的效用是占筮。无论是《周礼》中所记载的“太卜掌《三易》之法”,还是《左传》《国语》等诸多先秦史学著作中对于《易》例的记载,都足以印证这一观点。古代的占筮活动往往与政治大事紧密相连,天子、诸侯的政治、军事措施,有时必须取决于卜官的占筮结果。那么,在占筮过程中,实际上影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动的关键因素是筮书背后所表露的哲学内涵[1]。因此,《周易》所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2019-12-26

  • 《易经》家人卦九五爻之考究
    易经》 家人卦 爻辞一、已有解释《易经》家人卦九五爻其爻辞为“王假有家,勿恤,吉”。对于该爻辞的解释,目前来看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认为“王”是指君王,“假”通“格”,表示“正”的意思,“恤”代表忧虑,“有”代表“于”而作为介词使用,将该爻解释为“君王以美德正于其家,所以无须忧虑,吉祥”;第二种认为该爻是说“君王驾临其家,不必忧虑,可获吉祥”。观察整个家人卦,卦辞是“利女贞”,彖辞对其作的主要解释包括“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即女子要在家中处于正当的位置,

    参花(上) 2019年12期2019-12-16

  •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的指导原则。临卦爻辞的六临,是六种神人交感的模式,与天命的忧患意识更为紧密相关。初九是最佳的模式,六三是较差的模式。天人之间贵在无心而感与自然而化,肯定天命而又不被天命所束缚,感无不应,应无不化,一切顺乎心志就能合乎天性。最坏的状况是感而不应,神人之间天命不通,此时君王与人民会产生忧虑,不能不主动去面对以及思索解决之道,此种忧患意识也是回到自我心性的调整与转化上。[关键词]周易;临卦;卦辞;爻辞;生命关怀[中图分类号] 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11-22

  • “说卦”在诠释《易经》卦爻辞中的作用
    在诠释《易经》卦爻辞中的作用史少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易经》六十四卦爻辞中有“阴阳”和谐的“天道”,也蕴含“自强、厚德、诫骄、守正、中正、和谐”等“人道”。历代哲学家、易学家解读《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象数派一般注重“象数”进行解读;义理派一般注重“义理”进行解读;象数、义理兼容派一般既关注“象数”又重视“义理”进行解读。但是,任何派别对《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的解读,都离不开《说卦》。朱熹说“易本是卜筮之书”,只有精

    天中学刊 2019年3期2019-07-13

  • 《周易》上爻吉凶刍议
    各有解辞(卦辞、爻辞),卦爻辞大多涉及吉凶结果的论断;《易传》是指战国以来系统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中的《彖》《象》二传在对《易经》的卦象和卦爻辞进行解释时,除了继承春秋时期的取象说和取义说之外,还提出了爻位说。笔者认为,“上爻多为不吉利”的思想来源于“爻位说”,本质上是封建等级思想在经文中的体现,不符合《易经》经文本义,因而尝试用大数据的统计方法,对《周易》64条上爻爻辞进行吉凶初判并考察,得出上爻并非一律为“凶”,并且认为研究《周易》需要用哲学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3-28

  • 从王宏印对“信达雅”的现代诠释看《易经》古歌英译 ——以第十四卦“大有”为例
    影响。《易经》卦爻辞既有文字符号,又有非文字符号,而且有一些文字的含义尚不能确知。《易经》这种文本不稳定性是导致它难译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卦爻辞中又含有不同性质的文字,主要是商周古歌片段、隐含古史记录和哲理性的价值判断文字,即文史哲三类文字[3]4。因此,《易经》的语际翻译可谓是典籍外译中最为复杂的翻译现象。《易经》卦爻辞中不同性质的文字要求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古歌翻译要求较高的艺术性。鉴于尚未有从“信达雅”现代诠释角度针对《易经》英译进行研究的成果见诸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6期2019-02-24

  • 《乾》之“夕惕若厉无咎”断句考
    》《乾》卦第三的爻辞是“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历来对“夕惕若厉无咎”这六个字的断句有几种,笔者试图梳理《易经》中的“厉”和“无咎”句,借此来考察“夕惕若厉无咎”的断句法。1.现存的三种断句法《文言》的原文“……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按照这种释义,“惕”为戒惧,“若”是语气助词,“厉”为危险,“咎”为危害。句意为:时常保持戒惧之心,即使身处险境也没有危害。按此解释,此句断为“夕惕若,厉无咎”。历代学者研究周易

    求知导刊 2018年28期2018-11-16

  • 《旅》卦:商旅之诗与《周易》的理性意识
    些学者专注于其卦爻辞本身,从极精简的卦爻辞中,探寻出了歌诗的影子。宋人陈骙《文则》云:“《易》文似《诗》。”[1]已意识到《周易》之文同《诗三百》间的相似性,但真正指出并有意探赜者,则始于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代表学者为李镜池、高亨。《周易》爻辞引诗,表明《易》作者对过往史实事件、经验有自觉的借鉴与运用,这是其历史意识的表现,对于探明我们民族何以理性较早以及分析上古文化由巫到礼的具体转变有重要意义。一、《周易》爻辞中的歌诗对于《周易》爻辞中存在诗歌的认

    唐都学刊 2018年2期2018-05-02

  • 移植镕铸,依经敷义:汉赋对《易》之词汇的吸纳与价值
    卦名66次,用卦爻辞27次,《易》大传57次,计用《易》155次。落实到具体作家,以扬雄、班固、张衡、蔡邕、王粲赋类作品用《易》的数量居多。《易》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首,赋则是汉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探讨汉赋与《易》的关联,有众多可供选择的视角和切入点。中国古代秉持的是广义的文学观,各类作品都可纳入文章学的体系之中,这种泛文学的视角更切合中国古代的实际。因此,从文章学的角度审视汉赋与《易》的关联,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本文采取这种操作方式,同时,对于考察赋以外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4-12

  • 略论陶渊明《饮酒》诗题的典故及其寓意
    《周易》中的一个爻辞。关于《周易》中的“饮酒”一词暂放于后面研究,先对《易林》中的“饮酒”一词进行考察。此外,在陶诗《乞食》和《拟古》其一也引用《易林》中繇辞典故,对于这一问题,请参阅笔者的其他论文②笔者拙文:《论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一的表现手法及其寓意》(《中国文化—研究与教育,汉文学会报50号》,大塚汉文学会1992年6月出版)、《论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中国文化—研究与教育,汉文学会报51号》,1993年6月出版)。。二笔者认为,陶渊明“饮酒”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4-03

  • 《易林》“昭君”故实认定及爻辞辨证二则
    四言诗歌的典范,爻辞的解读是深入研究汉代诗歌的门径。《易林》引史爻辞逾千首之多,丰富而多彩,每一则故实出现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反复的,或采用整首爻辞重见的方式,或采用短语镶嵌重见的方式,灵活而多变。《易林》自西汉末年生成以来,顾炎武、黄丕烈、丁晏等于字句略有订正,然皆太略,至今《易林》引史类爻辞仍留有诸多史实不清或错讹的情形,需要加以辨析。一、《易林》“昭君”史实认定再辨析《易林》爻辞多次称引“昭君”故实,针对“昭君”究竟指的是谁?已经有不少学者在这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3-05

  • 论《太玄》赞辞与《易经》“古歌”的若干关系*
    先生称《易经》卦爻辞属“古歌”是可信的,《易经》卦爻辞六位一体,具有诗歌的形态,不少爻辞韵律和谐,具有诗歌的音乐美。《太玄》衍《易》而得,探讨二者文学上的渊源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学术议题。一、《太玄》赞辞的诗性特征及其对《易经》“古歌”的赓续《易经》的句式变化多样,分为二言、三言、四言和杂言等,有的已经具备诗性特征,三言爻辞如“月既望,马匹亡。”尾字望、亡同属阳部。“无攸遂,在中馈。”尾字遂、馈同属物部。四言爻辞的诗性指征更加明显,如《渐》卦每则爻辞首句分别是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9-12

  • 闻一多经学研究指瑕二则
    解释《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曰:案包读为匏,《姤》九五“以杞包瓜”,《释文》引《子夏传》及《义证》并作匏,是其比。包荒即匏瓜,声之转。……“包荒,用冯河”,即以匏瓜渡河。“不遐遗”者,不遐,不至也,遗读为隤,坠也。言以匏瓜济渡,则无坠溺之忧也。闻一多进一步论述“包荒”即匏瓜声之转曰:《庄子·齐物论篇》曰:“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葆光者资(訾)粮 (量)万物者也。”……古斗以匏为之,故北斗一名匏瓜,声转则为葆光耳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2017-05-24

  • 《周易卦》中教育思想之我见
    只就《蒙卦》的卦爻辞。来分析一些教育的原则,希望同仁探讨交流。来宏扬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易经》第四卦为《蒙》卦,按易经的卦序,蒙代表事物产生后的状态:幼稚而蒙昧。但其卦辞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渎,利贞.意思是蒙昧只是事物的开始,不用担心,亨的意思是通达,也就是蒙昧是通达的开始。但是要主动的去学习求教,不能等待消极。要去寻找合适的老师,不能等老师主动的来教自己,这也就是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意思。我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者要主动。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3期2017-04-25

  • 《周易》古礼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四,《周易》卦爻辞之中的具体礼仪内容考辨。一、《周易》与周礼的天然联系考证从“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来看,周代“礼”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周易》也在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别皆六十有四”。由此可见作为“占筮之书”的《周易》的使用、传承和解说本身就是周代礼仪制度(简称之为“周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对于夏商二朝礼仪制度的继承和创新。《春秋

    哲学分析 2017年3期2017-01-26

  • “宜变之爻”与“之八”、“皆八”解赘论
    爻变,则以本卦变爻辞占。二爻变,以两变爻爻辞解,而以上爻爻辞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而以本卦为贞,之卦为悔,前十卦主贞,后十卦主悔。四爻变,以另两不变爻爻辞解,而以下爻爻辞为主。五爻变,以变卦不变爻辞解卦。六爻皆变,乾、坤卦以“用九”“用六”解,其则用变卦卦辞解。然朱子之法,后人多有不同见解。较为典型的,如黄梨洲引王氏占法:“一爻变,本卦爻为贞,之卦爻为悔,二爻兼用。二爻变,以初变爻为贞,次变爻为悔,作两节消息之。三爻变,以先变爻为贞,后二变爻

    社会科学 2016年4期2016-11-30

  • 《周易》中谦卦的解读及其当代启示
    谦德通过谦卦的卦爻辞表述出来,再经儒家的不断诠释和演绎,为其不断的注入丰富的人文价值。本文通过对谦德本义、谦卦的象辞、卦辞和爻辞的解读,进而探析谦卦所蕴含的指导当代人如何工作、生活的人生道理。谦卦;谦德;和谐;平等《周易》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起源于占筮之法。相传起于伏羲,又经周公、文王、孔子等。因此内容多有断辞,往往吉凶相参,唯一一个例外就是谦卦。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皆吉之卦。南怀瑾曾说过:“《易经》八八六十四卦,没有大吉大利的卦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8期2016-11-26

  • 《周易·丰》的思想意义及其解释方法问题
    、卦辞及其与六条爻辞的文本结构关系中。要确定《丰》卦卦义,即需明确其所指对象。六十四卦并不是每卦都能明确卦义所指对象,这与各卦自身的文本形式结构有直接关系。对于《丰》卦义,传统注释将其语境确定为君王如何对待自身盛大的问题(如王弼、孔颖达、程颐、朱熹等),卦义所指对象即为君王。我们则认为,卦义和卦爻辞的语境是贤臣功大势盛之时君王的态度及其作用,帛传《二三子》对卦辞的解释正是从这一语境而来的。“丰”是指贤臣功业盛大显赫,卦义所指对象是贤臣,这一所指直接表现在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2-20

  • 《师卦》直解
    。一、《师卦》卦爻辞正文《师卦》为《易经》之第七卦,兹将《易经》及《易传》中的相关文字具列于下。先列卦形、卦名、卦辞,次列爻辞,随列《彖传》《象传》及《序卦》中的相关文字。其中,《彖传》只随卦辞,《象传》则卦辞、爻辞具随,《序卦》是本卦与前之《讼卦》、后之《比卦》的相序原由,故放于全卦之末。(一)卦形、卦名、卦辞:《师》。贞,丈人吉。无咎。《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象》曰:地中

    孙子研究 2016年1期2016-02-02

  • 《周易》与廉政建设
    百八十四爻,爻有爻辞。从卦辞到爻辞,无不劝人为善。虽然劝勉的方式不同,或者明言吉凶,或者暗示悔吝;或寓善恶于语言,或寄凶险于卦象,但大凡善者则吉,恶者则凶。所以说:“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比如说“泰”卦,这是在人们印象中最好的卦,所谓“三阳开泰”。它的卦辞仅六个字:“小往大来,吉亨。”“吉”则吉利,“亨”是亨通,吉利而又亨通,自然是好卦。但这“吉亨”是有条件的,“小往大来”,才能亨通。就是说只有小的去了,大的才来;大的要来,小的必去。而所谓大,指的是光

    清风 2015年4期2015-12-06

  • 《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
    王晓农《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王晓农基于20世纪以来《易经》研究的史学、文学和哲学三大模式,可以提出《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假设。运用史料分析、文字训诂、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易经》卦爻辞,可以发现,其中除了隐含商周之交的历史叙事外,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古歌片段和数首完整古歌,有些辞句及整个断辞系统都具有哲理性质,这就验证了上述假设。古史、古歌和哲理三类文字互不重叠,构成了卦爻辞的主体框架,进而确立《易经》卦爻辞的文史哲三元构成模式,打通了卦爻辞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9期2015-08-07

  • 浅论《易经》的动态思维
    结合具体的卦象,爻辞等阐述《易经》中与时偕行的动态思维方式,并通过对这种思维方式的探索与阐述,提示人们运用这个古老的智慧为现实的社会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易经;动态思维;与时偕行《易经》的思维是中国式思维的原始风貌,也是中国式思维的独特表现形式,它有助于华夏文化的开创和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提升。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借鉴,尤其是《易经》中与时偕行的动态思维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从而指导自身改造世界的很有效的思维方式。动态思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2015-07-13

  • 《中孚》九二爻辞与傧尸崇酒礼
    2)《中孚》九二爻辞与傧尸崇酒礼胡宁(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2)《周易》中有一些诗体爻辞,《中孚》卦的九二爻辞就是其中之一,共四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类似风诗的一章。其含义,古来有不同的解释,争论主要集中在末句“吾与尔靡之”之“靡”字的训释上。此句的“靡”,应通作“弥”,与《仪礼》中所言“崇酒”之“崇”字同义,训为充满。整则爻辞是祭祀傧尸的劝酒辞,可译为:鹤在树荫下鸣叫,幼鹤也鸣叫以应和。我有精制的酒爵,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4-10

  • 《文言传》的人生启示
    。”《乾文言》对爻辞的解释从人事和卦象出发,进一步谈爻辞对君子做人的启发。《乾文言》指出初九是比喻具有龙德而隐居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处在地位低下的时期,也能不被浊世所污染,不迷恋于成就功名,逃离世俗也不会烦闷;九二是比喻具有龙德而立身中正的人,能够在平常的言语中做到诚信,平常的行为中也谨慎有节,做出贡献也不自夸,拥有广博的道德并能感化天下。还提出君子处在九二的位置时,要靠学习来积累知识,靠发问来辨决疑难,要胸怀宽广,施行仁爱,做到这些,就具备了“君德”;九三

    醒狮国学 2014年3期2015-02-03

  • 汉代《易林》与《周易》“古歌”的渊源考述
    赓续《周易》卦、爻辞及其诗性结构,前后相承;《焦氏易林》爻辞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周易》卦、爻辞的分类方法,以事象辞、物象辞为主。摄象以明理,象征的表达方式是另一沟通的桥梁;语言上,两部著作援引格言、熟语入卜辞,灵活而多变。《焦氏易林》;《周易》;诗性结构;象征;语言艺术《焦氏易林》(简称《易林》)又名《大易通变》,由于它“字字步趋《周易》”,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其归入《易》类,和《周易》关系密切,视为“易外别传”。《易林》和《周易》的关联,学人往往只注意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1-21

  • 《易经》的哲学相对论
    义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象数派强调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释卦爻象和卦爻辞;义理重哲学价值主教化,象数重实用价值主占卜。不论探究义理还是象数,卦爻象和卦爻辞两者缺一不可。《易经》卦爻辞潜存着生命哲学的种子[2],直接来源于卦爻象,又赋予卦爻象以生命力。因此,对《易经》智慧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不断挖掘卦爻辞和卦爻象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本文以卦爻象和卦爻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探讨《易经》的哲学内涵。一、卦爻象和卦爻辞在周文王做卦辞爻辞之前,《易经》只是一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2014-12-30

  • 安身立命,各由其道 ——《周易·需卦》经传文字今读
    极寻求涉险之方,爻辞明言“出于穴”“入于穴”,岂是“更无所为”?爻辞曰“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人亦多以“去坎之远近”解之,然“距国百里为郊。”[1]郊,非谓去坎水之远近;近水为沙,或许差可,临水为泥,尤嫌牵强,且与《象传》大异其趣。等待雨降,“于郊”“于沙”“于泥”已悖情理,“需于血”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想必圣人别有所喻。《易》准天地之道而立人之道。《序卦》说:“需者,饮食之道也。”需卦言饮食之道,决非“饮食作乐,更无所为”!笔者近年观其象而玩其辞,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2014-04-08

  • 《诗经》的比、兴与《焦氏易林》的象征
    或直接引《诗》的爻辞。《易林》的象征和《诗经》也有不少区别,事物之象承载的理念是文学和巫术的迥异使然。本文先述其同,再论其异。一、具体可感和委婉含蓄的叠加:《诗经》比、兴与《易林》象征的融通比、兴是《诗》的表现艺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这是朱熹对于比和兴所作的界定,已经成为经典性的定义。“兴是譬喻,又是发端”[1](P50),比、兴往往连称,都借助他物言志抒情,寓情感意念于具体物象之中。比、兴取象于物,比是比方于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04

  • 也谈《周易》之“童”——兼与廖名春、吴辛丑两位先生商榷
    见于《观》卦六二爻辞“窥观,利女贞”,《小象传》释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周易尚氏学》中尚秉和先生也认为,“窥观乃妾妇之行,故利女占。若在丈夫,则可丑矣”[5]109。比照观卦初六、六二爻辞解释,不难看出,“童观”之“童”虽未必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然童观乃为小人之行,童观之行为小人之道,故曰小人无咎;若为君子而效法小人之行,则为有吝。廖文还将《蒙》卦六五爻辞“童蒙,吉”之“童”解为脱去。认为从义理上讲,《小象传》“‘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是指脱去蒙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8-15

  • 《焦氏易林》的编撰及其与《周易》的若干关系——以“一爻变”的卦例为中心
    《周易》的卦名及爻辞之象《易林》一爻之变所涉及的384则林辞和《周易》对应紧密,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打开《易林》编撰之谜的一把钥匙。首先来看《周易》卦名之象对林辞编撰的影响。一爻变卦例中部分林辞的取象和相应的《周易》卦名相扣合,依傍《周易》卦名,取象多种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如,《归妹》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④《归妹》卦以男女嫁娶为旨,卦爻辞的编排选择的都是婚嫁事象。《易林》中有类似的占辞:“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多年

    中州学刊 2013年3期2013-02-01

  • 《易经》中的“小人”观
    ,在《周易》古经爻辞之中,“小人”并无过多贬义,更多的就“位”而言,但在《易传》中,道德意味却更为浓厚。我们知道,现在通行的《易经》包括了《周易》和《易传》,《易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运用儒家学说来解说《周易》的一部书。《周易》产生年代比《易传》要早很多。正是由于“小人”的含义从商周到春秋时期经历了一个演变,而《易经》卦爻辞和《易传》的产生年代又有先后,所以在先于《易传》产生的古经卦爻辞中,“小人”主要是从“位”言,并无过多贬义,但在《易传》中,“小人”就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12-09

  • 《周易》本经的编纂和保留的古歌
    刊载《〈周易〉卦爻辞非歌谣考》③一文,否定以上学者对《周易》古歌的研究结论,提出《周易》卦爻辞非歌谣的观点。文章从《左传》所载春秋筮例出发,回溯卦爻辞形成时的占筮语境,以卦爻辞受筮法制约而难以形成完整的叙事为由,作出《周易》卦爻辞非古歌的论断。该文认为:“诸位学者或多或少忽略了《周易》卦爻辞作占筮之用的本质,亦忽视了卦爻辞与歌谣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不免脱离了卦爻辞的历史语境和美学语境。……卦爻辞与歌谣的形式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相近之处,然若是在占筮的语境中加

    文艺评论 2012年10期2012-10-31

  • 《周易》卦爻辞的符号学翻译研究
    》经文是以卦辞和爻辞为主体的语言符号系统,从符号学角度研究《周易》的英译能够系统地审视《周易》卦爻辞意义在译文中的传递,推动卦爻辞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在译文中的再现,并相应实现卦爻辞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一、符号学翻译观按照符号学观点,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表意符号系统,意义反映了符号组成要素之间的特殊关系。费迪南·德·索绪尔认为符号是由“施指”和“受指”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的意义取决于“施指”和“受指”之间的结构关系。查尔斯·莫里斯将

    名作欣赏 2012年20期2012-08-15

  • 自强不息,知进知退——《周易·乾卦》经传文字解读
    初九阳爻居刚位,爻辞曰:“潜龙勿用。”“潜”,潜伏,隐藏;“龙”,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能在空中飞,能在地上走,能在水里游,常伏而不现;“勿用”犹言勿动。初九在乾卦最下,居地之下位,故曰“潜”;阳爻刚健,以龙喻之。龙潜伏而不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爻下之“象”说明爻象的意义,为“小象”,或曰“小象传”。象传以为,初九阳爻居一卦之下位,故曰“潜龙勿用”。龙非凡夫,不得其时不现。九二阳爻居柔位,爻辞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见”读为“现”;“田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8-15

  • 厚德载物,顺天而行——《周易·坤卦》经传文字解读
    ,阳气已成退象。爻辞曰:“履霜,坚冰至。”“履”,踩,踏;“坚”,坚硬,牢固。“坚冰”喻严寒。初六阴爻,阴属寒凉,寒凉初来,地气结而为霜。脚踩薄霜的时候,严寒也即将到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凝”,凝结,结冰;“驯”犹“顺’,渐进;“致”,尽,极。爻辞言“履霜坚冰”,是说地之阴气开始凝结了,顺着这条道路发展到极点,就会变成坚冰。阴气始来,地顺其道,必至坚冰。六二阴爻居阴位,当位。爻辞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直”,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2012-08-15

  • 《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性——《周易》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之二
    32)《周易》卦爻辞的文学性 ——《周易》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之二程刚(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州510632)《周易》作为中国重要的元典之一,在整个文化史上影响很大。一方面《周易》对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诸方面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其自身卦爻辞的文学性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大量的成果存在。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周易》卦爻辞的语言、音韵特点,文体特点,文学表现手法、技巧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等几方面展开的。周易;卦爻辞;文学性;综述《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2期2012-04-07

  • 《易经》:从“鬼谋”到“人谋”*
    卦一个主题,由卦爻辞的显性语言与易卦结构的隐性语言相结合,构成六十四篇阐释“世界之理”的精悍短文,立论通达,逻辑严整,面面俱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道德的教诫。整部著作完全是“纯理性”的分析,其中没有任何“天启”或“神意”的成分。故此书乃是“人谋”之书,而绝非“鬼谋”之书。在这个意义上,周人的《易经》文化相对于殷人的卜筮文化而言,是一次理性的飞跃发展。易经;“鬼谋”、“人谋”;筮占之书、说理之书《周易》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并不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12-20

  • 《易》卦爻辞动植物取象
    701)《易》卦爻辞动植物取象[台湾]王汝华(台南科技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台湾 台南 701)《易》卦爻辞中的象征物例多端,该文专就其间有关植物与动物的部分入探,并以植物为主、动物为次,藉观其取象的分布概况,呈现的现象与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微、多变且丰富的象征意义,至于取象的目的则仍在于见意。《周易》;卦;植物;动物;取象一 前 言《周易》是通纳象、数、理三者为一,并有机结合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以说明宇宙人生殊多现象的的哲学著作,此间义理系透过象数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2010-11-20

  • 《周易》卦爻辞的审美透视
    占筮之书,但其卦爻辞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数千年来经学家一直将其奉为哲学经典,并尊为“群经之首”。同时,《周易》卦爻辞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但并未引起经学家们足够的重视。“人们早已习惯于这样一个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殊不知,《易经》(周易)里已经隐藏着一部时代更早的诗集。”(黄玉顺,1995:1)《周易》卦爻辞优美的形式,艺术的修辞以及深刻的意蕴无不赋予《周易》诗歌般的审美特质。一、形式美《周易》卦爻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表示吉凶祸福的占断

    名作欣赏 2010年32期2010-06-27

  • 《周易》中的话语模式“辞”
    意内言外”只是卦爻辞的特点之一。对于“辞”的具体涵义,《周易》也有明确的揭示。《周易·系辞下》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2](P89)可见“辞”是制作者精心加工的书面文字,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曲托假借、言近旨远。“微显阐幽”意思是使隐幽之事得到阐明;“旨远”是含义深远;“辞文”是指文辞言之有文,具有修辞之美;“曲而中”是指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6期2010-04-07

  • 《周易》比履离泰四卦爻辞零释
    《周易》比卦初六爻辞“有孚盈缶”之“缶”当读为“饱”,“盈缶”即“盈饱”。履卦初九爻辞“素履”之“紊”帛书《易--经)本作“错”,当读为“躇”。“躇履”,就是敬慎地行走。离卦初九爻辞“履错然”之“错”帛书《易经>本作“昔”,阜阳汉简《周易)作“菩”,本字亦当作“躇”,义为敬慎。泰卦六四爻辞“不戒,以孚”之“戒”字通“革”,当训为改、除去。“不戒。以孚”即。不革,以孚”,也就是“不改,以孚”。关键词:《周易》;盈缶;素履;履错然;不戒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

    周易研究 2010年5期2010-01-17

  • 读马王堆汉墓帛书《衷》篇札记
    部分,文王加入卦爻辞部分,这是对《周易》成书过程的较早表述之一;《衷》篇透露出先秦易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与孟子、苟子都有极大不同,它将文人、武人作为两种人格来讨论也是传世文献中少见的;《衷》篇很多句子可与其它帛书《易传》的篇章合读,它们都很重视阐发《周易》中的德义。此篇帛书中有些句子的思想接近思孟学派。这说明其中有些内容不会早于战国中期。关键词:马王堆汉墓帛书;《衷》;《周易》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10)02-0

    周易研究 2010年2期2010-01-10

  • “需”卦:等待的智慧
    吉祥顺利地成长。爻辞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释初爻义:该爻阳刚得正,距离险难尚远自然谈不上冒险前进,这种不犯险难前进的形势要保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才能把握发展的机遇。爻辞二:“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释爻辞:该爻阳刚居柔守中,在离险难不远的地方静静地等待,虽然会受一些小小挫折,最终还是好结果。爻辞三:“九三,需于泥,致寇至。”释爻辞:该爻居乾健之最上,刚不顾前而需待于水边淤泥之处,这都是因为不慎而自陷于险难。爻辞四:“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竞争力 2009年3期2009-04-08

  • 西周迁洛与《益》卦爻辞解读
    易》古经《益》卦爻辞,与西周王朝迁建新都洛邑这一历史事件,存在非常紧密联系。笔者试图将该卦六爻爻辞,与西周迁都具体历史过程,即西周君臣卜洛、周公被派建洛、西周重臣被派守洛结合起来进行比照研究,透析两者内在关联。关键词:周易;《益》卦;爻辞;迁洛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8)01-0003-05The Western Zhous moving the capital to Luoyi and the interpr

    周易研究 2008年1期2008-03-28

  • 中华经典研读之《易经·系辞》十五
    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关于吉凶,前文曾阐述过,“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意味着大得大失,趋吉避凶是人们向得避失的努力;悔吝,就是有点小问题、小毛病,虽无大碍,但终究是不太好,要注意了。《易经》六十四卦,除谦卦各爻皆

    科技智囊 2007年3期2007-03-30

  • 难得的新意
    体现在《易经》卦爻辞中的,后来经过孔子及后学修订编纂《易传》的发挥弘扬,成了炎黄子孙的人生价值标准,《周易》之所以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并在八十年代重新兴起研究热潮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与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人生价值取向相符合。这些观点绝非泛泛而论,而是从《易经》的卦爻辞与《易传》中找出了理论根据。由于《白话易经》是将帛书本与通行本相对照,因而作者对易经的白话解释与传统注释不同,显得很有新意。一些传统注释方法难以说清的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如《履》卦卦辞“虎

    读书 1994年4期199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