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策略探讨

2021-02-14 05:13王青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备课预习声乐教学

王青

【摘 要】本文认为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为了提升声乐课程的教育质量,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现阶段教学中的僵局,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策略:参照网络资源,打破备课僵局;发挥视频优势,打破预习僵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打破同一僵局;利用问题引导,打破思维僵局;凸显学生本位,打破评价僵局。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教学 备课 预习 思维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146-02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关系着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音乐知识等,也要懂得将学习的理论置于实践之中,实现全面发展。然而,许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仍旧以单一、刻板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以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也无法完成对声乐知识的优质建构。所以,为了提升声乐课程的教育质量,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现阶段教学中的僵局。

一、参照网络资源,打破备课僵局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通过备课的过程,教师不仅能够对学情有精准的把握,也可以对教材内容有整体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等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为优质课堂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但是,过去教师往往只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教育准备,致使备课环节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难以带领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僵局。而网络中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料,能够拓展教师备课时的参考资源,从而帮助教师打破备课僵局,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歌唱,你准备好了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参照网络上的教学案例,打破备课僵局。首先,教师在网络上搜索“歌唱,你准备好了吗”“教案”等关键词,获得网络上同行的教案,明确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本节课的教育目标、重难点知识等。随后,结合同行的案例,教师撰写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为进行教学设计做鋪垫。紧接着,教师整合自身的经验,合理地安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声乐学科,使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条件等。之后,教师观看网络上的一些公开课视频,预设未来课堂施教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安排,以便在之后的课堂中一一落实教学活动,真正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提升本节课的教学质量。

显而易见,教师借助网络资源查找同行的教案,并结合同行教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精准安排,能够带给学生较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发挥视频优势,打破预习僵局

预习环节是一个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环节,学生的预习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当学生的预习效果较好时,学生能够较快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迅速地建构声乐知识。然而,过去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的预习资源往往只有课本,对学生来说,单一、抽象的预习资源不利于学生理解声乐知识和发现声乐知识的魅力。而视频等资源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预习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相应的预习视频,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以《摇篮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发挥视频的优势,丰富学生的预习资源,打破预习僵局。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指出“装饰音的唱法”“歌曲的情感”“节拍强弱的处理”等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随后,教师围绕这些知识总制作视频,并以未来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为依据,合理地安排视频中知识总的出现次序。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情况,调整视频的整体时长,避免视频的时间过长降低学生的预习兴趣。在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将其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完成预习活动,加深对装饰音的唱法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当教师教学新课时,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主动地进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教师主动地制作预习视频,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声乐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自学能力的同时增强音乐素养。

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打破同一僵局

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声乐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即有些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地进行声乐知识的学习,并高效率地完成对声乐知识的认知,而有些学生则表现得兴致不高,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掌握声乐知识。如果教师仍旧坚持以往的教学结构,势必会让教学陷入僵局,使学生两极分化加剧。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差异性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在打破同一性的僵局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在《歌唱的技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你都知道哪些歌唱技巧呢?”的问题,并基于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判断。随后,教师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进行学唱和自主练习,从而透过学生的实际演唱情况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分析。紧接着,结合学生的表现,教师将学生划分为“提高层”和“基础层”,针对不同的层次,教师再进行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差异性安排,如对“提高层”的学生,教师所设定的学习内容偏多,学习任务较为复杂,目的是让学生基于学习的过程,更加系统地掌握歌唱的技巧,真正地提高歌唱的能力。

不难看出,教师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能够真正地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满足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从而减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四、利用问题引导,打破思维僵局

声乐课是一门艺术性的课程,如果学生的思维过于僵化,不仅不能感受到声乐课的魅力和艺术气息,也很难形成艺术思维,完成对声乐的鉴赏。而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工具,所以,学前教育教师应当重视问题的存在价值,主动地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的僵局,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细节,即问题应当体现声乐知识,不能偏离教学内容;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启发性,能够真正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歌唱器官之一“呼吸器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你知道哪些是呼吸器官吗?”“你了解呼吸器官的工作原理吗?”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呼吸器官以及呼吸器官工作原理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后,能够更快地掌握歌唱的呼吸技巧。紧接着,教师利用“几种常用的歌唱呼吸方式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进行过渡,使学生从呼吸器官入手,思考歌唱呼吸的方式。当学生解答上述问题后,能够对“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等有浅显的认识。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深吸慢呼”等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歌唱时的呼吸方式。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再设置“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认识呢?”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发散自己的思维,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用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声乐知识的探索和建构,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促使学生在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的僵局,实现音乐思维的发展。

五、凸显学生本位,打破评价僵局

教育评价环节是课堂施教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及时地进行反思和改进。但是,在传统的声乐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评语。显然,在这样的评价形式中,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从评价环节中获得的养分也有限。为此,教师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地打破评价环节的僵局,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开展互评、自评等活动。

比如,在《茉莉花》的教学中,当学生完成了学唱等活动后,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優化评价方式。在活动中,学生先依次进行表演,呈现自己的学唱结果,随后,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活动,指出同伴的音准等问题,促使学生在点评同伴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紧接着,教师再站在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音准、音色和呼吸方式等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基于专业视角认识自己的演唱情况。最后,学生再整合教师和同伴提出的评语,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以及自己的音准、呼吸等,进而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学唱的质量。

教师打破以往的评价结构,凸显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主体地位,能够真正地增强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参与性,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学唱效果。

总而言之,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教学,对提升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许多声乐课堂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声乐课程的教学陷入僵局。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地打破僵局,焕发声乐课程的生机,使学生从声乐课堂上获得养分,不断强化自身的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燕.实践性教学模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21).

[2]杨琼.谈如何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J].戏剧之家,2019(32).

[3]王梅.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19).

[4]向迎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方法多元化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30).

【作者简介】王 青,女,江西萍乡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现就职于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为音乐教学。

(责编 田 青)

猜你喜欢
备课预习声乐教学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