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清莲壶”
——“清莲茶具”创作体会

2021-02-16 05:45
江苏陶瓷 2021年6期
关键词:茶具天真莲花

何 觅

(宜兴 214221)

清代的大画家石涛有一段论述对我们如何继承传统很有指导意义,他说:“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不为也。”意思是说,古人为我们创造的法则详细而具体,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但我们不能总是依赖前人的成果而失去自己的观察、思考、创造的能力。石涛又说:“识拘于形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而开今也。”其意思是说,我们学习古人的作品,如果仅追求一个“似”,那就是亦步亦趋,不能广开思路。正确的方法是借鉴古人的作品,要取其精华、创新求变,形成自己的风格。刚开始要尽可能仿得“似”,在仿中与古人交流思想感情,揣摩古人的创作状态,尽量仿出古人作品的神韵;其次要跳出古人作品的约束,以自己掌握的美育理念与制作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出不与古人同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来。

以创作的“清莲茶具”为例(见图1),首先要搜集有关“莲”的资料,尽量对“莲”的特征加深理解。《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载:“莲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盛开时花朵较大,结果时可供观赏、食用,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首用作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再查阅宜兴紫砂的有关资料,莲作为饰纹在紫砂壶上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明代是宜兴紫砂的始创期,制壶名家李茂林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僧帽壶”,壶器身略扁、嘴短而直、把环而小、腹上丰下削、平肩圆足、口内设堰圈、嵌盖紧密、钮扁而圆,腹下部有八瓣纹饰,或代表佛,或仿莲花。怎样创作不与“僧帽壶”类同的莲花壶?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出现在脑海里。自然界莲的“亭亭玉立”的姿态就是莲花壶造型的创作依据,其高爽的壶型也与偏矮的“僧帽壶”拉开了距离。

图1 “其乐融融”套壶

图1 清莲茶具

“清莲茶具”由一壶、一杯、一碟组成,采用的是“工”、“写”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工”是在造型上体现工整、精细、精微、精致的创作方法,“写”是指在装饰上采用的是写意的方法,追求那种天然、率意的韵致。“清莲壶”是属于高圆珠壶的壶型,上丰而下削,显示出壶的亭亭玉立姿态,以荷梗形塑成耳把,其空间开阔;微曲形的二弯嘴姿态开张,嘴、把的形与高爽的壶型相协调;盖为嵌盖,盖口为不规则的曲线,以荷花花瓣上部的形态作自然分布,瓣尖有的在中间,有的偏于一侧,在变化中求意趣,这种不规则的曲线分布在盖口相合时要做到准缝,增加了制作的难度,这一设计也是对作者制作技艺的一种考量;壶盖上镶嵌有五颗莲子,用手抚之皆可活动,可欣赏、可把玩;壶钮塑一含苞待放的荷花,其形虽小而姿态妩媚,小中见大;壶嘴上贴塑的嫩叶舒卷自如,叶脉为凸线,制作难度亦大于凹线。

壶体上装饰的莲花则充分体现了“写”的意境,唐代李商隐《赠荷花》:“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这种“卷舒开合任天真”的形态,如果用“工笔”的手法是表达不出来的,只有“写”才能使线条灵动,才能表现线条的“天真”之态。杨永善在《陶瓷造型艺术》中谈到:“利用线的运动构成造型形态,要发挥想象力,通过线的运动,想象到形成面和体的效果。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和深化的过程……从线到面到体的转化过程,视觉效果的变化是不断飞跃的。”运动着的灵动的线与面的相互融合,塑出了莲花的娇嫩、丰润、天真之态,是“莲花壶”的“点晴”之笔。莲花的装饰在布局上是大开大合,把塑饰莲花的自由曲线安排在壶的肩部,以下则是大片的空白,这种空间大小的对比产生了一种“势”,一种蓬勃向上的“势”。这种由自由想象力构成的布局有助于展示莲花欣欣向荣、挺拔向上的那种朝气,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赏之则能使人心情舒畅、神采飞扬。

“清莲茶具”的一杯、一碟,碟以荷叶的形态塑成,其边缘的线型亦呈自然状态,生动舒展;杯口与壶口相呼应,也以不规则的曲线塑成;杯把以荷梗形塑成,把的上部与杯体相接处,贴塑一荷花造型,增添了杯的观赏性。

创作一件作品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个性美是艺术创作的生命。“清莲茶具”凸现的是一个“清”字,它与莲的生长环境相吻合,“濯清涟而不妖”是莲的高洁品质的集中体现。一壶、一杯、一碟,也是一种“清”的体现,不求喧闹、远离尘俗,有二三知己足矣,而杯可用为注茶杯,从壶到杯到小杯,增添了品茶的情趣,它与作者的艺术思想、审美取向、文化素养、生活体验密切相关,而在茶文化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猜你喜欢
茶具天真莲花
天真组诗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天真童年
花莲的那朵莲花
莲花汤匙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莲花岛再见
冯可宾买茶具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